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次儲位

唐睿宗複位時,已年近半百了,冊立儲君的問題很快就迫在眉睫了。誰是合適的人選呢?睿宗絞盡腦汁,整日苦思冥想,一時間猶豫不決。這的確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睿宗除第六子隆悌已離開人世之外,現有五個兒子:長子宋王成器,次子申王成義,三子平王隆基,四子歧王隆範,五子薛王隆業。在這五子中,最有希望得到太子地位的當屬宋王成器與平王隆基了。

宋王李成器是睿宗嫡長子,最初封為永平郡王。睿宗即位後,曾被冊立為皇太子;武則天做了女皇,睿宗降為皇嗣,他又被冊為皇太孫。皇太孫仍然是繼皇嗣之後法定的繼承人。

後來中宗複位做了皇帝,睿宗又降封為相王,他也被降格為壽春郡王了。誅滅韋氏後,又晉封為宋王。而平王李隆基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由於他誅滅了韋武集團,拯救了社稷,又擁戴睿宗複位,為李唐皇室建立了殊功,而且在朝臣中又擁有著強大的勢力。

這種情況使睿宗進退兩難。立宋王為皇太子,平王又功高蓋世;立平王為太子,而宋王又居嫡長,而且以前曾一度被立為太子。因此,睿宗舉棋不定。

乖覺的宋王成器見睿宗遲遲不立皇太子,知道父皇的苦衷,於是他便主動推辭說:“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敢以死請。”並連日哭泣,懇求立平王為皇太子。

宋王李成器的謙讓並不是沒有道理。按照宗法製的傳統,是嫡長子繼承父位,這在風平浪靜的政治時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在動亂時期就行之不易了。大概睿宗還不會忘記,他的伯祖李建成以嫡長居儲位,祖父秦王李世民以不世之功武力奪宗,結果喋血玄武門,踏著兄弟的鮮血而登上了大寶之位。他擔心立長子宋王為太子,會導致玄武門喋血事件的重演。

由於睿宗拿不定主意,就召集侍臣商議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為,平王有安定社稷之功,功勞最大,應該立為皇太子。參知機務的劉幽求更是直言不諱,他說:“臣聽說消除天下之禍害的,就應當享受天下之福。平王拯救了社稷,又解除了君親的大難,功高蓋世,德高望重,要立平王為太子,都口服心服,不應再遲疑了。”睿宗見宋王成器誠心推辭,平王隆基力挽狂瀾,功流社稷,又有大臣們的支持,這才拿定主意,決心越次立平王李隆基為皇太子。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六日,睿宗頒下了冊立平王為皇太子詔。與此同時,睿宗又下一道製書,褒獎宋王李成器的友睦謙讓。製書說:“左衛大將軍宋王成器,朕之元子,當踐副君。以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僉屬,由是朕前懇讓,言在必行。天下至公,誠不可奪。”製書加封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增加實封二千戶。還賜物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房、甲第一區、良田三十頃。

七月二十日,睿宗擺駕到太極宮的承天門,為李隆基舉行傳統的隆重冊封皇太子儀式。滿朝文武百官穿著豔麗的朝服,依次而坐,諸衛率各部手執兵器,威嚴地排列於大庭之中,整個大庭肅穆莊嚴。皇太子李隆基頭戴遠遊冠,身著絳色紗袍,前有太子三師引導,後有太子三少(少師、少傅、少保)緊緊相簇擁,擊打著鐃器,緩步而進,立於門東側,麵朝西。睿宗身穿袞冕,從西房走出,就位禦座。皇太子就位,拜見睿宗皇帝,群臣也隨之而拜。拜畢,中書令跪著宣讀冊書,皇太子再拜接冊書。

李隆基越次儲位後,很快形成了一個較強的輔弼班子。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兼太子左庶子,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宋璟兼太子右庶子,郇國公、侍中韋安石為太子少保,許國公、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蘇攘為太子少傅。兼任太子侍讀的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張說與國子司業褚無量。再加上與他共同舉事的中書舍人、參知機務的劉幽求等,這樣,太子身邊薈萃了各方麵的知名人士,成為他的一個智囊團,並控製著朝廷的中樞部門。

皇太子李隆基勢力的增長在皇室內又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宋王李成器兄弟雖沒有說三道四,卻引起了太平公主的忌恨與不安。太平公主與其母武則天頗相類似,富有政治野心,又多權謀,本非等閑之輩,昔日的韋皇後與安樂公主也都怕她三分。

安樂公主曾參與了誅滅韋武集團的密謀活動,又積極擁戴睿宗複位,對皇室也是有功之臣,因此她享受的實封戶已多達萬戶,她的三個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也被封為異姓王。

這些使得太平公主似乎有點忘乎所以,政治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從此,她插手政事。太平公主每次上朝奏事,事務繁多,往往超過上朝時間。凡是她所舉薦的人,或者自白丁越次升遷至侍從,不久即升遷為宰相。朝政軍國大事,她不參與就決定不了。

剛開始,太平公主以李隆基年少,又是自己的晚輩,並不把他放在眼裏。但自立為皇太子之後,見他英武果斷,身邊又聚集了一批有真知灼見的政治家,睿宗凡決定軍國大事,又常問宰相:“與三郎議否?”現在竟然與自己一樣參決朝政,平分秋色了,這自然引起了她的嫉妒與不安。

太平公主一心要用一個昏暗軟弱的人來取代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故一再散布流言蜚語,揚言“太子非長,不當立。”借以挑撥離間皇太子與宋王成器的兄弟關係,企圖動搖太子地位,結果鬧得滿城風雨,朝廷內外議論紛紛。

這年十月,睿宗特意頒發了一道製書,戒諭中外,以平息這場風波。

然而,太平公主仍不死心,她常常暗中監視太子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點兒小事也要向睿宗秘密報告。同時,還在太子身邊安插親信,以作為自己的耳目。因此,往往鬧得太子一時手足無措,心神不寧。皇太子李隆基處在困難的境地中,時時事事小心在意,唯恐被太平公主抓住把柄。

太平公主千方百計地動搖太子地位,搞了不少陰謀活動。她欲拉攏中書令兼太子少保韋安石,數次讓她的女婿唐睃於半道邀請韋安石去她的私邸,遭到了拒絕,她又氣又惱。

景雲二年(711)正月,一天,太平公主親自乘車把諸宰相邀截到宣政殿西南角的光範門內,諷勸宰相要更易太子。更易太子非同小可,是有關社稷安危的大事,豈敢背著皇帝由宰臣私下決議呢?

宰臣們聽到了這突如其來的話語,個個大驚失色。唯獨宰相宋璟卻毫無懼色,挺身而出,質問她說:“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太平公主沒想到會遭受宋璟的頂撞,心裏十分憋氣,又無法發作,隻好滿心不悅地離去。

睿宗對皇太子李隆基也並非沒有戒懼之心。作為一國之主,最忌憚的是臣下功高震主,當然也包括皇太子在內,這是封建皇帝的通病,睿宗自然也不會例外,因為這樣會危及皇帝本人的統治地位。因此,睿宗也疑慮不安地注視著事態的發展。

有一天,睿宗曾秘密召來宰相韋安石,責備他說:“聞朝廷傾心東宮,卿何不察也?”韋安石馬上意識到有人在詆毀皇太子,以離間其父子關係,遂直言不諱地說:“陛下何得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計。太子有大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稱,願陛下無信讒言以致惑也。”睿宗聽後,似有所悟,便嚴肅地說:“朕知之矣,卿勿言也。”

睿宗與韋安石的談話被躲在簾內的太平公主偷聽到了,她對韋安石恨得咬牙切齒,就製造流言蜚語以中傷陷害他。睿宗一時誤信為真,欲收捕審查,幸虧宰相郭元振從中營救,才使韋安石免除了這一場災難。

太平公主與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鬥爭,引起了朝臣的不安與關切,她所散布的“太子非長,不當立”的流言也頗能蠱惑人心,有很大的煽動力。當時,太子李隆基的兄弟們掌握著禁軍大權,萬一有個風吹草動,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次宮廷流血事件。

為了將禍亂消滅於未萌之中,宰相姚崇與宋璟聯合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將宋王成器、邠王守禮皆出為州刺史;二是罷免岐王隆範、薛王隆業的左、右羽林軍職務,分別改任太子左、右率,以侍奉太子;三是把太平公主及其婿武攸暨遷往東都安置。

姚崇、宋璟之所以提這樣的建議,因為宋王成器是睿宗嫡長子,邠王守禮是高宗的長孫、章懷太子李賢之長子,即使他們自己未必就有覬覦皇位的野心,但是由於他們在皇室中的特殊身份,很容易被陰謀家所利用,作為發動政爭的借口。太平公主散布的太子“並非嫡長,不當立”的流言,其用意正在於此。

其次,唐代宮廷政變成敗的關鍵往住在於是否能掌握北門的禁軍,岐王隆範、薛王隆業分別擔任左、右羽林大將軍,罷免二人的兵權,對於穩定皇室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太平公主是睿宗僅存的同胞妹妹,權勢煊赫,她在京城朋比勾結,屢次動搖東宮太子的地位,隻有讓她遠離京師,減少和大臣接觸的機會,她的陰謀才難以得逞。

對於姚、宋二相這一建議睿宗勉強接受了,但做起來態度卻很不堅定。雖然頒發了將宋王成器出為同州刺史,邠王出為邠州刺史的詔令,幾天之後就收回了;太平公主暫時到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安置,但幾個月後,她的蒲州之行也就結束了。

圍繞著皇位問題的矛盾與鬥爭並未結束,這仍是政局不穩的重要因素。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明爭暗鬥,仍將對政局的發展產生微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