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後蜀

荊湖地區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宋朝占領荊湖地區之後,取得特別有利的戰略地位,左可以傾南唐,南可以通南漢,右可以瞰後蜀。趙匡胤於是開始謀劃攻蜀事宜。

後蜀是後唐時四川節度使孟知祥於934年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共占有兩川、漢中四十五州,都於成都。這裏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土地肥沃,經濟發達,在南方各政權中,稱得上是實力比較雄厚的大國。但自孟昶繼位後,腐化墮落,奢侈放縱,加上所用之人大都是平庸無能之輩,如王昭遠、韓保正等人分掌內外大權,備受寵信。其母李氏曾勸說:“我曾見後唐莊宗跨過黃河與梁軍交戰,也曾見你父親在並州抵禦遼兵,後來又入蜀平定兩川,那時掌握兵權的都是享有戰功之人,因此士卒畏服。但現在的王昭遠,出身微賤,從你就學時始,就服侍在你的左右從來沒有上過戰場。韓保正等人又都是世家子弟,平時又不知兵,一旦邊境有警,這些人怎能禦敵?”但孟昶置若罔聞。他們胡作非為,直把一片大好河山,弄得是烏煙瘴氣。

趙匡胤在吞並荊湖後準備滅後蜀,任命張暉為鳳州團練使兼西麵行營巡檢壕寨橋道使,偵察川陝地形,以便做好從陸路攻蜀的準備。又在開封鑿池引入蔡河水,組建水軍,建造艦船,練習水戰,以備從水路溯江入蜀。

宋吞並荊湖,後蜀吃驚非小。宰相李吳勸孟昶臣服宋朝,以保榮華富貴,但被王昭遠阻止。這時宋軍已東臨三峽,北控隴右和秦嶺各隘口,後蜀所依恃的要地有長江三峽和米倉山等。於是,王昭遠派兵東屯三峽,並在涪州(今四川涪陵)、滬州(今四川滬州市)、戎州(今四川宜賓)等州擴充水軍,以防備宋軍進攻。

正在這時,有好事之徒向王昭遠進言:“閣下平素無尺寸之功,今天身居高位,手握大權,如不謀驚世之功,又怎能讓人心服?不如出兵遣使通好北漢,勸說他們出兵,我則自黃花、子午穀出兵響應,與北漢夾擊宋朝,即可將關右地區,收歸我有。”王昭遠聽後頗為動心,就極力鼓動孟昶依計而行。乾德二年(964)十月,孟昶派孫遇等人做特使,帶著蠟丸帛書偷越宋境,企圖聯結北漢。不料其中一名叫趙彥韜的軍校,中途叛變,改變方向投往宋朝,向趙匡胤密報了後蜀情況,並且很詳細地繪出後蜀山川形勢和兵力分布圖,連同書信一起獻給趙匡胤。書信上寫的是:“早歲曾奉尺書,遠達睿聽,丹素備陳於翰墨,歡盟已保於金蘭;泊傳吊伐之嘉音,實動輔車之喜色。尋於褒漢,添駐師徒,隻待靈旗之濟河,便遣前鋒以出境。”這分明是要同北漢聯兵攻宋。趙匡胤看完,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高興異常,因為他終於找到了確鑿的證據和充足的理由向後蜀發動進攻,因此,他不禁開懷大笑:“我師出有名了!”

十一月二日,趙匡胤下達了攻蜀的命令,兵分兩路:北路以王全斌、崔彥進為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領步騎兵三萬人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劉光義為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步騎兵二萬出歸州,湖長江西上,兩路分進合擊,會師於成都。臨行前,趙匡胤為諸將擺酒壯行,分別將陣圖授予王全斌等人,並特別叮囑劉光義,蜀軍在夔州(今四川奉節東)設有鎖江浮橋,上置有木柵三重,夾江配有大炮封鎖江麵對宋軍很不利。因此必須先奪取浮橋,然後水陸夾擊,才能取勝。同時嚴令三軍不得“焚**廬舍,驅略吏民”,違者嚴懲不貸。與此同時,還下令在開封右掖門南汴水旁邊,替孟昶蓋起一所住宅,房屋大小共五百多間,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隻等它的主人孟昶前來入住了。

孟昶得知宋師來攻,命王昭遠為北麵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李進為正、副招討使。由王昭遠、趙崇韜率兵北上扼守廣元、劍門等關隘;韓保正、李進率兵數萬駐守興元(今陝西漢中),阻止宋軍南下。孟昶對王昭遠說:“宋軍是你招來的,自然應該由你去抵擋,希望你為朕打個勝仗!”王昭遠誌大才疏,華而不實,自恃平日讀過幾本兵書,就目空一切了,把臨陣殺敵看作切瓜切菜那般容易。將行時,孟昶派李吳在郊外為王昭遠餞行。幾杯烈酒下肚。王昭遠不禁豪氣衝天:“我手下有二三萬健兒,即使是奪取中原也易如反掌,至於克敵製勝,又何在話下?”說完,隻見他一揮鐵如意,如同諸葛亮手拿羽毛扇一般,昂首挺胸地地率兵出發了。

十二月中旬,北路宋軍攻入蜀境,所向無敵,連拔興州(今陝西略陽)外圍各要點。十九日,擊敗蜀軍七千餘人,進克興州,繳獲軍糧四十餘萬斛,蜀興州守將藍思綰退保西縣(今陝西勉縣西);韓保正也放棄興元,逃到西縣。西縣是入川的咽喉,控扼棧道的門戶。韓保正就此在這裏固守,以阻止宋軍進一步南下。這時,宋軍前鋒史延德領兵已直逼縣城,韓保正卻懦怯不敢迎戰,隻是派兵數萬依山背城,結陣自保。史延德見狀領兵進擊,大敗蜀軍,然後乘勝追擊,活捉韓保正、李進,殘餘的蜀軍燒毀棧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廣元西北)。

這時王昭遠、趙崇韜率軍屯駐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派兵在大、小漫天寨(在利州城北)立寨而守。利州坐落在在嘉陵江東岸,群山環繞,形勢險峻,是入蜀的必往之路。因棧道被毀,宋軍無法**。王全斌命崔彥進率軍一部趕修棧道,攻克小漫天寨,自己則親率主力由嘉川東南的羅川小路,迂回南進,與崔彥進合攻利州。蜀軍見宋軍攻破小漫天寨,退駐大漫天寨。時間不長,王全斌和崔彥進在大漫天寨、小漫天寨之間的嘉陵江渡口深渡會師,奪占橋梁,並兵分三路,夾攻大漫天寨。蜀軍集中精銳奮力抵抗,但終被宋軍擊潰。宋軍乘勝進擊,連拔蜀軍各寨。王昭遠、趙崇韜又親自率兵堵截宋軍,被宋軍擊潰,宋軍追至利州北。王昭遠慌忙棄城渡江,退保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逃跑之後焚毀橋梁。十二月三十日,宋軍攻克利州,獲糧八十萬斛。

在成都的孟昶,聽到王昭遠兵敗憂心如焚,忍痛拿出錢財,招募三萬餘名士卒,由他的兒子元鉞率領前往增援劍門。劍門“憑高據險,界山為門”,是屏障成都的要地,劍門的得失直接關係到成都的安危。但受命擔任救援任務的元鉞,從來不懂帶兵打仗,副將以下也都昏庸無能。軍隊中旗幟均用彩色刺繡,杆上纏繞蜀錦。出發時天降小雨,元鉞怕繡旗從旗杆上被雨淋濕,下令將旗拆下來,等到雨過天晴,又把旗幟重新係上,一不小心,幾千麵繡旗全部倒掛在旗杆上,花花綠綠,宛如一個龐大的馬戲團,出盡了洋相。沿途百姓看到這樣滑稽的隊伍無不掩嘴竊笑:像這樣的軍隊,也能打仗?元鉞出發時,還帶著成群的姬妾和幾十個戲子,隻顧自己享樂,而置迫在眉睫的戰事於不顧,一路上遊山玩水,日夜嬉戲。

宋軍占領利州後直搗劍門,進占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率部來到劍門城下,見劍門險峻,且有重兵把守,一時難以攻取,便召集將領,商討計策:“劍門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諸位可暢所欲言,各陳所見。”部下軍官向韜發言:“聽降卒牟進講,益光江東越過幾重大山,有一條小路叫來蘇,出劍門南二十裏,至青疆店和大道相通。大軍如走這條路,即可繞至劍門之南,斷敵後路,攻占劍門。”王全斌一聽大喜,決定全軍取道來蘇。但將領康延澤則提出異議:“蜀軍屢戰屢敗,士氣低落,可急攻而下。況且來蘇道路艱難狹窄,大軍通行困難,不宜作迂遠進攻。隻可遣一偏將前往,抄小路到青疆後配合大軍,南北夾擊,必能一舉攻克劍門,活捉王昭遠。”王全斌認為這樣做比較穩妥,於是采納了他的建議,自率主力從正麵進攻劍門,由史延德率兵一部走來蘇迂回關南。

蜀軍做夢也沒有料到宋軍竟然從來蘇南來,驚慌失措,紛紛棄寨而逃,宋軍順利抵達青疆。王昭遠聽說宋軍到來,隻留偏師把守劍門,自己率兵退守漢源坡(今劍閣東北三十裏)。宋軍前後夾擊,迅速攻占劍門,並乘勝向漢源坡挺進。王昭遠頓時慌了神兒,兩腿發軟,坐在胡床(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上,竟然無法站立。倒是趙崇韜看到宋軍趕來,尚還表現出一點兒英雄氣慨,他提起寶劍,飛身上馬,布陣迎戰。此時軍心已經大亂,一觸即潰,萬餘人被殲,趙崇韜也當了俘虜。兩軍交戰的時候,王昭遠偷偷地脫掉戰袍和盔甲,換上老百姓的衣服,狼狽逃到東川(今四川三台),躲藏在一家居民的茅房中。這個出征時豪氣衝天的大英雄,如今卻是整天痛哭流涕,雙目紅腫,不斷哀歎“運去英雄不自由”。沒過幾天,就被宋軍搜出,押往開封去了。

在北路軍勢如破竹的同時,東路宋軍的進展也相當順利。十二月下旬,劉光義、曹彬率兵攻入巫峽,連連獲勝,殲滅蜀軍近萬人,奪得戰艦二百多艘。進抵夔州鎖江浮橋三十裏處時,按照趙匡胤事先“切勿以舟師爭戰,當先遣步騎潛擊”的指示,舍舟登岸,擊敗兩岸守軍,奪得浮橋。接著“牽舟而上”,進至白帝城(夔州)西。夔州是“巴蜀之喉吭”,地位特別重要,蜀軍守將高彥儔認為,宋軍涉險遠來,必定尋求速戰速決,因此應堅壁扼守。但監軍武守謙認為,敵已兵臨城下,不能避戰不出,懦弱怕死。各抒己見,爭得麵紅耳赤。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守謙強行出戰作,率領所部千餘人殺出城去被宋軍一陣痛擊,大敗而歸。宋軍緊隨其後,突入城內,高彥儔拚死力戰,受傷十多處,左右逃散殆盡。眼見局勢已不可挽回,憤愧難當,跑回家中,縱火自焚而死。宋軍就此占領夔州,打開了由長江入蜀的大門。然後自此浩浩****沿江西上,萬州(今四川萬縣)、開州(今四川開縣)、忠州(今四川忠縣)、遂州(今四川遂寧)等州守軍都獻城投降,宋軍順利入城。

蜀軍失敗的消息,接二連三地不斷傳來,孟昶驚慌失措,問計於群臣,老將石斌建議:“宋軍遠道奔襲,難以持久。不如聚兵堅守,宋軍師勞兵疲自會退去。”孟昶哀歎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父子用錦衣美食,養兵四十年,哪知一旦遇敵,竟不能為我東放一箭。今日閉壘堅守,有誰肯為我效死出力呢?”乾德三年(956)一月初,北路宋軍直逼成都,東路軍也接踵而至。一月七日,孟昶見大勢已去,沒有別的辦法隻得接受宰相李吳的建議,由李吳草寫降表,送至宋軍營中孟昶投降,王全斌隨即將軍隊開入城中。

自王全斌從開封率軍入蜀,到孟昶投降,平定後蜀隻用了六十六天時間。後蜀所轄四十五州、一百九十八縣歸入宋朝版圖。孟昶隨即率領全家及僚屬順江而下,經江陵、襄陽到達開封,住進了趙匡胤事先為他修建的府第,後蜀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