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最具學府氣質與魅力的大學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在北大薪火相傳,構成一種恒遠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學與民主"早已成為這聖地不朽的靈魂。

在北大學會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感受更多的卻是北大對一個人人格的熏陶,從這片園子裏麵走出的人都會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備特殊的精神氣質。

或許在你每次讀到北大時的激動中,或許在你高考奮力拚搏的動力中,或許在你拿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自豪中,你已經隱隱約約地有了這樣一種感覺:北大是特殊的。百餘年來,北京大學以其精神的魅力感召著一代代優秀學子走在時代的前沿,肩負起民族興亡的深重責任。北京大學以其永遠的校園淨化著學子的心靈,使得每一位從這裏走出去的人在多少年後仍飽含著淚水,心中默念著她的名字。

今天,當你背負著眾人的期望遠離家鄉來尋夢時,你一定急切地想知道北大,這個你將生活四年的校園的廬山真麵目。那麽,且讓我們走進北大……

一、看看北大的真容

北大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名校。著名哲學教授任繼愈先生曾撰文指出北大的特點之一便是“老”。北大究竟有多“老”呢?一般說來,北大的校史是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創立算起。但究及曆史淵源,則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太學、國子監。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北京大學建立之初,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而且是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一百多年來,北京大學在中國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起到了先鋒的作用,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良的學術傳統。她曾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

她還是“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呐喊者和行動者,又是“小平您好”的高擎者和“承‘五四’青年報國誌,做科教興國棟梁材”的倡導者,北大人的身上,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而能成為一名北大人,你又怎能不感到激動和自豪呢?

這裏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學者和畢業生,孕育著莊嚴無畏的科學思想和富於創造力的科學成果,不斷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0世紀90年代末期,北京大學被國家列為高等教育發展藍圖的重中之重,是全國兩所首批進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教學改革與體製改革使今日的北大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1999年7月8日,北大正式宣布建立人文學部、社會科學部、理學部和工程科學部等四大學部,這一深化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重大舉措,把北京大學的學部建設和人才培養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這些,你們可能一時不能親身感受。那麽,暫且先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今日的校園——現在的北大校園主體是燕園,占地一百七十多公頃,地處北京西北郊海澱園林區,北依圓明園,西臨頤和園。從南門進北大,濃蔭覆蓋,幽靜深遠。百年紀念講堂、光華樓、圖書館等新建築氣勢宏大而又透著現代氣息。

從西門入校,映入眼簾的是石橋、流水和柳蔭,往前看去,恢宏的辦公樓和華表形成一種莊嚴、持重的氣氛。來到校園深處,未名湖將一座座雕梁畫棟融化在一汪清泓裏,博雅塔、石舫、楓島、翻尾石魚都為你繪出一幅清新、淡雅、恬靜的畫圖。

總之,隻要你踏入北大校園,北大的曆史就會化為一種實實在在、別有洞天的感覺,她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碑,每一條路,都暗含著曆史的滄桑,都凝結著文化的久遠。而能在這樣的校園裏讀書、做學問,又何嚐不是一種享受呢?

看過了美麗的風景,你一定很關心這兒的生活設施。現在,學校正進行學生宿舍的滾動拆遷,住宿條件將逐漸改善。燕園的學生食堂林林總總的已不止六七個,食堂裏的飯菜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同時,每個食

堂又有各自的特點,可以說,“眾口難調”在這兒應該不是什麽難題了。

除此之外,還要向你介紹一條燕園裏麵的“商業街”,那就是從三角地到學五食堂的那一段。商場、書店、食品店、郵局、銀行等在那裏應有盡有,這樣,不用出校門,你就可以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妥妥帖帖。衣、食、住都沒有問題了,“行”也不可忽視。燕園很大,因此,為自己買一輛自行車會更方便一些。

熟悉了生活環境之後,一向勤奮好學的你一定急切地想去學習了吧!北大的學習條件可以說是一流的。你可以在亞洲高校第一大圖書館裏盡情地博覽群書,也可以在一教、三教或四教靜靜地上自習,還可以到計算機中心去上機,更可以到電教報告廳去聽各種各樣名家薈萃、異彩紛呈的講座。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真得好好珍惜哦!

緊張的學習之餘,鍛煉身體和娛樂活動也是必要的。北大有一體、二體、體育館,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遊泳、旱冰等體育設施。圖書館內還可以預約錄像,既鍛煉英語聽力,又獲得片刻輕鬆。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校園裏還會舉辦各種舞會,另外,社團活動也很豐富多彩,北大的社團繁榮時可達一百多家,因此,豐富的社團活動竟被人稱為“百團大戰”!

二、看看身邊的師長

北京大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高水平的教師在這裏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並以之為終身的奮鬥之所。

北大有四百多名博士生導師,八百多名教授,這些老師中,既有德高望重、嶽峙淵清、著作宏富,具有世界一流學術水平的學界泰鬥,也有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上風華正茂的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在北大學術的沃土中,有過許許多多閃亮的名字:嚴複、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翦伯讚、顧頡剛、朱光潛、馮友蘭、宗白華、王竹溪、馬寅初、陳岱孫、季羨林、張岱年、鄧廣銘、羅榮渠、祝總斌、胡濟民、程民德、黎樂民、唐有祺、徐光憲、侯仁之等等。

他們或已故去,或尚健在,但他們都曾把心留給北大,都曾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科學事業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學生遍及各個行業,有的甚至於也已成為受人敬重的教授、博導。他們高山仰止的學術成就和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已留在了全體北大師生的心中,他們的成就和精神也將為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繼承和發揚下去。

北大人談起著名的“未名湖畔三雅士”都是津津樂道而又肅然起敬。他們就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張中行先生、金克木先生。這三位名揚海內外的大學者,又各有不同的個性和風格,在風景如畫的未名湖畔做學問、會友、講學,在北大傳為美談,而關於每位先生都可以拿出厚厚的一本書來,他們一生的許多成就與故事都具有傳奇色彩。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東方學家,也是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作家、教育家、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季老學識淵博,他精通英、德、梵、巴利語,還能閱讀俄、法文專業書刊,是中國現代屈指可數的梵文專家,是世界上僅有的少數幾個通曉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

他對印度曆史、印度文學、中印比較文學、古典文學理論等有很深入的研究,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除了教學和研究方麵有著優異的成就之外,經過沙灘的風,燕園的雨,歲月的陰晴圓缺,季老也把心曲寫進了一篇篇散文和隨筆,季老的散文處處閃爍著一種人性的光輝與真正的大家之氣。

張中行先生,著述甚豐,有《橫約集》《觀照集》《流年碎影》等,劉國正先生這樣評價張老:“學識淵博、融貫經史百家之音,曆覽古今中外之書。文得力於蒙莊,詩似玉溪穀生,金石書畫亦有見聞。知道他的人都說他是個真正的雜家。”

而金克木先生呢,則有一個原則:不說廢話,不求虛名。因此他很少簽名,據說散步時碰見季羨林先生都不打招呼。

一提起北大,很多人隻知道有文科而不知道有理科,然而,今日的北大理科不僅在規模上早已超出了文科,而且在成就上也堪與文科媲美。截至2011年底,北大僅中科院院士便有62名,世界最早合成的結晶牛胰島

素、中國的第一塊計算機芯片都誕生在這裏。

今天,北大的很多科研項目也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北大的學術精神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學人傳承下去的。今日北大的名聲與地位,固然離不開老一輩學人的成就,但人們更注意到: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已活躍在北大的講壇與實驗室。從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嚴純華教授到納米研究所的劉忠範教授,從經濟學院的劉偉教授到生命科學學院的呂植教授,這些中青年的學術帶頭人用自己的臂膀掮著學術的重擔,有力地支撐著北大的學術梯隊。

許多年前,李大釗曾經說過:“隻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的確,正是北大老師的努力,造就了基礎深厚、思想活躍的優秀學生,他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促進了北大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自豪地說,富於創新精神的北大人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成就。這正如生命科學學院年輕的教授、“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呂植老師所說:“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三、看看周圍的同學

(一)、路漫漫其修遠,吾誌不移

北大是百年名校,其學術傳統,非一日之寒,確實有震爍九州的氣勢與實力。無論什麽時候,自習教室、圖書館乃至草坪之上,石階之旁,都有埋頭苦讀的人,他們或許其貌不揚,或許訥不善言,卻真能定心沉靜,一心為學。

社會學係的項飆本科階段便有了備受人們矚目的學術成就。1992年,他開始對北京“浙江村”開展人類學研究,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他的研究成果陸續在許多全國性學術刊物中刊出。1996年在北京和牛津兩次學術研討會上,項飆對“浙江村”的深入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於安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成為北大的又一顆學術“名星”,他的論文被國際引用的竟已達十篇之多。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北大才曆百年風雨而仍居於學術領袖的地位。這,是北大的脊梁。

數學係的A君說:“當日光燈亮起來,坐在安靜的教室之中,我開始讀書做題,煩惱漸漸一一離去,覺得安寧而且充實。”或許,北大的學術希望正在於三教那不滅的燈火。經院的小張認為北大名師如雲,有幸受教,自己若不發奮圖強,真是愧對北大。

路漫漫其修遠。學術之路,乃是苦旅,讓我們真心地祝願這些荊棘路上的學子們一路走好!

(二)、有“寄托”的一代

20世紀90年代,逼近世紀之末,也許不會再有人愚昧地以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然而,差距仍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高等教育。哈佛、牛津、早稻田世界知名,而眾所周知,中國高校的世界排名一直無法爭先。

為了出國留學,獲得更高的教育,許多燕園學子早出晚歸,勤背單詞。而向來以辦考托、考G班而聞名的新東方學校則一直是門庭若市,座無虛席。雖然為了出國鍍金而後回國謀求個人利益的也不乏其人,但大多數的

燕園學子還是希望能借出國之機長長見識,多學本領,希望學成之後,報效國家。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稱得上真是有“寄托”的一代。

(三)、校園“政治家”

大學生活比之高中,要豐富得多,團委、學生會等許多部門給北大學生提供了極好的磨煉素質、增長才幹的空間,而各式各樣的社團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北大裏豐富多彩的活動都需要有人組織,有人策劃,有人奔走實幹。

生物係的一位團支書感歎著,有時候累得要命,活動搞砸了,同學們卻埋怨下來,心裏真不好受。法學院的B君則說,社會工作真是辛苦,但才幹也長了不少。看來,出而為眾謀也是一件有苦有甜的事。

要緊的是隻要少存私心,胸襟豁達才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至於被名利所羈絆。更要平易近人,不得拿腔作勢,招人生厭。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人人都想做,但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則需自己多加掂量,勤為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