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亭封王

項羽放了劉邦,卻毀了鹹陽。

幾天以後,楚軍進入鹹陽。繁華的都市,宏偉的宮殿,撩起了項羽的恨、妒之心。

他下令屠城,把降王子嬰及秦廷宗室,全部斬殺市曹。那些失去束縛的楚兵,如鬼魅橫行,殺人放火,搶商肆。往日喧鬧的鹹陽城,變成了一個屠場,到處是血跡,遍地屍骸。

項羽下令打開府庫、宮室,將其中珍寶財物以及秦宮婦女,全部運出,除部分賞賜將士外,大部用車、船東運彭城。

項羽還下令,不管什麽華宮麗殿,還有那三百餘裏的阿房宮,全部燒毀。於是今日焚這處,明日燒那處,整個鹹陽地區,煙火蔽天,日夜不絕,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方才熄滅。

鹹陽地區,本是富庶之鄉。自秦國建都於此,又花費了多少財物,動用了多少人力,才創造出秦末這種繁盛景象。

項羽一把劍,一把冷酷的劍;楚軍一把火,一把無情的大火,給鹹陽,給鹹陽豪傑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劫難。

遭到洗劫後的鹹陽,宮殿成為焦土,府庫變為瓦礫,百姓逃亡街巷空,野外到處見新墳,真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

項羽看了也感淒涼,但他製造這種悲劇時為什麽又表現得那麽瘋狂?

瘋狂來自仇恨,來自亡國貴族對秦廷的報複。項羽,對秦國滅楚,懷有國恨;對項燕戰死,項梁被殺,懷有家仇。這些埋於心底的國恨家仇,在他掌握了兵馬後,不斷地通過凶悍嗜殺的性格付諸行動。於是,就造成了項羽屠襄城,坑秦卒,毀鹹陽,殺子嬰,掠財寶,焚秦宮等暴虐行為。

項羽的殘暴激起了秦地百姓的不滿和仇恨,也成為導致他最後大敗的重要因素。對此,有學者說得尤為精彩:“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安往而不敗亡耶?秦之罪上通於天,羽且過之,故秦尚能傳至二世,而羽獨及身而亡。”

鹹陽被毀,恨意已消,項羽便有了東歸之意。有一天,在帳中與眾將談起此事,韓生力勸項羽留都關中,並說:“關中有山河之險,四塞之阻,土地肥沃,乃是大府之國。若在此定都,必可成就霸業!"

項羽乃故楚之後,鄉土觀念極重,而且秦宮都已被他燒毀,到處殘垣斷壁,遂搖首道:“富貴不歸故鄉,好似衣錦夜行,何人知曉?我已決計東歸,請勿再多言!”

韓生見項羽如此英雄誌短,難解人意,當即告退,走出帳外後對旁人說:“我聞裏人說,楚人如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

韓生說時無意,但聽者有心。不久,此話傳到項羽耳中。項羽大怒,下令烹死韓生。

關已破,秦已滅,欲東歸,但善後之事如何處置,項羽召來諸將商議:“我將領兵返楚,劉邦仍駐霸上,將如何待之?”

範增進言:“昔,將軍與劉邦受命西進,今秦已滅,不如報知懷王,令他改過前約,將劉邦徙往別地,以絕後患。”

眾將都覺範增之言有理,項羽於是修書一封,遣使者日夜兼程,奔赴彭城。

不久,使者返回,遞上懷王書信。項羽打開一看,信中寫有“如約”二字,頓生怒意,遂對眾將說道:“天下方亂,群雄並起之時,我項家權立楚王之後,以仗義伐秦。今滅秦而定天下,是我項家叔侄及其諸君,苦戰三年而取得的。懷王本一牧豎,無任何戰功,怎可一人專斷分封王侯?諸君以為如何?"

眾將本畏項羽,知他兵權在握,已不把懷王放在心中,遂沉默不語。項羽豈有不知諸將的心理,更何況他本亡國貴族,裂土分割觀念,在他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以諸侯起兵,滅秦後,他當然要論功分封王侯。於

是,他又對眾將說道:“話雖如此,懷王畢竟是楚地之主,但他不可再用王號,否則,諸君今後又將如何稱謂?不如尊他帝號,我等方可為王為侯!”

眾將隨項羽南征北戰,誰不指望日後能封王列侯。項羽幾句話,切中了大家心理,眾將這才同聲稱是。

公元前206年一月,項羽頒令關中:懷王為義帝,並以“古之帝王,地方千裏,必居上遊”為據,決定將義帝遷往江南,都於郴(今湖南郴縣),並立即派人往報彭城。

項羽置懷王,如理家中事。“懷王者,吾家所立耳”,目的是“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現暴秦已滅,兵權在握,懷王已無多少可用之處,且彭城乃楚地富足之邑。為此,不安置楚懷王,項羽又官在何位,身居何處?如懷王馴服,還可活命,可這位亡楚之後,天生自主意識極強,終被項羽暗中所殺。

懷王稱帝,分割事難。從陳王發難,到入關滅秦,前後三四年,齊、楚、燕、韓、趙、魏,均已複國。項羽帳下有功之士,也不難加封,唯劉邦不好處置。項羽無奈,找來範增求教:“我欲分封諸侯,別人都好辦理,隻劉邦不知將他封往何處?請君為我一決。”

範增本為鴻門一事惱項羽,但看項羽來召,仍以國事為重,來見項羽。聽項羽又談起劉邦,頓時來了精神:“將軍不殺劉邦,本已失策,今日又想加封於他,就更加錯上加錯了?”

項羽見範增又提起舊話,忙解釋道:“君之苦心,項羽豈能不知?但劉邦無大罪,無故殺他,定會引來人心不服,況且懷王仍令如約,種種為難,還望足下諒解。”

範增聽項羽如此說,心中悶氣消了不少,獻計道:“既然如此,我看不如封他王蜀。蜀地山高路險,易進難出。秦時,常將犯人徙往蜀中,就是這個道理,若劉邦入蜀,就如牢中禁人,籠中關鳥,控製他就極易了。況且,蜀中也為關中地,封他蜀王,也算是如約了。”

“一石二鳥,此計甚妙!”項羽連連稱讚。“此計雖妙,如劉邦出蜀,又將如何防範?還望詳告。”項羽又問。

範增眼望項羽,開口說道:“這有何難!將軍再將漢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使其阻住蜀道,防劉邦外出。章邯等三人,都是秦廷降將,自歸順,將軍不歧視,今又加封為王,他們必感恩效力。如此,就是將軍東歸,也可放心無憂了。”

範增一席話,將項羽心中難點全解。二人越談越投機,日漸中午,仍未淡完,項羽遂令設宴,款待範增,又派人喚來項伯作陪。三人邊飲邊議。太陽偏西時,才將諸將分封之事議定。

二月,項羽欲封眾將之事,已盡人皆知,最關心此事的是劉邦。

劉邦自鴻門宴後嚴令部下,不準與楚軍發生衝突。不久,項羽屠鹹陽,殺子嬰,焚秦宮等消息陸續傳來。關中氣氛驟然緊張,劉邦下令,各營將士不分晝夜,一律馬不卸鞍,人不脫甲,以防不測事件發生。劉邦白天近觀難民,夜晚遙望大火,真是心急如焚,但苦於力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關中繁華,一處處化為灰燼。

分封王侯的消息傳到霸上,劉邦、張良忙派人前往項伯處打探口風,項伯遂將欲封劉邦為蜀王之意轉告來人。來人回報劉邦,劉邦聞後大怒:

“項羽仗勢逼人,上背懷王,下失信於我,我雖力單,也要與他決一死戰!"

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見劉邦激昂如此,也都摩拳擦掌,欲領兵前去廝殺。

蕭何、張良在側,見群情激憤,忙上前止住,蕭何勸道:“不可盲動!蜀中雖惡,但能王蜀地,總比前去送死為強。”

劉邦聞言,忙道:“去討伐項羽,難道就是去送死?”

蕭何解釋道:“羽眾我寡,百戰百敗,難道不是去送死?湯武曾事桀紂,因時機未到,不得不以屈求伸。蜀中雖惡,公先王其地,愛民納賢,積財養兵,然後還定三秦,再圖霸天下,如此不是更好嗎?"

劉邦聽了,怒氣稍解,又轉問張良:“君意如何?”

“何言甚是,彼強我弱,不可逞匹夫之勇,先圖安身,再尋進取。現在,乘項羽未正式分封之前,不如厚賂項伯,使他言好於項羽,求封漢中地。”

劉邦素知張良深謀遠慮,聽他也如此說,隻得依計行事,取出珍寶金幣,派人私贈項伯。項伯已暗助劉邦,再助一次,又有何妨!於是為劉邦往說項羽。項羽見叔父說情,便依了項伯,把漢中之地加封給劉邦,且改蜀王為劉邦。

數日之後,項羽籌備完結,將屬將及各路諸侯匯集戲地鴻門,頒布了分封王侯的命令。被封諸王如下:

劉邦為漢王,得巴(今四川西部)、蜀(今四川東北部)、漢中(今漢水上遊,陝西秦嶺以南一帶)之地,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

章邯為雍王,得鹹陽以西之地(今陝西西南部,甘肅東部),都廢丘(今陝西興平縣東南)。

司馬欣為櫟陽獄掾時,曾有德於項梁,被封為塞王,得鹹陽以東之地(今陝西東南部),都櫟陽。

董翳因勸章邯降有功,封為翟王,得上郡之地(今陝西北部),都高奴(今陝西延安縣東)。

魏王豹因領兵隨項羽入關,但項羽想占魏地,故徙豹為西魏王,得河東之地(今山西西南部),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

張耳嬖臣申陽,先下河南郡(秦三川郡),於河迎項羽,封為河南王,得河南之地,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韓王成,仍占舊地(今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都陽翟。

趙將司馬印,平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有戰功,封方殷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

當陽君英布,楚軍大將,封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縣北)。番君吳芮,率百越參戰,又從入關,封為衡山王;得今湖北東部、湖南全部及廣東北境之地,都邾(今湖北黃岡縣西北)。

懷王柱國共敖,領兵擊南郡有功,封為臨江王,得南郡之地,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燕將臧茶,從楚救趙,隨從入關,封為燕王,得今河北北部之地,都薊縣(今北京西南)。

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得今遼寧全部,河北東北部之地,都無終(今天津薊縣)。

齊將田都,隨項羽救趙入關,封為齊王,得今山東中部之地,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市)。

故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得今膠東之地,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故齊王建之孫田安,在項羽引軍渡河時,攻下濟北數城,領兵降項羽,故封為濟北王,得山東西部之地,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趙相張耳,從項羽入關,封為常山王,得今河北中部,山西中,東部部分地區,都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

故趙王歇,徙為代王,得代地(今山西、河北的北部),都代(今河北蔚縣)。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據梁、楚九郡之地,都彭城。

望江樓(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內)

眾將聞令,心情各異,然都懼項羽強悍,各自領封回營,有幾位老將未走,對項羽說:“齊地田榮,也屬首起抗秦之將,將軍為何不封?張耳、陳餘都有功於趙,今封耳為王,餘為何不封?還有番君部將梅絹,戰功頗多,也沒見封……”

項羽聞話有責怪自己之意已感不快,但細想又覺得他們所說頗有道理,於是不待他們說完,便插話道:“田榮數負叔父,又不肯隨楚擊秦,故不封,君等多說無益。陳餘、梅絹確有些功勞,聽說陳餘現在南皮(今河北東南部),就封他南皮三縣,封梅絹十萬戶侯。”

四月,分封已畢,諸王先後離開戲亭,各赴其國。

劉邦即為漢王,也整頓兵馬,準備就國。因感張良功勞,特賜其金百鎰,珠二鬥。張良本是輕財重義之人,將所賜全部轉贈給了項伯。

劉邦將行,張良前來相送。各國將士有慕劉邦仁厚者,願引軍相隨。十幾萬人馬離開了霸上,徐徐西行,背後還有項羽的幾萬人馬遠遠相護。諸侯走了,戲亭空了,破敗的鹹陽,更難留住項羽東歸之心。他下令,將秦宮所得珍寶財物,子女玉帛,全都載入後車,拔營東歸。車輯輯,馬蕭蕭,旌旗展,楚軍行。項羽衣錦還鄉,得意之極,以為從此便可號令諸侯,稱霸天下。

他錯了!楚軍還未到彭城,戰火又燃了起來。他分封的諸侯開始為亂了。

分封製,起始於西周,到秦統一全國前,延續了將近千年的曆史。這其間,它展現過瞬間的輝煌。但不久,周天子失去了權威,各諸侯紛紛獨立,為了擴大領地,掠奪人口,他們相互征伐,破壞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給百姓帶來了長期的沉重的災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打敗了六個諸侯國,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是曆史的一大進步。

然而,秦朝隻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所創建的中央集權製,雖代表了曆史的發展,但和沉澱了近千年的分封觀念相比,其影響程度不那麽深,其影響範圍也沒那麽廣,反映在像項羽這樣舊貴族階層身上,更是如此。

所以,在秦廷滅亡後,項羽懷著複仇的心理,從頭腦中所接受的分封觀念出發,把全國分成了十八個諸侯國,將曆史又拉向了倒退。他既然實行的是分封製,那麽曆史上所形成的分封製的弊端——各諸侯國首先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將繼承和延續下來。因此,戰火重燃就不難理解了。

即使分封諸侯,項羽所施行的也是強權政治,任人唯親,分得極不公平。如他不守約,將劉邦封往巴、蜀;他“欲自取梁地”,將魏王豹徙往河東;田榮、陳餘為起兵較早之人,但榮因“數負項梁”,餘因未隨入關,一個未封,一個隻得三縣。如此等等,必然引起這些人的不滿,並將再分配的欲望付諸行動。

正因如此,分封剛完,戰火又起。

五月,田榮聽說項羽要將齊王田市徙往膠東,而封田都為齊王,大怒。他不服羽命,竟羈留田市,拒絕田都。在田都將到臨淄之時,發兵擊之。田都大敗,逃往彭城。田市見田都敗走,恐項羽領兵來攻齊,乃私往膠東就國。田榮恨其無誌,引兵追殺。

六月,田榮殺市於即墨,遂整頓軍馬,自立為齊王。這時,彭越尚在巨野,已有士卒萬餘人,無所歸屬。

田榮見其兵可用,遣人往見彭越,授予將軍印綬,供給糧草甲兵,令其西攻濟北王田安。

七月,彭越領兵殺田安於博陽,田榮遂並三齊。

此時,張耳已到常山。趙將陳餘,雖閑居南皮,但日日渴望出山為王。當聽說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己隻三縣之地時不禁大怒,說:“我與張耳,功勞相當,為何封耳為王,而封我為三縣之侯呢?項羽實在待人不公,我要這區區三縣又有何用?"

其屬下張同、夏說見陳餘惱怒,遂勸道:“君息怒!田榮也未被封,但近聞他已力並三齊,自立為齊王。我等力弱,難成大事,不如借榮之力,以圖我等立足之地。不知君意如何?"

陳餘聽後連稱良策,遂令二人往說齊王田榮。

田榮雖據齊地,但與項羽對抗,自感力量單薄,正欲廣結同誌,共拒楚軍,忽聞陳餘派人求見。田榮忙令傳入。張同、夏說步入大廳,施禮後,說道:“奉陳餘將軍之命,特來拜見齊王!”

“二位不必多禮,有話直言!”

張同、夏說見狀,便道:“項羽分封,私意甚重,所屬將領,盡封善地,而舊有諸王,多徙僻境。如此行徑,實難令人心服。今大王並三齊,抗楚意,威名遠揚,趙齊兩地,自古相鄰,今趙王歇被羽徙往代地,而張耳王於常山,這本不平之事。陳餘將軍本趙國舊將,今令我等前來向大王借兵,以助陳將軍攻取常山,而後迎趙王歸國。若如此,趙願為齊藩,永不叛德!”

田榮聽後正合自己聯合抗楚之意,當即應允,近日派兵援趙。

再說項羽,分封的命令頒布不久,就已聞田榮相叛,及回到彭城,忙令蕭公角領兵往討。但不久,便被彭越殺敗。項羽正欲親征,忽聞關中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