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起兵複仇 生活的磨礪
費阿拉城依山傍水,是個非常美麗的山城。蘇克素滸河(蘇子河)就從費阿拉城下流淌而過。蘇克素滸河的源頭就在長白山西麓,流到今撫順東營盤地方與渾河匯合後,南往江河,最後瀉入遼東灣。蘇克素滸河穿過千溝萬壑與茂密叢林,到費阿拉附近形成一片寬敞的平原。蘇克素滸河平原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農。河兩岸的原野,穀地丘陵都被墾殖。在春日融融的季節,耕牛布散,禾穀豐茂。努爾哈赤就出生在建州女真美麗的費阿拉城一個奴隸主的家庭裏。
努爾哈赤的父親是塔克世,一共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是阿古都督的女兒,姓喜塔拉氏,名額穆齊,也就是努哈赤的母親。喜塔拉氏誕育了三子一女:長子努爾哈赤,三子舒爾哈齊,四子雅爾哈齊和一個女兒。後來清朝尊喜塔拉氏為宣皇後。塔克世的繼妻那拉氏,名肯姐,是哈達貝勒萬所養的族女,為人刻薄,隻生育了一個兒子,即第五子巴雅喇。塔克世的另一個妻子李佳氏,為古魯禮女,也養育了一個兒子,即第二子穆爾哈齊。
努爾哈赤的家庭,原是女真奴隸主中的一個顯赫家族,但到他童年的時候,已經家道中落。
努爾哈赤十歲的時候,母親喜塔拉氏去世後,其繼母對他很不好,常向塔克世進讒言。塔克世遂於努爾哈赤十九歲時與其分居,“家產所予獨薄。後見太祖有才智,複厚與之,太祖終不受”。可見分家之時,努爾哈赤從其父塔克世那裏得到的“阿哈、牲畜甚少”。
努爾哈赤在青少年時期曾參加勞動。在三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的采集季節裏,努爾哈赤同夥伴們一起,進入莽莽的林海,搭棚棲居,每棚能住三四人,白天采集,夜晚棚宿。他挖人參,采鬆子,撿榛子,拾蘑菇,然後到撫順馬市貿易,用賺來的錢維持生活。這一時期因參加勞動,接觸部民,對他以後的政治生涯有著很大的影響。
努爾哈赤因為經常往來於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所以他廣交漢人,了解漢族封建經濟情況。熟悉明朝政治動向,結識漢族知識分子,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他在集市貿易的交往中,熟知遼東地區的山川形勢與道裏險夷。他在同蒙古人和漢人的廣泛接觸中,學會了蒙古語文,並粗懂漢語、識漢字。
黃道周說努爾哈赤“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如朝鮮人申忠一到費阿拉,見舒爾哈齊家的大門上有一副殘破的對聯,上聯剩下的字是“跡處青山”,下聯剩下的字是“身居綠林”。這反映他們喜愛漢文章回小說,受漢族封建文化影響較深。
總而言之,撫順關馬市貿易像一所大學校,使努爾哈赤從中學習了社會和經濟、政治和文化、民俗和語言、軍事和地理,從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智慧,開闊了胸懷,磨煉了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