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吳越

趙宋王朝經過十餘年的征戰,陸續平定了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最後隻有北漢和吳越,仍舊偏安一隅,沒有劃入宋朝的版圖。對於北漢來說,趙匡胤在任期間,曾三次用兵雖然沒有最後將其滅亡,但從軍事、經濟、政治等各方麵給北漢以沉重打擊,為後繼者滅亡北漢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於吳越,本是唐節度使錢鑼建立起的割據政權,首府杭州,轄境包括今浙江全省以及太湖東北部、東部和南部,始終奉中原各王朝為正朝。宋建立時,正是錢假統治時期。錢假對宋也是大獻殷勤,承認宋的正統地位。趙匡胤也投桃報李,授予錢假“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稱號,對他進行安撫和籠絡。舉兵南唐前,趙匡胤特地遣使帶信給錢假,要他別聽信南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謠言,助宋共伐南唐。錢假於是率兵五萬,攻常州,下潤州,對趙匡胤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南唐滅亡後的第二年春天,趙匡胤召錢假入京朝聖,並表示不要有質疑見麵後一定放他回去。李煜的事就是一例,錢假自然不敢違抗。便攜妻帶子,到開封慶賀趙匡胤

的生日。錢假北上,頓時使吳越小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們都以為此去是有去無回,凶多吉少,為了祈求神明保佑他平安歸來,臣僚們在西湖邊的寶石山上建造了“保假塔”。越匡胤對錢假的到來大為高興,給予了熱情的接待。最後,趙匡胤果真沒有食言背信,如約放他回歸。隻是臨走時賜予他一個黃色的包裹,囑咐他暫時不要看,在途中再

打開。早已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究竟是什麽寶貝的錢假,打開一看,不禁目瞪口呆。這哪是什麽寶貝,原來全是宋朝臣僚要求扣留錢假的奏章,錢假冷汗直流。趙匡胤不愧是玩弄政治手腕的大師,他此舉的目的,一是要表示自己對錢假的信任,同時又委婉地警告錢假,必須識時務,老老實實,否則就會大禍臨頭。趙匡胤此舉又獲得成功,達到了他的目的。錢假對趙匡胤既感激涕零,又心驚恐懼。於是,對宋就更加服服帖帖,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慢。趙匡胤要將吳越劃歸自己的名下,已易如反掌,輕而易舉了。因此,到趙匡胤去世時,全國統一的大局已定。除了遼和邊疆少數地區外,中原和南方的廣大區域,都已劃入趙宋版圖之中。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統一的局麵確實來之不易,它首先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中期以來,長期的諸侯割據,軍閥混戰,造成了社會的嚴重動**,耗盡了人民的膏血,所謂“天下黎民,莫非疲敝;天下州縣,靡不凋殘”。戰火所經,田園荒蕪,白骨橫野,流離失所,人口銳減。民眾在苦難中掙紮。飽受戰爭之害的廣大民眾,渴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

頻繁的戰爭,帶來了沉重的兵役負擔。廣大農民被迫放下農具遠離家園,使土地荒蕪,直接破壞了農業生產;各個割據勢力各自為政,關卡林立,妨礙了商品經濟的正常交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為了鞏固政權,又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來恢複和發展經濟。在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的基礎上,商業隨之發展。盡管分裂割據造成了人為的阻隔,但各地的商品交流仍在進行,而且聯係日趨緊密,相互依賴日益加強,逐漸形成了以中原汴梁為中心的商業網。經濟的發展最終必定要打破分裂割據的局麵。

人民反對分裂,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求結束割據狀態,而且為統一提供了經濟基礎。統一已成為大勢所趨。然而,“如果認為隻要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使變革完全成熟了,革命的階級總會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變革,那是錯誤的”。要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還需要一位偉大的人物。“江山代有才人出”,即所謂“帝王之道,必崇經略,有其時無其人則弘濟之功闕,有其人無其時則英武之誌不伸。至於能成帝王業者,惟人時合也”。

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偉大的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後周,特別是周世宗時期,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隊,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出現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並且已經著手進行統一戰爭。不幸周世宗英年早逝,宏業未竟。“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人除掉,那時就會需要有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並且這個替代者是會出現的”。果真不假,趙匡胤應運而生,憑借所掌握的兵權,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毅然奪得了政權。

登上皇位的趙匡胤,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他接過了周世宗的大旗,依靠後周所奠定的基礎,“其處心積慮非一夕一日,在於取天下也”。幾所措置,規模宏遠,造成了更加宏大的統一之勢。其所作所為,使流離失所,飽經戰亂之苦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如擔任後蜀宰相的李昊所言:“觀宋氏啟運,不類漢周,天厭亂久矣,一統海內,其在此乎?”趙匡胤眾望所歸順應曆史潮流,“應天順人,體元禦極,戰無不勝,謀無不臧”,最終結束了混戰,實現了統一。

趙匡胤之完成統一,既是順應時代潮流,又是他主觀努力的結果,同他個人的政治軍事才能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

趙宋建立之初,麵對的是“臥榻之側,皆他人家”的嚴峻形勢,決策稍有偏頗,不僅不能完成曆史賦予的使命,喪失一統全國的大好時機,且有可能重蹈覆轍,成為五代之後的又一短命王朝。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戰略方針是否得當關係到統一事業的成敗。對自己經濟軍事實力正確估計的基礎上,趙匡胤君臣經過再三權衡,深思熟慮,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即先易後難的方針:先用師荊湖,繼取後蜀,次及南漢、南唐。這是符合當時形勢要求和客觀實際的完全正確的方針。結果,“及取荊湖,下西蜀,儲積充羨”,宋朝經濟實力由此大為增強,為統一戰爭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在貫徹先南後北戰略時,趙匡胤又正確地運用各個擊破的戰術,保證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南方各政權承平日久,積弱不振,但他們擁有的總兵力卻不下七八十萬,不容忽視。而趙匡胤即位之初,兵力隻有二十萬人,除去防衛遼、北漢以及黨項外,能南下作戰的機動兵力隻有幾萬人,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南方各政權本來是唇齒相依,利害攸關,但由於統治者缺乏遠見,小心謹慎,難以同舟共濟。於是,趙匡胤巧妙地利用了它們之間的矛盾,運用政治和外交手腕,進行離間分化,再配合軍事進攻,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在具體的戰爭過程中,趙匡胤每戰都小心謹慎周密計劃,充分準備,盡力做到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進軍荊南前,派盧懷忠前去了解“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從後蜀降將趙彥韜那裏知悉四川地區的地形地貌,派盧多遜出使江南偵察南唐各方麵的虛實。所有這些戰前的工作使趙匡胤對敵方情況了如指掌,因此在戰爭中能夠胸有成竹,用兵如神,所向披靡。

宋承五代之後,時當一統,統一戰爭無疑是進步的。連連征戰,黎民百姓早已厭倦戰爭,期望和平。順乎民心要求,趙匡胤在戰爭中實行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方針,盡量減少流血,避免傷亡。於是,實行優待降者的方針,給予各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以出路,保持其富貴,再加之以兵威,恩威並施,又打又拉,拉打結合,分化瓦解。從而加速了統一戰爭的步伐。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五代割據軍閥為了取得士兵的支持,對士卒姑息放縱,任其燒殺搶掠刮盡人民膏血以填充其無底欲壑。所謂“今四方諸侯皆懸賞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則棄吾,吾安能獨保此乎!”趙匡胤卻與眾不同,他清醒地認識到改朝換代,“雖雲天命,實係人心”。為此,必須整肅軍紀,嚴禁部隊燒殺搶掠,殘害無辜。他鄭重宣布:“朕固不吝爵賞,若犯吾法,惟有劍耳!”滅蜀時,聽說有一軍官割掉一民婦**後把她殘殺,趙匡胤大怒:“興師吊伐,婦人何罪,而殘忍至此,當置法以賞其冤!”趙匡胤不顧一些將領的反對,將這個軍官依法處斬,懸頭示眾,以示懲戒。再如平定南唐時,多次派使者告誡曹彬,約束部下不要枉殺一人。在統一戰爭進程中,“既下諸國,必先已逋欠,滌煩苛,周乏絕,雪冤滯,惠農民,拔人才,申命郡邑,反複不倦”。趙匡胤一反近世帝王的做法,申明軍紀,嚴禁濫殺無辜,因而大得民心。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趙匡胤實現統一的重要保證。所謂“得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故天下一於宋”。

與趙宋政權生機盎然的情況相反,當時的各割據政權,無一例外都是昏庸腐朽。如後蜀孟昶窮奢極欲,揮霍民脂民膏;南唐李煜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南漢劉鈥終日與波斯女遊戲宮中,全然不理政事。他們渾渾噩噩,玩物喪誌,以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君既無誌,將無能,武備廢弛,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宋軍一到,便如秋風掃落葉,摧枯拉朽。這種局麵特別有利於宋朝的統一。所謂“彼未嚐誓死以守,此未嚐喋血以爭”,“宋於是乘之以有功”,完成了統一使命

宋朝得以實現統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勞動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完成統一的決定性因素。“個人的性格隻有在社會關係所容許的那個時候、地方和程度內,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因素。”但是,這並不抹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個人的作用。趙匡胤的作用正在於運用他個人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和軍事上的老謀深算,並經過艱苦地努力,結束了長期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麵,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趙匡胤卓越的才能,是統一得以完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統一的完成,結束了唐安史之亂以來兩個多世紀長期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麵,使飽受戰爭災難的廣大民眾終於能夠從連綿不斷的戰火中解脫出來,能夠擁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能夠安居樂業,對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