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立新製 整編牛錄

努爾哈赤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為報父、祖之仇起兵以來,可以說經過三十多年的征戰,這時轄區已經非常遼闊,兵馬眾多。

這些女真人,原來散處遼寧、吉林、黑龍江各地,還有流入朝鮮境內的六鎮“藩胡”,他們習俗不一,製度懸殊,有的捕魚捉貂,漁獵為生,有的室居耕田,役使阿哈,飲食服用,皆如華人。如果沒有統一、正確的管理製度,取代舊日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方式,就很難真正地統一起來,這個各有特色、複雜鬆散的混合體便將是曇花一現,不能長期延續下去,也無法對付實行分而治之政策壓製女真的明王朝大軍的進剿。正是在這錯綜複雜、危機四伏的嚴峻形勢下,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明智地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了八旗製度。八旗製度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始於女真氏族的狩獵製度生產組織。

前此,凡遇行師出獵,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額呼為牛錄(漢語大箭)額真(額真漢語主也),於是以牛錄額真為官名。

牛錄,在滿語中是箭或火箭的意思;額真,在滿語中是主的意思。牛錄額真即火箭主,原是狩獵時的十人之長,起源甚早,後演變而成為官名。隨著女真社會生產的發展,牛錄組織日益擴大。到女真社會出現階級分化和階級對抗之後,牛錄不僅是狩獵生產組織,而且衍變成奴隸主貴族發動掠奪戰爭或進行軍事防禦的工具。

牛錄額真成為官名,最早出現於曆史文字中是《滿洲實錄》和《清太祖實錄》萬曆十二年(1584)的記載。努爾哈赤起兵已經一年,他的軍隊至少發展到五百人,“上率兵五百,征董鄂部主阿海巴顏”。因軍隊較多,便出現三百人一牛錄的軍事組織。《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擢鄂爾果尼、羅科為牛錄額真,統轄三百人。”

從此,牛錄額真已經不是出師行獵的臨時性的十人之長,而成為女真的一種官名。牛錄不僅是圍獵組織,同時也是軍事組織。

到了萬曆十七年(1589),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戰爭已經進行六年,他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管轄部民的增多,以及王權的建立,便組織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當時分為四個兵種:環刀軍、鐵錘軍、串赤軍和能射軍。

而《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中也作了同樣記載:

上至古勒山,對黑濟格城,據險結陣。令各旗貝勒大臣,整兵以待。由此可以得出,努爾哈赤早已將建州士兵編成各旗,並已早有軍旗。

萬曆二十四年(1596),朝鮮人申忠一到費阿拉,所見建州軍旗:旗用青、黃、赤、白、黑,各付二幅,長可二尺許。

努爾哈赤始設四旗一事,清朝有的史籍係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所載:

上以諸國徠服人眾,複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額真一。先是,我國凡出兵校獵,不計人之多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獵時,每人各取一矢,凡十人,設長一,領之,各分隊伍,毋敢紊亂者。其長稱為牛錄額真。至是,遂以名官。

實際上,努爾哈赤在這一年對建州軍隊進行了一次整編。他“複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額真一員,或並畫一旗色,以黃色、白色、紅色、藍色四色為旗的標誌。這次重要改革,為爾後八旗製度的確立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