三伐北漢

北漢同遼和黨項一樣,也是處在宋北方的割據政權,但是宋對北漢的政策,卻與宋對遼,黨項的政策截然不同,趙匡胤對北漢很不客氣,運用軍事、經濟等各種手段,對北漢進行打擊,並先後三次出兵,攻打北漢,企圖一舉將其殲滅。北漢偏安一隅,雖然土瘠民貧,賦役繁重,但是軍隊卻十分強悍,城堅地險,加上其統治者都臣服於遼,自稱侄皇帝、兒皇帝,挾遼以自重,屢世同後周對立,是宋朝的勁敵。

周世宗與北漢的高平之戰,使北漢受到重創,但終未能將其消滅。宋初李筠反叛,同北漢聯兵,於是雙方開始正麵交鋒。宋雖迅速平定了李筠叛亂,但在進攻汾州(今山西汾陽)的攻城戰中,驍將荊罕儒被北漢軍殺死。趙匡胤大為惱怒,連斬了作戰不力的二十九員荊罕儒部將校以泄憤。對於這次失利,趙匡胤始終耿耿於懷,因此便廣泛征求臣僚意見,打算一舉消滅北漢政權。但臣僚們卻大多對此持有異議。如武勝節度使張永德認為,北漢兵力不多卻很精悍,加上有遼作後盾,恐怕難以迅速攻取。可以每年派出一些遊兵,破壞其農業生產,並向北漢派出間諜,設法離間北漢與遼的關係、待其內外交困,再伺機進攻,可一戰而勝。華州團練使張暉也認為:“澤、潞瘡痍未瘳,軍務薦興,恐不堪命。不若戢兵育民,俟富庶而後圖之。”趙普也不同意:“太原位於西北二邊,如一舉而下,就要獨力承擔遼軍南下的禍患。不如暫且讓它苟延殘喘,等南方平定之後,那巴掌大的一塊地方,還能逃到哪裏?”趙匡胤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虛心地采納了眾人的意見,決定“且存繼元,為我屏翰,俟我完實,取之未晚”。

趙匡胤雖將兵力轉向了南方,但對北漢也沒有忘記,時刻注意著北漢的動態,準備一有機會,就攻打北漢。於是,選用將領應該對自己的話負責,鎮守邊關,對北漢的騷擾進行堅決打擊。同時,展開外交攻勢,派遣一個名叫蓋留的人出使北漢,對北漢主劉鈞說:“你們和後周是世仇,不服其統治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大宋與此無幹,為何仍然不肯臣服。如果你有誌爭奪中原,應舉兵南下太行,一決雌雄。”劉鈞回答道:“河東土地甲兵,難以抵擋中國。但我之所以守此一方之地,不過是為了保住劉氏宗祀,並不是故意反叛。”史載,趙匡胤哀其言,笑著說:“為我語鈞,開爾一條生路。”因此終其世不加兵。自然,這是封建史家的溢美之詞。事實上趙匡胤並不是心懷惻隱憐憫,高抬貴手放北漢一條生路。他絕不能對北漢這樣仁慈,而是由於此時正在用兵南方,無暇北顧,隻能對北漢進行恐嚇。當平定後蜀之後,趙匡胤的實力大為增強,於是對先南後北的策略做了局部調整,把注意力轉向了北漢。

北漢雖依附遼朝,但雙方結合在一起的目的本是互相利用,各懷異誌,有時難免會出現摩擦,甚至會產生尖銳的矛盾衝突。就在蓋留出使北漢的同年,遼為了從北漢榨取更多的貢物,便羅列了北漢三大罪狀:不該擅改年號,不該擅助李筠,不該擅殺段常。北漢本來奉遼為正朝,擅自更改年號應該取得遼的同意,沒有遼的首肯,擅自做主對遼而言自是不能容忍。幫助李筠對付宋軍,這對遼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李筠卻投靠北漢而把遼拋在一邊,所謂“舍大就小”,且不通知遼朝,顯然有點目中無遼、沒有把大遼放在眼裏的。至於誅殺段常,卻是北漢內政,事出有因。當時有位和尚,不守清規戒律,與一婦人私通,生下了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兒郭氏,後來得到北漢主寵愛,打算立其為妃。而樞密使段常以為其來路不正,如立為妃恐貽笑天下,北漢主被迫放棄了原來的念頭。不僅如此,郭氏的親戚故舊也多遭段常的迫害。因此,郭氏一門對段常是恨之入骨,設計進行誣陷,段常最終死於非命。遼列舉上述罪狀的目的,無非是要北漢多多進獻。而劉鈞不敢冒與遼決裂的風險,在這些指責麵前,恐懼異常,隻得遣使攜帶大量財物,前往“謝罪”悔過。但使者到了遼朝,卻被扣留。劉鈞更加惶恐,又一再送上財物;都落了個同樣結果。北漢本來就土地狹小貧瘠,難以負擔遼貪得無厭的索取。每年繳納貢賦,使財政陷入癱瘓。統治者被迫壓榨人民,又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內部的矛盾,使人民怨聲載道。

開寶元年(968),劉鈞病死,養子劉繼恩繼位。劉繼恩大腹便便,滿臉胡須,長得上長下短,如果騎馬則顯得魁梧無比,徒步便形同侏儒。為人懦弱無能,對政治一竅不通。劉鈞對劉繼恩的才能了如指掌,在生前就曾擔心:“繼恩缺乏濟世之才,恐怕難以擔當重任。”果然不出所料,在他繼位以後,處死劉鈞另一養子劉繼忠。又對宰相郭無為沒有在劉鈞麵前說他的好話懷恨在心,加上不滿郭無為專權,因此企圖伺機除掉郭無為。郭無為敏銳地覺察到劉繼恩將對自己不利,於是先下手為強,乘劉繼恩服喪無備之機,於同年九月派人暗殺了劉繼恩,迎立劉鈞另一養子劉繼元。

北漢新喪之後,內部爭鬥不斷,政局動**不安。趙匡胤覺得應趁機進兵,於是任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為副,懷州防禦使康延沼為都監,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先鋒部署;建雄節度使趙讚為汾州路部署,絳州防禦使司超為副,隰州刺史李謙溥為都監,率軍北伐,進攻北漢。

北漢得知宋軍來攻,派遣侍衛都虞候劉繼業、馮進珂率軍扼守團柘穀(今山西祁縣東南),並以樞密使馬峰任監軍,同時急忙遣使到遼請求救援。劉繼業,原名楊重貴,因有勇有謀,深受北漢主的賞識,被賜為劉繼業,他就是人人皆知的楊令公。馬峰率部至洞過河,同宋李繼勳遭遇。先鋒何繼筠率部出擊,殲滅漢軍二千餘人,擒獲漢將張環、石斌等人,奪占汾河橋,直逼太原城下,焚燒延夏門。劉繼元派郭守斌率兵出戰,被宋軍擊敗,退入城中。

在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趙匡胤發動外交勢力派使持詔書至太原,勸說劉繼元投降,承諾投降後將授其平盧節度使。又分賜郭無為、馬峰等人詔書四十多份,許諾授予郭元為安國節度使,其他人也許以高官。郭無為見詔心動,將其餘的詔書藏起來,隻拿出一份給予劉繼元的詔書,勸說劉繼元投降。劉繼元身為北漢主,快樂逍遙,威風八麵,平盧節度使沒有讓他動心,因此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宋的勸降。

遼與北漢之間雖有矛盾,但卻不希望宋將北漢消滅,大敵當前,自然會攜起手來,因此在接到北漢的求援後,即命撻烈為兵馬總管,率諸道兵馳援北漢。十一月,李繼勳等得知遼兵來援,唯恐腹背受敵,引兵撤退。北漢乘機南下,大掠晉、絳兩州。

宋對北漢第一次用兵就這樣結束了。趙匡胤對第一次北伐北漢無功而還自是心有不甘。為此征求大臣魏仁浦的意見:“朕想親征太原,愛卿意下如何?”魏仁浦答道:“欲速則不達,望陛下慎重行事。”但趙匡胤決心已下,不可動搖。於969年農曆二月禦駕親征,二攻北漢。為此,命曹彬、黨進等人,各領兵先赴太原。接著,任命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讚為步軍都虞候,率軍隨後跟進。接著,任命皇弟趙光義為東京留守開封,處理政務,自率大軍出發。趙匡胤分析:“遼得知這次行動,必率眾來援。他們以為鎮、定無備,將由此路入侵。”於是,任命韓重贇為北麵都部署,祁延義為副,率兵防備遼從河北方向南下侵擾。以何繼筠為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部署,屯兵陽曲,以阻擊西援遼軍。為了保證糧道的暢通,任命王祐權知潞州,趙逢為隨駕轉運使,專門負責糧餉供應。同時遣使十八人分往諸州,調運糧餉赴太原。部署完畢之後,趙匡胤從京師出發,經過滑、相(今河南安陽)、磁(今河北磁縣)等地,進入潞州。

北漢在宋軍大舉進攻麵前,再次派劉繼業、馮進珂等率兵屯駐團柏穀,截斷宋軍的去路。劉繼業令軍校陳廷山領兵數百騎前去偵察敵情,正好碰上了宋李繼勳率領的前軍,陳廷山自知難敵,率部投降。劉繼業、馮進珂知道寡不敵眾,也放棄團柏穀,領兵撤到太原。劉繼元見劉繼業不戰而退,勃然大怒,即將他撤職。李繼勳乘機率部進至太原城下。

這時趙匡胤在潞州,因陰雨連綿,逗留了十八天。有一天,捕獲了一名北漢奸細,趙匡胤親自審問。這位間諜善於察言觀色,能言善辯,哄騙趙匡胤“城中民眾遭受罹毒已久,日夜翹首盼望皇上車駕光臨,唯恐來得太遲了。”奉承話人人愛聽,這番話聽起來很入耳,趙匡胤笑逐顏開,龍心大悅,於是催馬起程,向太原進發。

三月,趙匡胤抵達南關,接到前鋒李繼勳戰報,在太原城下擊敗漢軍,殲滅千餘人。幾天之後,趙匡胤趕到太原城下,於是,大規模的攻城戰就此拉開帷幕。

趙匡胤來到太原城下後,即到城南觀察地形,了解敵情,決定築長連城圍攻,為此,征發太原各縣民夫幾萬人到太原城下集合。由於城內防守嚴密,一時難以攻下,有人建議調派援軍。部將陳承昭進言:“陛下有數千萬兵在左右,何不加以利用?”趙匡胤當時如墮雲裏霧中,沒有聽明白。陳承昭以馬鞭指汾水,趙匡胤恍然大悟,於是命令陳承昭負責,修築渠道,引汾水淹太原城。趙匡胤本人也赤腳露臂,手持寶劍,坐在黃蓋下麵,親自監督。

與此同時,趙匡胤將攻城部隊分為四部,李繼勳駐紮在城南,趙讚駐紮城西,曹彬駐紮城北,黨進駐紮城東,加緊圍攻。並派兵,攻打北漢其他州縣。北漢兵借著夜幕的掩護襲擊趙讚所部的西寨,趙讚率眾迎戰,被弓箭貫穿腳板。恰巧黨進派都監李謙博率部在西山砍伐樹木。聽到戰鼓聲聲,李謙博即率部趕來,和趙讚部合兵猛擊,才將北漢軍擊退。劉繼業又率騎兵數百人從東門出來突襲東寨,黨進挺身而擊,追逐劉繼業,手下隻有數人跟隨。劉繼業藏匿在壕溝中,攀著繩索縋入城中,才逃得性命,沒有被宋軍俘虜。

四月,遼軍果然如趙匡胤所料,分兩路增援北漢:一路向石嶺關,一路南下定州(今河北定縣)。趙匡胤聞訊,急召石嶺關部署何健筠來到太原城下,麵授機宜,配給他精銳騎兵數千,阻擊遼援軍。並對他說:“明天中午,我等你的捷報傳來。”當時天氣漸熱,趙匡胤賜予何繼筠麻醬粉。何繼筠食畢,即飛騎趕往石嶺關,在陽曲縣北同遼軍展開激戰,把遼兵殺得落花流水,活捉將領王彥符,斬首千餘級,俘虜一百餘人,獲馬七百匹及無數兵器。何繼筠打掃完戰場,即派兒子飛馬報捷。趙匡胤登上高台遠眺,見一騎從北麵飛奔而來,便知是前來報捷,派人迎上去一問,果然如此。北漢本來依恃遼兵解圍,因此固守堅城。趙匡胤擺出所繳獲的兵器和遼兵首級,城中人看到之後,膽戰心驚,士氣低落。

從定州南下的遼兵,本來是想使用圍魏救趙的故技,但因宋軍有備並沒有占到便宜。駐屯鎮定的韓重贇,按照趙匡胤事先的指示,將部隊部署在嘉山,嚴陣以待。遼兵趕到,隻見旌旗遍野,宋軍嚴陣以待,軍心大駭,正想逃遁,韓重贇揮軍猛擊,大破遼兵。與此同時,北漢所轄的憲州、麟州、嵐州等州,也相繼被宋軍占領。

遼援軍既敗,趙匡胤可以放心大膽地全力攻城了。於是,他命令將洶湧的汾河水,引入渠道,淹灌太原城。城內城外,頓成一片汪洋。趙匡胤命宋軍乘坐小船,上載強弩,發動強攻,但遭到漢軍的阻擊。驍將王廷乂、石漢卿身中流矢,先後斃命。趙匡胤惱羞成怒,下令急攻,洪水從延夏門入城,穿越兩重城牆,城中一片混亂。漢軍沿著城牆,臨時增築堤障,被宋軍強弩勁弓所阻,難以進行。於是,他們用大批草料,暗中堵住水口,暫時減輕了水患。

此時北漢外援已絕,困守孤城,危在旦夕。宰相郭無為以為太原難保,勸說劉繼元投降,遭到拒絕。郭無為暗懷投宋之心,早已有之。早在宋軍第一次進攻北漢時,宋曾許以安國節度使的官位誘降郭無為。自那時起,郭無為就已動搖。有一次,趙匡胤派間諜惠磷詐降北漢,被郭無為任用為官。宋軍進攻北漢時,惠磷即偷偷逃跑,後來被巡邏的北漢士兵活捉,送到太原。郭無為知道他是宋朝間諜,私自將他釋放。有一軍校李超,知道惠磷的真實身份,欲向朝廷告發惠磷。郭無為得知消息,將李超處死滅口。趙匡胤這次親征,來勢凶猛,郭無為心中暗喜積極活動。有一天,劉繼元大宴群臣,郭無為在席間突然失聲痛哭,裝模作樣,要拔出配劍自殺。劉繼元急忙上前阻攔,攙扶他回到座位,詢問為何啼哭。郭無為抽抽咽咽地說道:“為什麽要拿一座孤城來抵抗百萬大軍呢?以卵擊石,後果可知。與其城破被俘受辱,不如自殺以死。”其實,郭無為並不是真的想死。此舉不過是動搖人心,讓劉繼元放棄抵抗而已。後來見宋軍圍攻甚急,郭無為伺機出城投降。有一次,郭無為毛遂自薦,請求親自率兵夜間出擊。劉繼元爽快答應,並精選了一千多人讓他指揮,還親自到延夏門為他送行。當晚,天氣開始時滿天星鬥,可不久卻是風雲突變,晦冥陰暗。郭無為行至北橋,便和眾將失散,身邊隻剩下幾十人。他自忖僅以這些人出降,恐怕難以得到趙匡胤的重賞,於是隻好悻悻地調轉馬頭,回到城內。有一個名叫衛德貴的宦官早已對郭無為心存不滿,並暗中留心郭無為的所作所為。一見時機已到,向劉繼元揭發了他的陰謀。劉繼元為穩定人心,將郭無為斬首示眾。

劉繼元雖斬了郭無為,暫時穩定了內部,可對外麵的強敵,隻能固守孤城外。湊巧當宋軍來攻時,契丹派使者韓知璠來到太原,冊立劉繼元做皇帝,也被圍困在城內。韓知璠明白,如果太原城破,自己恐怕也性命難逃。因此,他生怕劉繼元投降,便鼓動生花妙舌,給劉繼元加油打氣。加上他本人頗知兵事,親自上陣,晝夜督促北漢士兵固城堅守。劉繼元也不甘束手就擒,淪為趙匡胤的階下之囚,於是決定負隅頑抗。在處死郭無為後,振作精神,派兵從西門潛出,企圖焚毀宋攻城器械,哪知被宋軍擊敗,丟下萬餘士兵屍體,倉皇退入城中。

趙匡胤自從平定李重進之後,就運籌帷幄之中,不再親曆戰陣。這次出動大軍,禦駕親征,本以為一定是馬到成功。沒料到遇到了從未有過的頑強抵抗,竟奈何不得區區一座孤城。大軍雲集城下,猛攻三個多月,所獲無幾,損失卻不少。這自然使趙匡胤臉上無光,感到大大地丟了麵子。主憂臣死,麵對焦躁惱怒的趙匡胤,他的侍衛親軍們個個願意替主分憂,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自告奮勇,率眾攻城,又是失利,身中流矢,負了重傷。這下更是把眾人激得雙眼冒火,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領各班衛士叩頭請戰,願意效死力。但是這下趙匡胤卻不同意了,殿前諸班身負保衛皇上重任,萬一有失,本身安危堪虞。趙匡胤自然不會冒萬千之險,孤注一擲,把自己的貼身衛士丟掉:“你們都是我親自訓練出來的,無不以一當百。目的是讓你們保衛我的安全,以防不測之變發生。我寧可不得太原,也不會讓你們丟掉性命。”趙匡胤早已失去攻城信心,於是樂得送個人情,收買眾心。果然,眾人一聽趙匡胤這番肺腑之言,個個熱淚盈眶,連連叩頭,高呼“萬歲”。

久攻不下,損兵折將,促使趙匡胤考慮撤兵事宜。加上這時天氣炎熱,**雨連綿,大軍駐紮在甘草地上,因為士兵水土不服,很多人拉起了肚子,軍中疾病流行,士氣低落。還有遼軍在第一次增援失敗後,再次派出援軍,正在陸續趕來,宋軍處境不利。見此情形,大常博士李光讚上言:“陛下神明類武,自即位後戰無不勝,謀無不克,兵鋒所指,勢如破竹,過去僭竊帝王之號者,如今有許多已對陛下稱臣。區區一座太原孤城,本不需親勞大駕。重務飛挽,興師動眾,有可能給天下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引起他們的不滿。大宋疆域遼闊,不在乎區區一城,得到它不足為榮,失去它也不足為辱。況且時當炎熱,候當暑雨,如果河津泛濫,糧道阻隔,大軍乏食,恐怕又將引起皇上焦慮。以臣之見,不如車駕回京,屯兵上黨,夏割其麥,秋取其禾,這樣既免除了興師動眾之擾,又可以削弱劉氏根基。望陛下三思。”

這番言論,言辭委婉,說理透徹。其實,趙匡胤早已有撤軍念頭,隻是難以開口,這下總算找到了台階,自然是心中默許。便同趙普商量,趙普對李光讚的話很是讚同。於是,開始謀劃班師回朝事宜。

這時,薛化光也上書獻策:“凡砍伐樹木,必須先去其枝葉,然後取其根底。如今太原外有遼助,內有民貢,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攻下。如果在太原北石嶺山及河北界西山、東靜陽村、樂平鎮、黃澤關、百井社等地修築堡壘營寨,阻扼遼朝援兵;同時將太原地區民眾趕移到西京、襄州、鄧州、唐州、汝州等州,斷絕太原的貢賦來源。

這樣,時間不長,太原自會滅亡。”趙匡胤認為他的話有一定道理,於是將太原民眾一萬多家,遷到河南、山東等地安置。同時又將忻州(今山西忻縣)、代州(今代縣)民眾,全部遷到內地。然後,正式打道回府,從太原城下開拔,回撤京師。

想當初,宋軍開始北征時,一路浩浩****,威武雄壯。可如今卻是無精打采,狼狽不堪。沿途遺棄無數的輜重糧食和兵械僅落入北漢手中的糧食就達三十萬斛。北漢本來是“喪敗罄竭”,依靠繳獲的糧食才得以“少濟”。趙匡胤第二次親征北漢,又這樣無功而返。

宋軍撤退之後,北漢軍民立即排除城中積水,水落之後,不少城牆倒塌。當時遼朝使者韓知璠還沒有離開太原,見狀之後大為趙匡胤惋惜:“宋軍引水浸城,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知道城牆浸泡之後不再堅固,極易崩塌,則太原恐怕就會落入宋人手中了。”如果趙匡胤聽到此話會無地自容,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宋軍前腳退走,遼兵接踵而至,屯於太原城下,一副救世主的嘴臉。劉繼業對劉繼元說;“遼朝貪利棄信,他日吾國必被其所滅。今救兵驕而無備,我願率兵突襲,獲馬數萬,然後歸順大宋,使一方之民免於塗炭,陛下也可長享富貴,這樣不是很好嗎?"雖然北漢主沒有采納,但劉繼業本人的想法,卻為他後來成為大宋名將威震邊關埋下了伏筆。

北漢雖然保住了太原,但遭此重創,元氣大傷。劉繼元在宋軍撤退後,不顧滿目瘡痍,隻顧奢侈享樂。他既是一個好色之徒,性格又格外殘暴,臣下稍有冒犯,必株連九族。自故相張昭敏以下,被殺的大臣不可勝數。而太師兼中書令,原是五台山的一個花和尚,靠賄賂劉繼元幾百副首飾,得到這樣的高官,其政治的腐敗可想而知了。在他的腐朽統治下,北漢更加搖搖欲墜了。

兩次進兵北漢,宋雖未獲勝,也沒有失敗,應該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趙匡胤對這一結局卻是深感不滿,念念不忘給北漢最後一擊。976年,南唐滅亡,南方基本統一。於是,趙匡胤集中精力,製定進攻北漢戰略。

這年八月,任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部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為都虞候;西山巡檢郭進為河東忻州、代州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兵分五路,開始

第三次進攻北漢。其中,郝崇信、王政忠率軍一部出汾州;閻彥進、齊超率軍出沁州(今山西沁縣);孫晏宣、安守忠率部出遼州(今山西左權);齊延琛、穆彥璋率部出石州(今山西離石);侯美、郭進率部出忻州、代州。開始時各路宋軍按預訂計劃,進展順利。黨進率兵直逼太原,在汾河之南列寨,列寨在太原城北擊敗北漢軍數千人。十月,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光義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趙光義下令撤軍。宋軍第三次北攻北漢,就這樣不了了之。

趙匡胤三攻北漢,雖然沒有滅了北漢,但也有一定收獲。三次征討,給北漢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特別是采納薛化光的建議之後,北漢民眾多被遷移到南邊,所存無幾。雖仍有十一州地域,但隻剩下兵三萬,人口剩下三萬五千戶,“雖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北漢隻剩下一片荒原,滅亡已是指日可待。趙匡胤播下的種子,到趙光義時開花結果。979年,趙光義舉兵北上,終於滅掉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