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固北戰略 屯兵北疆

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回師開封稱帝,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當時在北方和西北,還有遼、北漢和黨項族政權,與宋對峙。

遼是契丹族建立起來的。契丹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原是鮮卑族的支裔,長期於遼河上遊酉喇木倫河一帶遊牧,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用武力征服和控製了女真、室韋、吐穀渾等部族。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都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東南)。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從後晉叛將石敬瑭的手中取得了北方燕雲十六州,使遼的疆域大大擴展,東起海濱,北至西伯利亞,南界雁門山、滹淪河一線,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政權。

黨項,是我國古代廣布於西北地區羌族的一支。唐朝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陝西北部一帶,歸附於唐朝。唐朝末年,黨項族的首領拓拔思恭,曾率軍參與鎮壓過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為嘉獎他的戰功,唐朝任命他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封夏國公,管轄夏州(今陝西橫山)、銀州(今陝西米脂西北)、綏州(今陝西綏德西北)、宥州(今陝西靜邊)、靜州(今寧夏靈武)五州之地。五代時,中原內亂,夏州李氏僻居西北,采取了保全實力的政策,對先後出現的中原各王朝,名義上稱臣關係。但暗地裏卻在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割據獨立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而中原各王朝,由於本身根基不穩,自無力西征,對李氏也隻好睜隻眼閉隻眼,默認了他稱霸西北、割據一方的局麵。

北漢是由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劉崇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首府太原,轄境十州,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劉崇在後漢時任太原尹,郭威代漢建周後,他即割據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劉崇及其後繼者劉承鈞、劉繼元都臣服於遼,自稱侄皇帝、兒皇帝,依靠遼的支持,同後周對抗,是一個威脅不大但卻不得人心的敵人。

趙匡胤采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進行統一戰爭,首先把矛頭指向南方各割據政權。但是,對於遼、漢,也不能視而不見。如果它們在宋軍南下時飲馬黃河,那麽就會造成宋後院起火、腹背受敵的災難性後果。因此,必須小心謹慎,盡力預防這種可怕局麵的出現,以免影響統一戰爭的進程,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之中。這一點,趙匡胤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在實行先南後北的同時,並沒有顧此而失彼,隻顧南而不顧北。而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加強和鞏固邊防,保證北方邊陲的安全。

選用宿將,駐屯重兵於邊防線上,就是趙匡胤采取的諸多措施中極其重要的一條。

趙匡胤任命李漢超率兵屯駐關南,韓令坤鎮守常山(今河北正定)馬仁璃守衛瀛州(今河北河間),賀惟忠守衛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今山東惠民),以防禦遼朝;以郭進控扼西山,李謙博守衛隰州(今山西隰縣)武守琪戍守晉州,,李繼勳鎮守昭義(今山西長治),以防備北漢;姚內斌守衛慶州(今甘肅慶陽),趙讚屯駐延州(今陝西延安),董遵誨屯戍環州(今甘肅環縣),王彥升守衛原州今甘肅鎮原),馮繼業鎮守靈武,以防備黨項。

趙匡胤為了讓這些將領盡心盡力,忠於職守,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授緣邊巡檢之名,不加行營部署之號。率皆十餘年不易其任,立功者厚加賞賜,其位皆不至觀察使。蓋位不高則朝廷容易控製,不變更其職務則邊事盡知。”久任責成,讓這些人長期擔任邊境防務,不輕易更換。這樣他們就能夠熟悉邊境形勢和敵情,並且在此基礎上殺敵立功。同時,在官職上予以適當控製,以免造成尾大不掉,難以駕馭的局麵。這些都是趙匡胤駕馭邊疆守將的辦法。

趙匡胤駕馭邊將的手法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在經濟上給予優惠,妥善安置他們留在京師的家屬,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允許他們自由支配當地的財政收入,還讓他們從事商品貿易,並且免除賦稅,以便讓他們用盈利所得“招募驍勇,以為爪牙”。趙匡胤對此說得很清楚:“安邊禦眾,須是得人。若分邊寄者能領會我的意圖,我必會優待其家屬,厚其爵祿,多與公錢及所屬州縣稅利,聽任其招募驍勇,以為爪牙。他們財用一旦豐饒,必能成事。我就是削減後宮人數,極力勤儉節約,省吃儉用,也在所不惜。”除此而外在感情上加以籠絡,每當他們來京時,都親自接見,噓寒問暖,設宴款待,厚加賞賜。在使用上則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允許他們便宜行事。下麵這幾件事,可以充分說明趙匡胤駕馭邊將的手段確實是高明之至。

李漢超任關南巡檢使,在防衛遼朝時表現倒也很不錯,沒有什麽紕漏,隻是平時所作所為時有犯法犯禁之事。有一次,一位百姓到京師控告李漢超,借貸錢財不還,還搶掠他的女兒做妾。趙匡胤深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但對李漢超的不法行為也不能縱容不管。於是,趙匡胤將這一百姓召入便殿,熱情款待。酒酣耳熱之時,趙匡胤開口問道:“自從李漢超到關南後,遼軍入寇一共有幾次?”百姓具實以報:“一次也沒有。”趙匡胤循循善誘:“過去遼軍入寇,邊將不能率軍抵禦,北方的民眾,每年都遭到搶劫,家破人亡的不勝枚舉。如果是在那時候,你能保住你的家財子女嗎?如今李漢超借貸你們的錢財,和遼軍搶劫的比起來誰多些呢?”這個人若有所思。趙匡胤接著再問道:“你家一共有幾位女兒,嫁給的又都是些什麽人?”百姓又一五一十老老實實地奉告。她們都嫁給了莊戶人家,“既然她們所嫁的都是村野莽夫。李漢超則是一位封疆大吏,我的貴臣,因為喜愛你的女兒,才娶了她,他必不會虧待你的女兒。和嫁給一個村夫比起來,哪樣更加富貴呢?”百姓無話可說,滿懷委屈而來,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如果事情到此為止,趙匡胤也就顯不出自己的高明了。對於李漢超,他也沒有放任自流,專程派人前去警告李漢超:“你需要錢,為什麽不告訴我,而向平民百姓借貸呢?這樣的糊塗事再也不要幹了。”並賜予李漢超銀數百兩;“你自己去把借的錢如數歸還,消除他們對你的反感。”李漢超感戴趙匡胤的恩德,從此痛改前非,發誓以死來報答趙匡胤的浩**皇恩。

擔任西山巡檢以防禦北漢的郭進,禦眾嚴明,部下整肅,每率軍進入北漢境,無不克捷,少有失敗。這一點應該值得肯定,但是軍法過於嚴酷,部下小有過錯,就有可能遭受殺身之禍。趙匡胤既能用其長,對其短處也能加以寬容。每當調戍兵前往西山隸屬郭進時,趙匡胤總是再三叮嚀:“你們應當小心謹慎,遵紀守法。否則,即使我寬容了你們,郭進也會把你殺掉。”曾選拔身邊的親衛軍官三十人歸郭進麾下,時逢宋軍同北漢軍交戰,其中有些人臨陣退卻,被郭進斬首十餘人。消息傳來,侍衛部隊中議論紛紛,不看僧麵看佛麵,打狗還得看主人。郭進竟然連皇上身邊的親信軍官也敢擅自斬殺,這膽子未免也太大了些。麵對這種情況,為了安撫眾人,趙匡胤也不得不作出一番姿態,以平息眾怒。於是,他表麵上裝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樣子。大聲說道:“這些侍衛官都是千中選一,小犯過錯,郭進就將他們處死,那麽即使是人再多,也不足讓他殺戮。我絕不饒恕他!”與此同時,又暗中派宦官到西山對郭進說:“這些人自恃是我的宿衛親近,倔傲不馴,不聽從你的命令,殺掉是應該的。”趙匡胤的手腕確實讓人欽佩,此舉不僅讓郭進感激涕零,對郭進的部下也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違犯軍令,郭進所率部隊戰鬥力更強了。趙匡胤曾下令在京師為郭進修建府第,其規格同親王、公主的住所相同。有人曾對此持有異議,認為與製不合。趙匡胤說:“郭進竭忠盡智,使我無西顧之憂,我對待他難道不能像對待我的子女?又有什麽不應該的呢?隻管照辦就是了。”郭進的一位部下因犯了過錯,害怕受到郭進的嚴懲,逃到開封,誣告郭進同北漢暗中勾結,圖謀不軌。趙匡胤大怒,“賊子膽大包天,竟敢誣害我的忠臣”,不允許他繼續說下去,就讓人將他捆綁起來,押送給郭進,讓郭進自行處置。郭進倒是表現出了大丈夫的氣度:“是條好漢,應該在戰場上見分曉,不應在背後整人。如果你能攻取敵人一城一寨,我不但免你死罪,還將請皇上賞你一官半職,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本領了。”一年之後,這人果然用計攻取了北漢一座城池。郭進言而有信,將他本人與一封反映他功勞的書信一起送到開封,請求皇上賞給他官職。趙匡胤卻是不依不饒:“你誣陷我的忠良,本當處死,雖然立功,隻能贖罪,至於獎賞嗎,那就免談了。”然後又將這人送交郭進。郭進不死心,再次請求:“言必信,行必果。我身為朝廷將領應該對自己的話負責,假使失信於人,說法不能兌現,那麽以後就再也不能讓部下聽我的指揮了。”趙匡胤於是賞予這人一個官職。

還有鎮守環州的董遵誨,趙匡胤早年窮困落魄之時,前往隨州投奔他的父親董宗本,希望找一口飯吃。董宗本待趙匡胤倒還說得過去,讓他與兒子遵誨交個朋友。可董遵誨卻是狗眼看人低,自恃武藝高強,才華出眾,對趙匡胤橫挑鼻子豎挑眼。在交往過程中盛氣淩人,小不如意,就肆意欺辱。趙匡胤忍不下這口惡氣,隻好另謀高就。後來兩人同殿為臣,董遵誨卻投在趙匡胤死對頭韓通門下,繼續同趙匡胤作對。果真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董遵誨哪裏料到趙匡胤時來運轉,竟坐上了龍椅,而韓通卻是死於非命。趙匡胤自然不會忘記董遵誨,即位之初就召見了他。董遵誨以為死罪難逃,便要自殺。可是他的妻子卻表現出了不凡的見識:“等到皇上要你死時,再去死為時不晚。萬乘之主,豈會鼠肚雞腸,同你計較過去的一點兒私嫌舊怨?說不定因禍得福呢?”董遵誨一聽有理,反正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事已至此,於是打消自殺念頭,身著平民眼裝,惶恐不安地來到宮中,叩頭請死。趙匡胤大笑:“既有今日,何必當初?不過你不必害怕,如今正當用人之際,我今赦過賞功,繼續錄用你。”說完叫左右將他扶起,並擺酒設宴,招待董遵誨。席間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不禁開懷大笑,董遵誨感激涕零。不久,董遵誨的部卒聯名揭發羅列了他十餘條罪狀,趙匡胤不予追究,還設法將他的母親從遼統治下的幽州接回。董遵誨上任之後,趙匡胤授予他自辟幕僚,選擇精兵的權力。董遵誨對此更是是感激得無法表達,從此以後洗心革麵,對趙匡胤忠心耿耿,在任上“申嚴邊候,鎮撫蕃部,號令如一”,“黨項清羌,畏威惕息”,“安撫一麵,夏人悅服”。

趙匡胤表現出一代君王寬闊的胸懷,似董遵誨這樣遭遇的人不隻一人,這一點,趙普和趙匡胤相比,卻有天壤之別。據說,趙普名登顯貴之後,就露出了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把他貧賤時仇家的名字,全部開列在一張名單上,要求趙匡胤全部鏟除。趙匡胤自然不會答應。他說:“假如總教人們從芸芸眾生中發現天子宰相,以免奉迎拍馬,那麽人人都像挖掘寶藏那樣去尋覓,什麽事情也不用幹了。”開國帝王豁達的胸懷和超凡的氣度由此可見一斑。

趙匡胤的苦心沒有白費,他重視選將鞏固邊防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北方邊陲得以穩定,北方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由於“邊臣皆富於財,得以養募死士,使為間諜,洞知邊境情狀。每寇至必豫為之備,設伏掩擊,多致克捷。二十年間,無西北之憂。以致命將出師,吊民代罪,平西蜀,複湖湘,下嶺表,克江南,兵力雄盛,武功蓋世。良由得猛士的守邊,推赤心以禦下之所致也”。西北邊防的鞏固,使趙匡胤不再有後顧之憂,使得他能專心致力於東南,加速了統一戰爭的進程。

趙匡胤鞏固邊防的另一條重要措施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國製宜,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策略,對遼朝實行積極防禦,對北漢堅決打擊,對黨項睦鄰友好,使邊防得以穩定。

遼朝乘五代的中原內亂之機,不斷舉兵南侵,“自唐末幽、薊割據,戍兵廢散,契丹因得以陷平、營,而幽、薊之人歲苦寇抄。自涿州至幽州北裏,人跡斷絕”。而中原地區一些野心勃勃的割據勢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卑鄙目的也以遼為靠了。石敬塘為得到遼的支持,在自稱兒皇帝的同時,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此後,遼以此為跳板,更加頻繁的入侵中原,給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危言。石敬塘死後,後晉與遼關係惡化。遼帝耶律德光一怒之下,率領大軍攻入開封,滅亡後晉。麵對遼軍的燒殺搶掠,中原各族人民奮起抵抗,“自備兵械,各隨其鄉,團結為社,以自保衛”。耶律德光驚歎“不知中土之人難治如此”,隻得率兵北撤,死在途中。遼統治集團內部為爭權發生內訌,繼任的耶律述律腐化墮落,昏庸無能,但遼雄厚的實力仍在,對中原的侵擾也未停止。951年,遼兵五萬會同北漢兵打到晉州(今山西臨汾)。952年,遼兵進擾冀州(今河北冀縣)。953年,遼兵再擾鎮、定兩州。周世宗不再言忍遼的肆意侵擾,於是率兵北伐,收複了益津關、瓦橋關、遊口關和瀛州、莫州、寧州三州。

宋朝建立後,遼的威脅低舊存在。邊境衝突,時有發生。為了保證統一南方戰爭的順利進行。趙匡胤在選用宿將、屯駐重兵於邊防線的同時,采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這一戰略方針的具體內容是:在同遼的鬥爭中不卑不亢,不逞強不示弱,以“保境息民”為宗旨,“不欲生事”,即不主動挑起事端。但對遼的入侵,則不能聽之任之,姑息縱容而是以牙還牙,給予有力的回擊,同時做到有理有節,適可而止,不使事態擴大,即“來則掩殺,去則勿追”。讓遼朝清楚,宋朝不是好惹的,如果舉兵冒犯,將會得到應有懲罰。

乾德三年(965),遼兵南下侵擾易州(今河北易縣),擄掠人口。趙匡胤沒有妥協退讓,立即如法炮製,下令將領率兵進入遼境,活捉了與遼兵所掠人口數目相同的人口,直到遼將擄掠的人口釋放回來後,將活捉的人口釋放。第二年,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趙匡胤下令關南及雄、霸等州,集中兵力在幽州轄境內躍馬揚威,警告遼朝不要輕舉妄動。開寶三年(970)十一月,遼兵六萬騎入侵定州,趙匡胤令田欽柞領兵三千人抵禦,並指示田欽柞:“敵眾我寡,難以力拚。隻需背陣列陣,以逸待勞,敵至即戰,不要同它互相追逐。”田欽柞受命而行,在蒲城同遼兵激戰,遼騎兵不敵,向後退卻,田欽柞乘勝至遂城。在激戰中,田欽作的坐騎中箭倒下,手下的騎士將自己的戰馬交給田欽柞,田欽柞騰身上馬,宋軍士氣複振。從清晨一直激戰到黃昏,殺敵甚眾,夜晚入據遂城,遼兵圍困數天,田欽柞看到城中糧少,整頓軍隊,打開城南門,突圍而出,全軍毫無損失。此戰,宋軍以三千人對付二十倍於己的敵人,大獲全勝,戰果輝煌,因此邊界盛言“三千打六萬”。

由於措施得力,宋邊防日趨鞏固,守戰鬥力也日益增強,遼看到無隙可乘,隻得放棄南侵念頭,並派使者前來,要求與宋通好。開寶七年(974),遼涿州刺史耶律琮,寫信給宋雄州知州孫全興;“兩朝初無纖隙,若交馳一分之使,顯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長為鄰國。”孫全興遣人將信送至開封,趙匡胤立即表示同意。第二年,遼遣使者克慎思等十二人,帶著遼朝國書來到開封。還未進入宋境,趙匡胤就派郝崇信率人前往迎接。到了京城後,又親自接見遼使,並賜宴長春殿。臨別歸國,趙匡胤又一次接見遼使,同遼使話別,宋派郝崇信出使契丹,於是兩朝交聘使節,開始了友好往來。這是五代以來遼同中原五朝第一次建立起平等的外交關係,得來實屬不易,它是趙匡胤經過不斷努力,鞏固邊防,增強自身實力的結果。正如趙匡胤自己對宰相所說的那樣:“自五代以來,北敵強盛,蓋由中原衰弱,遂至晉帝蒙塵,亦否之極也。今景慕而至,乃時運使然,非涼德能致。”弱國無外交,落後必然挨打,這是一條千古不變之真理。

偏處西北的黨項李氏割據政權,在五代時期對中原各王朝保持了名義上的臣屬關係,宋朝建立之後,其首領彝興繼續承認宋的宗主國地位。趙匡胤認為,黨項暫時不能對宋構成威脅;另一方麵它的存在對北漢也是一種牽製,因此,對李氏割據政權采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在重用趙讚、姚內斌、董遵誨、馮繼業、王彥升等人加強西北邊疆防禦的同時,又極力拉攏李彝興,以穩定邊塞環境。馮繼業在任時,不時出兵劫掠羌族羊馬,趙匡胤得知後,害怕引羌人的反抗,隻得將他內調,另任段駐守恭知靈州。段知恭到任後,較好地貫徹了趙匡胤的意圖,於是“悉心綏撫,夷落安靜”。由於對黨項采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因此在趙匡胤在位期間,同黨項接壤地區不僅少有爭端,且爭取到了一支很有戰鬥力的同盟軍,在幾次攻打北漢的戰爭中,都得到黨項的支持和出兵配合。

對於邊疆其他少數民族,趙匡胤也采取對待黨項相同的政策。例如秦州附近一帶,居住著許多吐蕃族人民,他們賴以生存的,就是當地茂密的森林。高防知州事時,在這裏設采造務,開采砍伐林木,每年砍伐大樹十萬棵,運到開封,引起了吐蕃人的不滿和反抗。高防出兵鎮壓,將其中帶頭鬧事的四十人悉數捉拿。趙匡胤得知消息後,將高防撤換,停止砍樹的行為。五代時各政權的統治者,為了補充軍需馬匹,誘使邊境地區的市井無賴,出境偷盜少數民族飼養的馬匹,然後由官府作價收購。趙匡胤對此極力反對,他認為對邊境各民族都應當“敦信保境”。於是下詔:“沿邊諸州,禁止民眾出塞侵盜,以前所盜竊的馬匹,應如數歸還。”這樣,化解了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各民族的衝突大大減少,邊境相對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