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北大理科全國排名第一

北大名人

劉半農,原名壽彭,改名複,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江蘇江陰人。1917年成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提起北大,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精神,想起紅樓,想起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而也會想起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魯迅等一大批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確實,在國人心中,北大好像是一所人文氣息更加濃厚的大學。

這也許和近現代中國的曆史使命緊密相關,在救亡壓倒啟蒙的日子裏,救亡英雄的呼聲總是久久回**在人們心中。在風雲激**的近現代中國,與“民主”相比,“科學”隻是汪洋中的一葉扁舟,北大理科也隻是一股湮沒在救亡呼聲和血雨腥風中的潛流。

然而,正是這股默默前行的潛流伴隨著北大度過百年滄桑,在曆經千溝百壑後終於匯成滔滔大江,與文科一起鑄就了“民主與科學”的輝煌。

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北大理科源遠流長。北大理科的曆史應該追溯到比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更早的京師同文館。1862年,同文館創立。1868年,在清朝開明派的堅持下,同文館設立算學館和天文館,成為中

國曆史上第一所係統地教授自然科學的學校。中國的理科教育在列強的槍炮聲中蹣跚起步,承載著清朝開明派富國強兵的希望。

算學館的首任算學教習李善蘭是清末最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等領域都取得可觀的成就,李善蘭的著作如《方圓闡幽》《孤矢啟秘》《對數探源》等在當時影響極大。同文館聘請了許多外國教習,在向中國傳播外國科學知識方麵,他們功不可沒。同文館總教習丁煨良編寫了《格物入門》《格物測算》;天文教習海靈頓等編寫《中西合曆》;總教習歐禮斐編寫《電理測微》《孤三角闡微》;化學教習畢利幹翻譯了《化學指南》《化學闡源》。可以說,同文館為中國理科教育很好地完成了準備工作。此後,同文館陸續增設化學、物理以及醫學、生理等課程。1876年,同文館還建成中國最早的化學實驗室。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而此時京師大學堂已成立4年。

即使不算同文館,北大也是我國最早設立數學、物理、化學、地質等係的高校。

如果查看京師大學堂的學製就會發現,當時的理科叫格致科。京師大學堂理科門類齊全,1902年頒布的《欽定大學堂章程》詳細列舉了大學分科的科目,格致科包含天文、地質、高等算學、化學、物理、動植物學等六類,這和現代理科的分科沒有多少差別。同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設數學物理部,這是我國數理高等教育的開端。

在京師大學堂理科所在地北大紅樓二院的日晷上刻著這麽一段文字:“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這確實能夠顯現北大人發展理科的恢宏氣勢。就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理想中,北大理科承載著國人的希望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二、聲名鵲起,群賢畢聚

1917年1月的一天,北京大學大門敞開,戴著金絲眼鏡、身著長袍馬褂的前清翰林蔡元培一腳踏進了北京大學,從此開始了他對中國最高學府長達11年的精心營造。

和他的前任校長相比,蔡元培無疑是一個新舊時代的複合體。他是封建王朝的革命者,在天朝帝國的夢幻行將破滅之際,他對西方社會的先進科學知識的見聞和認識要比同輩高出許多。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兼容並包思想裏必定蘊涵著對理科的無限關注。北大理科也正是在蔡元培的手中得以茁壯成長。

在蔡元培先生親自為北大設計的校旗裏,據說最上麵的一道顏色代表科學。僅此一點就足以表明當時科學在他心中的地位。

蔡元培校長首先改革北大學科設置,擴充文科和理科,停辦工科。在他的藍圖裏,北京大學應該是以文、理科為主的大學。1918年,北大還成立了理科研究所。這是我國高校成立研究所之始。

蔡元培校長整頓教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在北大實行專任教師製,他還辭退了一批不合格的教員。他廣聘名流,由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理科學長則由當時赫赫有名的夏元僳擔任。夏元僳是中國第一位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人。

蔡元培在北大建立的寬鬆的學術環境名揚四海,在他的安排下,一批大師級的科學家紛至遝來,如李四光、馮祖荀、顏任光、何育傑、丁文江、孫雲鑄、翁文灝及外籍教師葛利普等。在這些教授中,最有名的恐怕當數李四光。1920年,李四光來北大任教,他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其卓越的成就在今日之中國家喻戶曉。1930年,他擔任北大地質係係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地質係突飛猛進,在國內高校中長期一枝獨秀。

這一時期,北大理科各係的課程質量大幅提高,各係都建立了非常完整的課程體係。數學係開設了微積分、數論、立體解析幾何、群論、微分方程式、形化及曲線幾何學和數學史等29門課程。物理係的課程分為初級物理、普通物理和專門物理三個層次,分別為不同年級的同學授課。

各個層次的課程非常完備。化學係開設了普通化學、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有機化學實驗、高等分析化學、應用化學和冶金化學等三十多門課程。生物係開設的課程涵蓋各個專業,地質係的課程則達到七十多門。此外,北大理科各係的交叉教學和科研也比較深入。各個係都為其他係開設了選修課程,開設了如生物化學、高等物理化學等跨學科的課程。

北大大力改善理科各係的實驗設備,加強培養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1918年,蔡元培聘請著名的植物學家鍾觀光擔任生物係預科教授,擔負采集我國植物標本的工作。鍾觀光先後深入廣東、福建、雲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全國各地調查我國植物分布情況,曆時5年之久。他搜集和整理了許多珍貴植物標本,積累了大量資料,對我國早期植物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4年,北大創建了全國第一個植物標本室。到1927年,北大生物係整理出標本八千多種,為我國生物學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經過李四光的多年努力,北大地質係建立了礦物學、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光學等專業實驗室,開辟了地質陳列室和研究室,還設立了地質學教室、古生物學教室和選礦實習室。

北大物理係在顏任光的帶領下,逐步成為國內同類專業中設備最齊全的係,有普通物理和專門物理實驗室5所,光學實驗室3所,電振動實驗室、應用電學實驗室和放射物X光線實驗室各1所,以及研究室、儀器房和物理特備教室等。

物理係的學生實驗課逐步充實,學生每星期都做一次實驗,其中初級物理實驗62個,普通物理實驗69個,而專門物理實驗由本科三、四年級學生做,每星期做兩次,學生還可以在教授指導下自做實驗,進行專題研究。

蔡元培校長為北大理科這條大船扯滿了風帆。蔡元培離開北大之後,1930年,繼任校長蔣夢麟成為這條船的舵手,並且一直幹到1945年。

今天看來,蔣夢麟校長的遠見一點不比蔡元培遜色。北大這時實行了學院製,設立文、理、法三個學院。蔣校長親自擔任文學院院長,而理學院院長則由著名的皮革專家劉樹杞擔任。

蔣夢麟對理科教師隊伍進行徹底整頓,在實行教授專任製度的同時全部重新聘請教授。功夫不負有心人,北大網羅到一大批有名的專家和學者。蜚聲國際數學界的大師、原哈佛大學數學係主任奧斯古德於1934年來到北大,即受聘北大數學係教授;哈佛大學博士江澤涵,1935年開始任北大數學係主任,他是我國拓撲學的先驅。

1933年,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饒毓泰開始任北大物理係主任,1936年起又兼任理學院院長;1934年,我國最卓越的物理學家吳大猷擔任北大物理係教授,而從他的弟子中先後走出了郭永懷、馬大猷、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國最優秀的物理學家;曾昭掄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我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學研究的開拓者,1931年北大聘請他為化學係教授、係主任;張景鉞,我國植物形態學和植物係統學的開拓者,1932年開始任北大生物係主任;而在北大地質係,最早預見大慶油田的科學家謝家榮1935年起任係主任,可以說,北大的師資力量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的最高水平。

同時,北大教學硬件的建設成就卓著,新修的圖書館、地質學館等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四十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習用具三千一百多件,在當時被稱

為“全國高校之冠”。

三、堅忍卓絕,厚積薄發

如果把1937年以前的北大理科比作一枝含苞待放的迎春花的話,那麽抗戰期間的北大理科就是一棵曆經戰火的青鬆。

1937年.當日軍把戰火燒到華北時,北京大學不得不南遷,最終和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

在日軍的隆隆炮聲中,西南聯大的師生可能很難想到在他們中間將會產生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誕生許多共和國的“兩彈”元勳。正是在這裏,李政道、楊振寧、鄧稼先、朱光亞、黃昆、錢偉長、郭永懷、唐敖慶、鄒承魯等人與他們的導師們一起默默耕耘。他們中的許多人將成為未來之中國乃至於世界最卓越的科學家,將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裏引領潮流。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在“剛毅堅卓”的校訓的激勵下,聯大師生一邊抗日一邊埋頭苦學。

西南聯大理學院由算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地質地理氣象學等5個係組成。理學院匯集了當時國內的頂尖學者,可謂人才濟濟,教授陣容絕對全國第一,其中不少是我國各有關學科的開山鼻祖。

算學係教授有江澤涵、薑立夫、程毓淮、楊武之、陳省身、華羅庚等,物理學係的教授有饒毓泰、鄭華熾、吳大猷、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王竹溪等,化學係的教授有曾昭掄、孫承諤、朱汝華、高崇熙、黃子卿、張青蓮、楊石先、邱宗嶽等,生物學係的教授有張景鉞、沈嘉瑞、李繼侗等,地質地理氣象學係的教授有孫雲鑄、王烈、袁複禮、馮景蘭、李憲之、王恒升等。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足以在各自的領域裏遙遙領先,獨占鼇頭。

西南聯大的教授大多數都曾經留學歐美,獲得過國際一流大學的學位。除了這些前輩大師之外,聯大還吸引了不少在國外學業有成的年輕教授,他們在國外時就從事各前沿學科的學術研究,他們的到來,無疑為聯大的教學和科研帶來了勃勃生機。借助這種優勢,聯大的教學水平不僅國內一流,而且已經十分接近國際水平。

聯大學生直接使用國際最新的外文教材,聯大還開設了許多直接反映科學新發展的課程。華羅庚的解析數論、連續群論,陳省身的網羅幾何、黎曼幾何等,反映了當時國際學術界的新成果;江澤涵從事拓撲學研究,這一研究當時在國外都是全新領域,引起了全校師生的濃厚興趣;華羅庚和程毓淮講授的近世數學的內容也非常新穎。不僅如此,聯大還提高了以往理科課程的質量,例如高等理論化學課分作了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和應用力學等三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回憶聯大的學習時深情地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裏受到了良好的本科教育,也是在那裏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都非常有係統,而且都有充分準備,內容都極深入。直到今天我還保存著當年聽王(竹溪)先生講授量子力學時的筆記,它對我仍是有用的參考資料。我在物理學裏的愛憎主要是在該大學度過的6年時間裏培養起來的。”楊振寧在聯大的碩士論文是吳大猷指導的,他說:“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對稱性原理。”而楊振寧正是由於提出弱作用下對稱不守恒的理論而與李政道獲得1957年諾貝爾獎。

由於戰事影響,三校的實驗儀器或者無法長途運送,或損失嚴重,致使聯大理科的實驗設備相對缺乏。但聯大還是多方籌集經費,從國外購買了少量儀器,或者自製儀器,基本滿足了教學的需要,這在當時已是很不容易。生物學係建設了生理實驗室,航空學係還建設了實驗設備風洞。

無論怎樣,聯大利用有限的條件,堅持了實驗教學的不中斷。聯大某些係還堅持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實習,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由曾昭掄教授率領、由10人組成的“西康科學考察團”,他們步行考察了大涼山彝區506華裏,對沿途礦產資源進行了普查和核對,並記錄了交通情況,為日後我國攀枝花礦區的探礦及開采提供了依據。

在教學的同時,聯大教師還積極進行科研,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發表學術論文數以百計,有的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生物學係沈同教授的有關餘甘子(滇橄欖)的維生素C的研究成果,由英國訪問學者李約瑟教授帶到英國後,在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第152期發表。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聯大,參觀了聯大生物學係動物生理實驗室,對生物學係評價很高。在1941—1945年教育部舉辦的五屆學術評議活動中,聯大教師獲得7項自然科學方麵的一等獎。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這是西南聯大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然而正是這句歌詞為聯大理科做了最好的曆史定位。西南聯合大學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2位:李政道和楊振寧;我國“兩彈一星”元勳8位,他們是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趙九章、楊嘉墀、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等。此外,有許多聯大師生後來成為我國高校中的支柱,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帶頭人,有不少榮膺院士稱號。在民族危急的關頭,正是西南聯大維係了中華教育的命脈。

四、一枝獨秀,碩果累累

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遷回北方,北大師生也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紅樓。經過戰火的洗禮,采他校之精華,北大理科實力已經今非昔比,迎著朝陽步入了新中國。

1952年,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全國高校實行院係大調整。北大的醫、工、農學院及其他部分學科獨立成為高等學校,或並入其他學校與科學院係統。而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主體部分及其他高校的相關係科並入北京大學,從此,北大成為一所側重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具有戲劇性的是,當時從北大獨立出去的醫學院,後來發展成為北京醫科大學,在進入21世紀時,北醫重新並入北大,完成了一次曆史循環。

新北大的理科更是名師薈萃,專業的設置也更加細致完善。可以說,經過重組的北大理科從設施到師資在國內都無出其右者。北大理科的師生們不負國家重托,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新中國科教興國的排頭兵。

1955年,為了盡快建立我國的核工業體係,北大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原子能人才培養基地——物理研究室(北大技術物理係的前身)。1959年初,物理研究室改為原子能係,1960年又改為技術物理係。北大技術物理係的建立、發展和演變都與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休戚相關,為我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水平專業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6年,國家根據科學發展規劃需要,集中北京大學等校師生到北大物理係,在黃昆、謝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培養了我國新興半導體事業的第一批骨幹,為我國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科學研究方麵,北大理科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然優勢,在國際新學科和重要學科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1965年,北大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1973年,北大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百萬次電子計算機。1988年,北大數學係廖山濤教授關於微分動力係統的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另

外,北大在湍流理論、層子模型理論等重要領域都取得了國際性的突破。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科技投入的增加,北大理科取得了更大的發展。1991年,北大化學係、物理係在國內首先研製出碳60、碳70,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同年,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測定的錮原子量被接受為原子量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科技史上的第一次。隨後,他們測定的銻、銪、鈰原子量也被接受為國際標準;1992年,技術物理係等單位研製的加速器質譜儀建成並投入應用,不僅在地球科學與考古方麵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生命科學與環境科學上也有廣泛應用;1996年,中國第一個磁光阱誕生於北大,標誌著我國邁入了激光冷卻獲得超冷氣體原子這一世界尖端的科學領域;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驗收,入選“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北大以其文理兼備的優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北京大學的亞納米碳管穩定性研究和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究雙雙入選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兩項成果入選的學校。

在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北大理科也取得了累累碩果,充分顯示了自身的實力。1993年,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通信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製成功12路波分複用光纖通信實驗係統,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研製

出了我國第一套可供現場實驗和工程使用的,傳輸容量最大的無中繼波分複用係統;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石青雲教授成功研製出指紋識別係統,其性能超過了國外的同類產品;在王選教授的領導下,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了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實現了人類曆史上印刷術的第三次革命,使印刷從此告別鉛和火的時代,步入了光和電的時代。

北大理科的新發現、新成果源源不斷,北大理科在國內外取得的“第一”層出不窮,北大理科的名氣在世界科學界越來越大,北大的科學家們也頻頻出現在國際領獎台上。1991年,號稱“小諾貝爾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被北大年輕的學者陳章良教授捧走;1995年,王選教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五、搶占前沿,奔向未來

21世紀是納米技術、生物工程、超導技術和IT產業的時代,伴隨著風起雲湧的世界科技的進軍,北大理科已經瞄準了時代的最前沿。

北大納米科技中心發揮北大多學科綜合的優勢,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材料、納米器件的組裝和自組裝、納米結構的加工、短單壁碳納米管的結構和電子學特性研究等方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中心長江學者彭練矛研究組發現了0.33nm級別的單壁碳納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學家

所給出的0.42nm的理論極限,並從理論上論證了其穩定性;新型有機信息存儲材料信號寫入讀出點達到1.3nm(國際上其他實驗室的最好水平為10nm),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納米化學研究室在國際上則率先開辟出針尖化學的新領域。

北大生命科學院與醫學部強強聯手、珠聯璧合,實力更加雄厚,在生物信息技術、植物基因工程、幹細胞研究、後基因組時代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免疫治療等國際前沿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超導研究方麵,北大是國內最早從事超導研究的科研單位之一,北大物理學院甘子釗院士擔任了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第一首席科學家的重任,北大還與中科院聯合組建了北京射頻超導中心,在超導研究方麵發揮領頭雁的作用。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處理器是我國信息產業掌握發展主動權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石。北大計算機係程旭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成功研製出了我國首個16位和32位嵌入式微處理器,被譽為第一顆“中國芯”,結束了中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曆史。

電子學係在國防科技衛星應用的重點項目中作出重大貢獻,成功地完成“53AA衛星通信係統”型號研製任務。

該係統是我國第一套獨立自主成係統研製的衛星通信係統,總體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計算機係軟件平台與軟件環境實驗室承擔的國家攻關項目“青鳥Ⅲ型係統軟件”研發成功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軟件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生命學院潘文石教授為首的科研組,經過15年艱苦的野外研究,在大熊貓保護生物學領域被國際上公認達

到世界先進水平,潘文石教授2008年獲得美國第九屆“福特汽車環保獎”最高獎項“生態文明貢獻獎”。

曆經百年磨礪,今天的北大理科已經今非昔比。北大發展成為國內高校中設施最完備、師資最雄厚的科研與教學重鎮,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

北大理科目前擁有6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總人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榜首。僅2001年北大就新增5位院士,是同年國內新增院士最多的高校。據統計,在2001年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中還有13人是北大校友。另外,北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有8人;9名北大學者榮列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之林,北大在該院院士的人數高居國內高校榜首。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被稱為“973計劃”,該計劃涉及農業、資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等重大科學問題。據統計,北大有13位教授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是國內出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人數最多和承擔973子項目最多的單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由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共同籌資合作實施的,其宗旨是延攬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參與我國高校建設,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並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至2003年,北大“長江學者”人數達到58位,位列全國高校之首;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是國家設立的專項科學基金,用於資助國內及尚在境外即將回國定居的優秀學者,鼓勵他們在國內進行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以加速培養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紀優秀學術帶頭人。至2002年,北大共有70位青年學者獲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人數為全國高校最多。

目前,北大理科門類齊全,不但涵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天文學和心理學等基礎學科,還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力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等應用學科。

據統計,目前北大共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教育部、衛計委重點實驗室30餘個,幾乎涵蓋了所有理科院係。

2001年,北大教授王選院士和北大校友黃昆院士同獲第二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獎勵。王選院士策動了中國印刷術的革命。黃昆院士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麵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加上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之一、原北大數學係教授吳文俊院士,北大人在已評出的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占了3位。同時,北大共有4項成果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居全國高校之首。在教育部設立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北大繼續保持了曆年以來的領先優勢,共獲獎24項,其中含特等獎1項。

在2001年國家重點學科評審中,北京大學共有81個學科入選,比第二名多32個,其中理科有26個,醫科16個,入選數目在全國高校遙遙領先。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北大理科的支持也是史無前例的。2000年,北大理科的到校科研經費共達3億元,比上年整整翻了一番。國家“211工程”和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的實施,無疑又為北大理科的發展吹來了一股煦暖的東風。

北大理科的總體實力之強,全國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按照教育部最新評定的國家重點學科數目,無論是純理科還是大理科(包括理工農醫),北大均為全國第一,而北大擁有最多的院士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北大的科研總體實力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全校共擁有各類研究所(中心)360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2個,國家基礎人才培養基地19個,附屬和教學醫院19個,上述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憑借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北大堪稱我國科學的聖地。

北京大學小百科

北京大學的數學科學學院田剛、王詩成教授、物理學院教授趙光達、秦國剛教授、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黃春輝教授、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塗傳詒教授、環境學院方精雲教授、工學院黃琳教授、醫學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周又元、汪承灝、葉朝輝、石耀霖、王穎、高玉臣、劉寶鏞、夏建白、鄺宇平、解思深、陸琰、鄭有料、陳創天、計亮年、陸大道、吳養潔、王鼎盛、陳和生和呂達仁等1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北大醫學部莊輝教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原院長何新貴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馮培德、唐希燦、孫承緯、龔知本、李連達、劉昌孝、劉韻潔、丁一匯和陳君石等9位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工程技術及管理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