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腹有詩書氣自華

氣質是指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氣質是根據人的姿態、長相、穿著、性格、行為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給別人的一種感覺。

個性本身就是一種美

氣質,在《辭海》裏解釋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特的個體,即使是雙胞胎在個性氣質方麵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氣質作為個性的一種是具有其獨特性和唯一性的。

我們經常見到有的人奇裝異服,有的人不修邊幅,有的人精心打扮,有的人中規中矩,有的人喜怒無常,有的人懦弱卑怯……這是不同人的不同個性。在當下社會,個性已經被片麵理解為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實際上,這並不是個性的真正含義。

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誌、情感、態度等方麵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於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也隻能是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個性是與眾不同的,但並不一定是怪異、新奇的。

目前,西方心理學界一般認為阿爾波特的個性定義比較全麵地概括了個性研究的各個方麵。這個定義是: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係統的動力組織。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行為舉止、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而有的人則很難給別人留下什麽印象。有的人見過一麵就印象非常深刻,有的人長期相處,也未必有很深的印象。於是,很多人錯誤地以為,那些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的人是有個性的,反之則是沒個性的。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隻是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容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個性則很難給人留下什麽印象罷了。即使那些一聲不吭的人,也是有個性的,沉默就是他們的個性。

現在很多年輕人追求個性,但實際上他們追求的個性是別人的,張揚的個性也不是自己的。追求時髦其實是在磨滅個性,而不是在凸顯個性,因為時髦固然超前,固然標新,但是,追的人多了就出現了類似性、雷同性,也就沒有個性可言了。隻有個人性是唯一的,是自己獨有的標誌,是別人追求不了的。所以,一個人能成就什麽,不在於變成和誰一樣,或者像誰那樣的人,而是變成一個什麽樣的自己,成為內心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一個人的個性雖然具有穩定性,比如,有的同學關心集體,熱情幫助別人,這並不是心血**,而是他一貫如此,這種穩定的表現就是個性的一種真實反映。但不可否認的是,個性或稱人格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現實生活非常複雜,隨著社會現實和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變化,年齡的增長,主觀的努力等,個性也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改變。特別是在生活中經曆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會在個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從而影響個性的變化,這就是個性的可塑性。

一個人對服飾的款式、色彩、圖案和質地常會顯示出某種偏愛,這種偏愛是個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飾色彩與個性的關係最為密切,不少研究者聲稱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偏愛冷色調服飾的人通常表現出安詳、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個性;喜歡暖色調的人一般精神飽滿,天性活潑好動,富於情感,熱情而急躁;偏愛紅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歡紅褐色的人,不少是屬於多愁善感而又容易與人親近的類型,秉性柔和溫順;紫色的愛好者常常帶有藝術家的氣質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綠色常常是穩重謹慎性格的人所中意的色調,這些人不喜歡鋒芒畢露;橙黃和橙紅是樂觀天性的表露;偏愛白色或銀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脫俗:喜歡黑色的人也許十分謹慎,如果喜歡黑色配紫色的話,則可能是憂鬱或悲觀的反映;偏愛黃色,特別是大麵積地使用黃色,則是醉心現代作風的表現等。

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而且這些個性使得每個人的生活和別人都不一樣,所以才構成了這大幹世界的千般絢爛、萬般精彩。因此,無論是在身邊還是擦肩而過,無論是交往還是獨享,個性都是一個人最美、最寶貴的財富。

北大中文係的嶽紫菱(化名)對個性有著自己的詮釋,她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裏這樣寫道:

個性是一種符號。

猶如山間小溪的平靜和安寧,即使遇到石頭的阻攔,也不過是微微發出聲響;即使是遇到山洪暴發,即使是變得粗壯,也不改自己向往安寧的本性。它唯一的信念就是流淌,無論遇到什麽阻礙,總會想辦法流過去,成就沿岸的水草,方便經過的牛羊。它不想澎湃,也不需要浩**,潺潺不過是它生命中最美的交響。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叫小溪,透著一種秀氣和靈動,浸著大地的溫情和脈搏。

個性是一種品格。

它就是它自己,不趨同於任何人,也不向任何人諂媚,它隻做它自己,即使被風刮得東倒西歪,被雨淋得渾身濕透,被霜裹得麵目全非,被雷劈得淩亂不堪,但它就是它,它不會變成別人,也不屑變成別的,因為在它的心裏,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盡管別人不一定認同。

個性是一種精神。

它不會因為困難就變成逃兵,不會因為阻擋就變身依附,不會因為壓製就放棄抗爭。它有自我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它有自己的追求和意誌,這是它生生不息的信念。就像雄鷹必然要展翅翱翔,花兒注定要開花吐豔,翠竹總要出節拔高,種子總要生根發芽一樣。

個性是一種力量。

不需要借助,也不需要倚仗,在內心深處會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不屈的人,即使麵對羈絆也一樣會奮起,麵對打擊也一樣會扛著,麵對藩籬也一樣會突破,因為在內心深處,現實的無奈並不能阻止衝鋒的腳步,必然會去追尋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這就是內心最強的潛動力。

個性是一種魅力。

它以和任何人都不一樣的一種方式將自己展現出來,宣示自己的存在,無法讓人忽略。但同時,這種存在會煥發出奪目的色彩,吸引人們的眼球,就如同華山以險,黃山以奇,引人流連;洞庭以湧,錢塘以潮,吸人駐足。還有那牽掛天下寒士的杜甫,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他們的個性不僅是個人魅力,更是一種人性光輝。

個性是一種財富。

它比不上鑽石,雖然恒久卻難以千年:它比不上歲月,雖然滄桑卻不會鬥轉星移;它更比不上潮流,雖然也奪人眼球卻無法被更多的人模仿。它隻會堅守自己的信念,站成一座峰,可登攀卻不可征服。它不會被時光帶走,不會被歲月磨損,不會被晨曦剝蝕,不會被名利**,不會被銅臭玷汙,不會被沽名交易,不會被強權霸占,它就是它,堅如磐石,堅不可摧。

個性既彰顯自己卻又彼此映襯。

大樹固然偉岸,小草也不失其頑強:鋼鐵固然堅強,流水也不失其溫柔;山峰固然巍峨,小樹也不失其堅韌。月亮固然皎潔,如果沒有雲的相伴,也會顯得孤獨冷清;草原固然遼闊,如果沒有駿馬的奔馳,也會顯得單調和空寂。一個人固然是強者,但在某些方麵也會柔弱,這就是大自然的道理:剛柔並濟、強弱相合、動靜相間,才有生命力,才是和諧之道。

個性無論是什麽樣的,本身就是一種氣質的美。

你的魅力從哪裏來

氣質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麵,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這種穩定性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就是人們常見到的每個人不同的個性。

比如,有的人老實憨厚,有的人性格開朗,有的人嬉皮笑臉,有的人細心體貼,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好動,有的人好靜……

性格開朗、瀟灑大方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聰慧的氣質:性格開朗、溫文爾雅的人,多顯露出高潔的氣質;性格爽直、風格豪放的人,氣質多表現為粗獷;性格溫和、風度端莊的人,氣質則表現為恬靜……無論聰慧、高潔,還是粗獷、恬靜,都能產生一定的美感。

相反,刁鑽奸猾、孤傲冷僻,或是卑劣萎靡的氣質,除了使人厭惡以外,絕無美感可言。

一個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於其特有的氣質,這種氣質對同性和異性都有吸引力,這是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

氣質美看似無形,實為有形。它是通過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個性特征、言談舉止等表現出來的。氣質外化在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走路的步態,待人接物的風度,皆屬氣質。

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產生好的印象,這種好感除了來自言談之外,就是來自作風舉止了。熱情而不輕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種高雅的氣質;狂熱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氣質低俗的表現。【專家感言】

“領導力”專家詹姆斯·麥格雷格·伯恩斯對羅斯福的描述無疑也精確地符合周恩來:“他具有天生的洞察力,

一個人的氣質包含著修養、品德、舉止行為、待人接物、說話的感覺等多個方麵,而且,沒有好壞之分。

很會把握他人的動機,並有許多技巧,其中之一就是耐心地諦聽別人傾訴自己的苦衷和難處,這對一個喜歡講話並主宰談話的人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他懂得如何用說理的方法來說服一些人,用魅力來降服另一些人,用自信的表現來對付這種人,用奉承話來寬慰那種人,用淵博的學識來折服其他人。”這種素質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行政管理者與一名出色的外交家。

當然,偉人的氣質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但是,作為普通人,對氣質的修煉同樣可以為自己增添光彩,贏得別人的矚目。

氣質隻給人們的言行塗上某種色彩,但不能決定人的社會價值,也不直接具有社會道德評價含義。

北大學子的氣質似乎總有別於其他高等學府的學子,有人總結說,北大學子的氣質體現在三方麵:自視頗高,抱負極其遠大:不憚嘩眾,敢於驚世駭俗;勇於嚐試,不屑尋常途路。這些是有事例為證的:

北大哲學係碩士鄧文慶,畢業後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剃度出家,人稱“顯慶法師”,2006年他來到龍泉寺出家。父母前來勸他還俗,結果被他說服,自己也成為龍泉寺居士,跟在兒子身邊學習佛法。

現任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是北大哲學係87級學生,他於畢業的次年在柏林禪寺從淨慧老法師剃度出家,現在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北大數學係湖北籍學子柳智宇,大學畢業後放棄以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名校深造的機會,2010年到北京西山龍泉寺修行。

還有北大學子賣豬肉、當油漆工……

不可否認,這些事件都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讓很多人不能理解。或許當油漆工的北大學子蘇黎傑的話能夠給人們一些答案。

出生於河南南陽的蘇黎傑,2005年從北大畢業留京後,在大學裏教過書,在公司裏任過職,曾一度努力想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但總感覺工作和生活狀態不理想,甚至有置身繁華都市之外的落寞感。

2009年12月,她毅然回到家鄉。熟悉的鄉音鄉情,讓她一下子找到了感覺:“我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踏實了!”

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她報名參加了免費油漆工培訓班,麵對周圍人的不理解,她很坦然地說:“我從來不覺得體力勞動有什麽丟人的!”她說,自己出身於普通工人家庭,受父母平淡幸福生活的影響,不覺得學當油漆工丟人,這也是靠自己的勞動吃飯,技多不壓身嘛!她還說,這點兒體力勞動,讓自己的精神很放鬆。

一個人做什麽事情,麵對一件事情做出怎樣的選擇,表麵上看起來是和做事情的動機有關,實際上這個動機是一個很複雜的因素,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一個人的氣質。就像有人總結的北大學子的氣質一樣,他們勇於嚐試、敢於驚世駭俗,所以他們更遵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不會被過多的世俗所左右,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來。

相反,有很多人被所謂的光環所束縛,不能完全放下虛榮的心理,所以做事情很辛苦。

一個人的選擇無所謂對錯,之所以北大學子的選擇會引起社會的熱議,還是因為人們過多地被傳統觀念和世俗眼光“綁架”的結果,覺得北大的學子就應該高人一頭。

實際上,老百姓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隻是分工不同,無所謂高低貴賤",隻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樣能做出成績。很多人在熱議的背後,說不定是拍手稱快呢!

得體的裝扮讓你更添風采

一個人的氣質由幾部分組成:知識、修養、行為、態度、穿著等,雖然,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但是,作為氣質一部分的穿著也發揮著增光添色的作用。

比如,穿著合適自己的服裝,可以隱藏身材的某些不足;高品位的衣服還能讓人看起來更精神,正所謂“人靠衣裝”:合適顏色的衣服可以襯托得皮膚更加水潤健康,等等。

也就是說,會穿、穿得對,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氣質的;反之,則會破壞原本的氣質。比如,有的女士穿裙子時穿半截襪,無論衣服多麽昂貴,僅此一點就將整體完全破壞;有的男士穿著正裝,則腳踏一雙休閑鞋,不搭調的搭配破壞了整體氣質。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幽默諷刺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對"人要衣裝"發表看法,他說:“服裝造人,請看曆來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有哪一個是**族呢?"

顯然,馬克·吐溫是在開玩笑,但“服裝造人”這話卻是有道理的。一個儀表堂堂、舉止談吐文雅而有修養的人,再加上一身楚楚衣冠,必然就是那種我們所追求的“氣質美”一族了。

當然,對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青春、朝氣是最美的氣質。因此,必須穿著和自己這種氣質相配的衣服,如運動裝、休閑裝等,如果穿著正裝,則會讓人覺得很不搭調。因此,穿出氣質的第一條原則是:適合自己。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把漂亮和自己的氣質完全割離開來,因此,在他們看來,漂亮就是好看,就是大家公認的好看,於是趨之若鶩。

結果,常常發生別人穿著很好看、自己穿著沒效果的事情。所以,漂亮是一個整體效果,是氣質和衣服結合的效果,真正的漂亮必須是結合自己氣質的結果。

有人把穿衣的要求簡化為TPO原則,即在一定的時間(TIME)、一定的地點(PLACE)、一定的場合(OCCASION)穿合適的衣服。這樣的原則值得我們遵循,隻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根據自己的體態、個性穿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衣服來。穿衣的“氣質”來自個性化、風格化,而個性化也即意味著完全適合於自己。

除了上麵的第一條原則,北大一位學者還對青少年的穿著給出了另外幾條原則。

第二條原則:掌握一些基本的著裝常識。

再好的衣服,如果不懂得合理搭配也一樣穿不出效果來。因此,服裝如何搭配是很有學問的。有幾點需要注意:

款式搭配。

簡言之,就是服裝的款式要一樣或者類似,比如,襯衣是英倫風格的,那外套就別選日韓風格的;上衣是毛衣,褲子就避免筆挺的西褲之類的。有的人著裝很奇怪,穿著西服,腳上卻是旅遊鞋;一身休閑打扮,腳上卻是正裝皮鞋;一身連衣裙,腳上卻是旅遊鞋……這樣的搭配不僅沒有美感,甚至讓人感到了別扭。之所以要注意款式的搭配,就是因為搭配得好,能夠起到相互襯托、相得益彰的效果,否則混亂的搭配就會破壞整體美。

顏色搭配。

不同的色彩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

暖色調——紅色,象征熱烈、活潑、興奮、富有**:黃色象征明快、鼓舞、希望、富有朝氣;橙色象征開朗、欣喜、活躍。

冷色調——黑色象征沉穩、莊重、冷漠、富有神秘感:藍色象征深遠、沉靜、安詳、清爽、自信而幽遠。

中間色——黃綠色象征安詳、活潑、幼嫩;紅紫色象征明豔、奪目。紫色象征華麗、高貴。

過渡色——粉色象征活潑、年輕、明麗而姣美;白色象征樸素、高雅、明亮、純潔;淡綠色象征生命、鮮嫩、愉快和青春等。

服裝的色彩搭配以“整體協調”為基本準則。全身著裝顏色搭配最好不超過三種顏色,而且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顏色太多則顯得亂而無序,不協調。灰、黑、白三種顏色在服裝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幾乎可以和任何顏色相配並且都很合適。

對青少年來說,和他們氣質協調的顏色自然是一些明亮、鮮豔的顏色,因此任何鮮豔的顏色穿在身上,配上他們青春活潑的氣質,都讓人眼前一亮。所以,青少年避免穿著和自身氣質不協調的黑、灰、咖啡等顏色的衣服。當然,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如葬禮等就需要特殊的著裝了。

和膚色、身形的搭配。每個人的膚色深淺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很可能讓自己的不足暴露得很明顯。比如,一個膚色很黑的人穿著鮮豔的黃色襯衫,那會讓人感覺很別扭。所以,著裝配色要遵守的一條

重要原則,就是根據個人的膚色、年齡、體形選擇顏色。如膚色黑,不宜著顏色過深或過淺的服裝,而應選用與膚色對比不明顯的粉紅色、藍綠色,最忌用色澤明亮的黃橙色或色調極暗的褐色、黑紫等;皮膚發黃的人,不宜選用半黃色、土黃色、灰色的服裝,否則會顯得精神不振和無精打采;臉色蒼白不宜著綠色服裝,否則會使臉色更顯病態;膚色紅潤、粉白,穿綠色服裝效果會很好。白色衣服任何膚色效果都不錯,因為白色的反光會使人顯得神采奕奕。體形瘦小的人適合穿色彩明亮度高的淺色服裝,這樣顯得豐滿;而體形肥胖的人用明亮度低的深顏色則顯得苗條等。

大多數人體形、膚色屬中間混合型,所以顏色搭配沒有絕對性的原則,重要的是在著裝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搭配顏色。

第三條原則:別為了時髦而趕時髦。

十幾歲的青少年對這個世界是充滿著好奇心的,探索欲也很強,同時,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因此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有接受的勇氣,對流行更是如此。

趕時髦,很重要的一點體現在著裝上。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各種奇裝異服,有的甚至奇怪到讓你瞠目結舌的地步,因為這是個張揚個性的年代。張揚個性並不是鼓勵人們去追求另類,隻是讓原本的個性釋放出來就行了。但是,很多青少年加入了追求另類的行列之中,把另類當作個性,結果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個性。

北大對青少年著裝的建議是:青少年著裝不要一味地效仿他人,盲目追時髦,而要順乎自然,不應過分雕琢。青年人的著裝應該純美自然,表現出青春的朝氣和活力。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和對外開放,有些青年在穿著打扮上追求以洋為美。個別女青年學著外國婦女的袒胸露背、畫眉塗唇,把少女純真嫵媚的特征泯滅殆盡。有的男青年,本身健美英俊,可在著裝上喜歡仿效西方的“嬉皮士”,亂糟糟的頭發披在肩上,服式怪誕、顏色多樣,顯得萎靡不振。這種不倫不類的打扮,毫無美感可言。這就告訴我們,服飾美是建立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上的。青年人的著裝隻有順乎自然、簡潔大方,才能突出純潔明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服裝是人類心靈的一麵鏡子,每個人的穿著打扮,都展示著自己的審美力,表現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特征。美國一位研究服裝史的學者曾指出:“一個人在穿衣服和裝扮自己時,就是在填一張調查表,寫上了自己的性別、年齡、民族、宗教信仰、職業、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婚姻狀況等。”服裝已經成了一個人的性格、身份的形象化寫照,因此,穿著打扮一定要慎重,要為自身的氣質加分,而不是減分。

知性,是一門過硬的內功

知性,是成熟、理性、睿智、大氣。如形容女性知性,她們通常都在事業上有很好的發展,但又不同於世俗意義的女強人,她們充滿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豐富,清楚自己需要什麽;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極具女人味。她們不同於小女孩似的單純,也不同於小女人式的狹隘。

由博客網舉辦的首屆美女博客大賽結果揭曉,來自北大光華學院的

伊瀾摘得“第一美女博客”的桂冠。伊瀾確實可稱作“知性美女”。她是北京一家合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目前在讀北京大學光華學院EMBA,愛好寫作、書法、水墨畫,年底將出版處女作小說《斷線》,還有過平麵模特的從業經驗。“拿這個獎我很高興,但我想我的生活不會因此有所改變。”伊瀾在獲獎後稱會把2萬元獎金捐給殘疾女孩葉青,葉青是博客特別獎的獲得者。以歌手金海心等人組成的評委團對伊瀾博客的評價是“自然,文字不加任何修飾,突出的是個人親和力,尤其突出了和網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不僅是獲獎的伊瀾,很多北大的學子都體現了知性的一麵,他們很有抱負、詩意、浪漫、多才多藝、愛好廣泛、心懷天下……這和北大獨特的人文環境和辦學宗旨是分不開的。

謝冕老師這樣說:“燕園的美麗是大家都這麽說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聯係在一起,越發充滿了詩意的情趣。每個北大學生都會有和這個校園相聯係的夢和記憶。盡管它因人而異,而且也並非一味地幸福歡愉,會有辛酸煩苦,也會有無可補償的遺憾和愧疚。燕園其實不大,未名不過一勺水。水邊一塔,並不可登;水中一島,繞島僅可百餘步;另有樓台百十座,僅此而已。但這小小校園卻讓所有在這裏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

林語堂曾在《談理想的教育》一文中認為,理想的大學最重要基件是貫滿一種講學談學的風氣,而講學空氣之由來最重要即在於學堂外觀,學堂的房屋樹木場所周圍必有一種森嚴古樸的氣象,使人一跨進大門如置身另一天地,忘記他們一切的俗慮俗見,好像在此周圍內唯一要緊的事情是學問的思想。想必燕南園頗合他的口味,而北大也正是這樣的理想之所在。

北大為學子們提供了孕育生長的良好環境,但能不能長成知性之人,還要看自己的努力。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幸在北大聆聽教誨,但是,北大為很多的莘莘學子指明了道路,從北大學子們身上,我們就能發現他們具備很多知性的特點,這也是值得每個人學習的地方。例如:

知識淵博。北大是全國最大的綜合型大學,匯聚了很多著名學者,每天都有很多的講座,學生們隻要時間允許,就可以聆聽很多大師的著述,這無疑對他們是一個很好的熏陶。對每個人而言,積累知識是首先要做的。在自己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地多涉獵一些知識,即使和自己的主業不相關也沒關係,每一門知識打開的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隻要有所涉獵,即使沒有敲開大門,但也已經感受到知識地吸引了。而且,知識不僅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能夠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這無疑是最大的收益。

興趣廣泛。北大有很多的社團,很多學生都同時參加幾個不同的社團,從這些經曆中他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學習,吸收了不同的知識。對每一個人而言,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否則生活是乏味單調的。眾所周知,一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總是能夠做得更好的,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但興趣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逐漸培養的,多培養一個興趣,就多獲得了一個學習、快樂的途徑,也就多了一個認知世界的窗口。多培養一些琴棋書畫方麵的興趣,這對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是非常有幫助的。

性格修養。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甚至差別很大,但是,要想成為一個知性的人,就必須收斂自己的性格,彌補和改變性格中的缺陷,創新自我,既保持自己的個性,同時又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修養就是對自己秉性的修煉,盡可能地健全完善性格,使其柔中有剛、細中帶粗、不失大氣、不拘小節、不失婉約、不失柔美,不讓自己的性格走極端,在張弛有度中使性格達到完美的平衡,在體現理性的同時又不失感性。

陶冶和淨化。學習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的,還有一種陶冶是對美的發現和對周圍事物的感悟。知性的人很懂得生活,並不是說他們比別人會生活,而是說他們很懂得觀察和體會生活,能夠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好的東西,然後在感動之餘感悟,並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行為方式和價值認知。淨化是去除心中很多不良情感和想法,將其發泄出來,這樣再用新的、良性的情感來充實內心,然後這樣不斷地吐故納新,就能夠讓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外,這樣的陶冶是由內而外的,並不是簡單地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舉手投足等,而是對內心的一種改造,當這種改造完成後,外化的行為方式自然就是內心的一種最美展現了。

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人把胸懷比作海洋,形容其博大,實際上,人的內心就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天地,可以容納下任何東西。但是,這並不是說任何的委屈、不滿都要裝在心裏,而是說要把這些委屈和不滿融化在心裏,變成另一種積極的力量來改變。內心世界的廣大也意味著可以發現很多的未知,比如,理想、夢想、潛力、追求、信念,等等,隻要善於挖掘和豐富,內心世界會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夠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還是貧乏,直接決定了人生的質量。

心態和情懷。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才會正確處理事情,正確麵對感情。健康的心態,讓人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少了浮躁,健康向上,熱愛生活。有了健康的心態,就會多了健康的情懷,健康而年輕的情懷,才會令人年輕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