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耀功封禪墮淫逸 泰山封禪祭天地

封禪,即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向天地報告自己的功業,祈禱保佑。開元之前,隻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到泰山封禪。

曆史上真正關心民生大事的帝王是不行封禪大典的,如隋開皇十四年(594),“群臣請封禪”,隋文帝最初拒絕,後來令牛弘製定封禪儀注,但最終隋文帝還是決定不舉辦封禪大典。他詔告天下:“此事體大,朕何德以堪之!但當東狩,因拜泰山耳。”開皇十五年(595),隋文帝經過泰山腳下,用祭南郊的禮儀祭拜一次便了。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統治,是曆代歌頌的太平盛世,當時趙郡王和工部尚書等上疏建議到泰山封禪,太宗表示猶豫,他征求魏徵的意見。魏徵陳述利害,言封禪為勞民傷財之舉。太宗認真考慮了魏徵意見,決定不搞封禪,日後未去。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雖然舉行封禪大典,但由於他的功業遠不如貞觀之治,因此《舊唐書》作者認為高宗“封岱禮天,其德不類”。對國對民都沒有意義。

開元元年(713)十月,明皇準備任姚崇為中書令,張說嫉妒,唆使禦史大夫出麵彈之,玄宗不納。十二月,“姚崇既為相,紫微令張說懼,乃潛詣岐王申款”。煽動親王反對姚崇,事發,“說左遷相州刺史”。

開元九年(721)開始,張說二次擔任宰相。當時開元改革雖然取得成效,邊區安定,農村經濟逐漸恢複發展。但社會又出現新問題,土地兼並激化,逃戶增多。但張說二次當了宰相以後,對當時國計民生的迫切問題不聞不問,卻積極粉飾升平,固位取寵。

開元十年(722)以後,以宰相張說為首,在京城掀起鼓吹封禪大典的浪潮。

最重要的是掀起封禪大典請願浪潮,迎合玄宗好大喜功心理,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開元十二年(724)十一月,吏部尚書裴灌請封東嶽,頌揚明皇“握符提象,出震乘圖,英威邁於百王,至德加於四海。臣幸遭倡運,謬齒周行,鹹申就日之誠,願睹封巒之慶”。玄宗當時未考慮好,暫時“未議封崇之禮”。

三天以後,張說帶領副相源乾曜,前後三次上疏,懇請玄宗封禪。

其時,文武百官、四方文學之士上書修封禪者“前後千有餘篇”。哪來的四方文學之士呢?他們既不是地方良吏,也不是各地知識分子,可能是在東都參加整理圖書、抄書、編書的知識分子,因為張說是修書使,是修書的首領,首領既然屢次上封禪表,那些文士哪敢怠慢呢?由於張說等人大哄大嗡的結果,使唐明皇“不得已而從之”。決定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日,到泰山行封禪大典。

開元十二年(724)十一月,玄宗離長安到東都去,做好準備後東巡。按常規群臣都前來送駕。深知宰相的唐玄宗,預料極諫阻止封禪的宋璟,可能托病或借故不參與送駕,想不到他早已率百官趕來。正在玄宗喜出望外時,他送上第三道辭官奏本。

玄宗說:“朕欲封禪,卿極言阻之,難道說朕功不高嗎?德不厚嗎?符瑞不至嗎?何為不可?”

宋璟說:“陛下功高則高矣,而百姓尚未深受其惠;德雖厚矣,然澤潤尚未廣被宇內;諸夏雖安,未足以供其事,遠夷仰慕,未足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災警猶密;積歲雖豐登,但倉庫尚稀!臣竊以為不可也!若陛下尚未審老臣此諫,則請喻諫之!臣雖未能遠喻,但喻於人,請陛下試一省之:譬有人十年長患瘵,治後將愈,便欲使此人負米千斤,令其日行百裏,可乎?"

“既不可,則老臣更言之:今韋逆、太平之亂,非止十年。陛下之良醫,雖除其疾苦,使大唐中興,然猶初愈重疾之人,尚未甚充實,便欲告成功於天地,臣竊有疑!”玄宗說:“卿所疑何來?”宋璟說:“臣聞先賢雲:‘自滿者招溢,自驕者招損。’今以我朝方興而告大成功於天地,臣疑我君臣威威烈烈出望賢宮之日,即已暗招溢損,致有他日對此望賢之宮,浩歎唏噓之憂患!臣身為輔臣,苦諫不得,隻有求避相位,讓賢者繼之!"

玄宗早已聽不下去了。隻等宋璟話音一落,便冷笑不止地下敕說:“卿老且病,準本罷為開府儀同三司,仍留守西京,下殿去吧!"

按封禪大典的計劃,第二步是製定封禪禮儀,由張說負責。唐朝的封禪儀注最初由大儒顏師古擬定,元封元年高宗封禪,就是根據顏師古儀注進行的。張說以唐初封禪儀注為基礎,根據開元年間的形勢,張說製定的儀注特點如下:

為防止“突厥乘間入寇”,邀請四夷君長及使臣“從封泰山”,當時被邀者有突厥、契丹、奚、靺鞨、昆侖、日本、新羅、日南等。這樣,使封禪變成具有國際性的盛典。

以皇父睿宗配皇地祇,山上祀上帝封壇,以高宗配享,邠王守禮亞獻,寧王憲終獻。

強調儀禮具體做法“斷聖意”,對封禪具體禮儀,如果有意見分歧,最後由明皇裁定。

開元十三年(725)十月辛酉,唐玄宗從東都出發,“百官、貴戚、四夷酋長從行。每置頓,數十裏中人畜被野,有司輦載供具之物,數百裏不絕”。前後共走了二十五天,十一月丙戌,到泰山下。

第一天,玄宗在山下行宮,齋戒沐浴。

第三天,玄宗乘馬登山,宰相張說及禮官、親王及宰相指定部分官員隨駕登山。途中,玄宗忽然問道:“前代帝王封禪玉牒(祭文)為什麽秘而不宣?”禮部侍郎賀知章答:“秘求神仙,故不欲別人看見。”明皇說:“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沒有秘密,可將玉牒公開,使知朕意。”玄宗玉牒的主要內容是表示李唐天下受命於天,強調自己的統治使“海內晏然”,最後為子孫和黎民祈福。

第五天,天氣晴朗,玄宗在泰山頂祭壇禮拜上帝,獻玉牒,以高祖配享。明皇首獻、邠王亞獻、寧王終獻。禮畢,將玉牒藏在祭壇石室。接著,在祭壇東南方向的燎壇上,點燃木柴。火焰上升,日揚火光,煙塵飄向天空。同時,百官在山下祭祀五帝百神,時山上山下一片萬歲聲,唐明皇非常興奮!

早晨“封祀”禮畢,玄宗、親王、宰相、禮官開始下山,大約午間到達社首山大帳。迎接鑾駕的百官四夷酋長向玄宗祝賀!

第六天,舉行“禪社首”大典。社首山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玄宗在這裏祭祀地神,以唐睿宗配祀。藏玉牒於祭壇下,禮畢。

第七天,玄宗在大帳接受朝覲,參加有文武百官、孔子後裔、朝集使、著名儒生,還有突厥頡利發,契丹、奚、靺鞨首領,日本、新羅、日南等使節。玄宗頒詔,大赦天下,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甲午,玄宗結束了封禪大典,敕四夷首領各歸本地,鑾駕返還東都。

鑾駕進入兗州地界,玄宗敕高力士率近衛官兵護後宮嬪妃先返東都,自己卻領著隨駕百官至曲阜,祀祭孔子。

轟動全國的封禪大典,滿足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欲望,從而使其驕奢滋長。但受益最多者是宰相張說,他不僅取得玄宗的完全信任,變成紅得發紫的大臣,而且在封禪過程中,由於張說“自定升山之官”,把自己的親戚、故吏帶上泰山,從而得到皇帝“推恩”,獲得官爵和賞賜,不少人越級升官。

封禪大典從準備到實施,一年有餘,宰相和有關人員全力以赴承辦此事。特別是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二月期間,皇帝、親王、百官、四夷首領及其護從幾萬人騎馬、坐轎,往返於東都泰山之間,大量人員食、宿交通都由沿途州縣人民供應,從而嚴重地增加了人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