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漸豐輔國政

景雲二年(711)二月二日,唐睿宗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命太子李隆基監國。李隆基由平王立為皇太子,至此隻有半年多的時間,這麽短時間就代理國政,為很多人所不解。

唐代太子監國通常是出於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皇帝外出征伐,遠離京師;二是皇帝巡幸東都或出巡地方,一時回不了京城;三是皇帝病情惡化,不能理政。類似上述三種情況在唐朝初年是司空見慣的。

可是睿宗出於什麽原因命太子監國的呢?睿宗這年才五十歲,算不上高齡,史書又不見記載他患有什麽疾病,並不是出於健康不佳的原因;同時,睿宗既未率兵出征,又未巡幸外地,可見他並未曾離開京師。顯然,這都不成為睿宗命太子監國的原因。

然而,畢竟事出有因,仔細分析,仍可尋出一些蛛絲馬跡來揭示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唐睿宗在讓太子監國之前,曾接見過一位術士,術士上奏說五日內宮廷將要遭遇一場兵禍,若使太子監國,可“災難不生”,這便是睿宗命太子監國的原因。

現在看來,術士所言固然不足為信,但當時迷信星象,一些搞陰謀詭計的人又常常通過術士之口向皇帝發出一些信號。術士所說的“有急兵入宮”,顯然是指太子李隆基將發動宮廷政變,這也正是讒人設計陷害太子,用於動搖東宮的陰謀。

這裏的讒人顯而易見就是指太平公主或者其黨羽。術士對睿宗所說的“五日內有急兵入宮”一事,雖然是太平公主之黨著意挑撥睿宗與太子的關係,但也並非絕對不可能發生。

李隆基一再受到太平公主的挑戰,其太子地位自然不能固若金湯,這也不能不引起李隆基的嚴重關切。他會擔心夜長夢多,時間久了,說不定會政變。唐初以來的太子更易不常,有時是刀光劍影,充滿了殺機。

當李隆基回顧這些往事時自然會不寒而栗。而現在的李隆基英武果斷,有魄力、有韜略,他已經獨自成功地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誅滅了韋武集團。而且,他又得到了朝中大臣如姚崇、宋璟等有聲望的政治家的全力支持。

所以如果太平公主逼他過甚,其太子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時,他就會毅然挺身而出,毫不遲疑地再次發動宮廷政變。這在當時政變迭起,政局尚不十分穩定的情況下更是輕而易舉的。

睿宗對事態的發展也甚為焦慮不安。太平公主與皇太子姑侄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他對此絕不會熟視無睹或泰然處之。他看到太子李隆基的羽翼漸漸豐滿,在弑奪風雲不時湧現之時,隻要他振臂一呼,一場大的宮廷政變是隨時可以發生的。

當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似更加預感到局勢的嚴峻,因此他很容易地聽從了宰相張說的建議,決定讓太子監國,並頒發了由張說起草的製書。所謂命太子監國,並不是讓李隆基全麵代理國政,隻是“俾爾為政”,就是說隻讓太子幫助處理政事,他的權限隻是六品以下官的除授及判決犯徒罪的囚犯。六品以下官屬於品秩較低的官員。

唐製規定:五品以上官的除授,由吏部呈送中書、門下省審查,由皇帝下製書任命;六品以下官則可由吏部直接任命,不必上報。可見太子負責六品以下官的除授,其權力是有限的,負責徒罪以下的刑法也無足輕重。

雖然如此,李隆基從立為太子到監國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他向全麵執政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同太平公主之黨的鬥爭中取得了一個新的進展。顯然,這也是睿宗為了穩定太子地位,對李隆基做出了某些讓步。

現在,皇太子李隆基所麵臨的問題是如何君臨天下,總理大政。而太平公主又竭盡全力,欲將皇太子拉下馬,另立儲君。因此,皇太子雖然監國,幫助父皇處理朝政,但他們姑侄之間緊張氣氛並未緩和,雙方圍繞著皇位問題的激烈角逐仍在緊鑼密鼓地持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