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才量用

漢高帝五年五月,劉邦打敗項羽,定陶稱帝後,在洛陽南宮舉行了慶功宴會,在談到戰勝項羽原因時說明自己善於任用賢能。

劉邦所言,不無道理。善用人才確實是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奪得天下的重要因素。

從劉邦的整個用人過程,及漢高帝六年(前201)分封王侯的情況看,他推行的基本是一條唯賢必攬,量才錄用的用人路線。具體地說,有下列幾方麵內容。

其一,不重門第,唯賢必攬。劉邦生於農村,長在鄉下,沒有項羽那樣的貴族血統、世族榮耀。他的出身、地位,決定了他所結交的,都是社會下層的親朋好友。他身為布衣,卻想富貴,必然也會產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因此,他的門第觀念淡薄也就很自然了。起事後,開始跟隨他的,將不過舊友,兵不過三千。他要帶領這支人馬入關滅秦,闖出一條富貴之路,在楚漢戰爭中,他要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帝王的尊位。試想,他不廣攬人才行嗎?而在整個用人過程中,他的上述思想又一直起著主導作用,於是在他事業成功之時,身邊已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文武人才。

來自社會下層的重臣主要有:

樊噲,“以屠狗為事”,隨劉邦起兵沛,身為武將,屢立戰功,後被封為舞伯侯。

夏侯嬰,原為沛衙馬車夫,從劉邦起事,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武將,官至太仆。

周勃,以編席為生,在鄉裏當吹鼓手,後被拜為掌全國軍事的太尉。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為門”。以護軍中尉從劉邦南征北戰,後被封為曲逆侯。

英布,是從驪山逃出的罪犯,先從楚,後歸漢,為劉邦主將之一,曾被封為淮南王。

韓信,“家貧無行”,清貧得連其母死也無錢安葬,但文武雙全,歸漢後,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是戰勝項羽的重要力量,曾被封為楚王。

除此之外,還有酈商、婁敬等人,均來自社會下層。出身儒生的重臣主要有:

酈食其,為高陽“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的窮儒生,劉邦兵過高陽,遂投劉邦,被號為廣野君。食其多謀善辯,屢立奇功。

陸賈,“以客從劉邦定天下”,知《詩》《書》,有辯才,著《新語》十二篇。曾說降南越,被拜太中大夫。

來自秦下層吏卒的主要有:

蕭何,“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從劉邦起事於沛,立有首功,後被拜相國。

曹參,原為秦時獄掾,以中涓從劉邦,多立戰功,後任齊相國,封平伯侯。

周昌,秦時為泗水卒吏,從劉邦破關滅秦,性直敢諫,漢初被任為趙相,封汾陽侯。

來自秦廷官吏的主要有:

叔孫通,為秦朝博士,秦之後,先從義帝,後投劉邦,因定朝儀有功,被拜博士,後又為太常、太子太傅。

張蒼,原為秦朝禦史,自陽武從劉邦,因懂天文、數學,劉稱帝即位後,被拜計相。

除了上述人員,還有舊貴族出身的張良,小商販出身的灌嬰,前者被封留侯,後者官至禦史大夫。

可見劉邦用人不講門第,凡有才者不管先後,來者不拒。正因為如此,他招攬了一大批各色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助他奪取了天下,而且也成為漢初政權的重要組成成員。

與劉邦相反,項羽用人,隻講門第,不重才能。陳平在對劉邦解釋他為何棄楚歸漢時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對於出身貧賤之人,項羽就更輕視了。即使有才能,也難以得到提升和任用。本來,項羽帳下有不少人才,但都因此而先後離去,陳平走了、韓信走了、英布也走了。他們都反過來助漢擊楚,成為埋葬項羽的掘墓人。

其二,量才錄用,人盡其力。劉邦不僅能夠廣攬人才,而且還能根據他們的專長,用其長,避其短,使他們各司其職,忠於職守,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從這點來說,劉邦可謂是使用人才的專家。

蕭何,本沛縣文吏出身,在行政令、撫百姓上積累一定經驗。從劉邦入鹹陽後,眾將皆取金帛財物,獨蕭何“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劉邦見他善於管理行政、經濟,遂用他為丞相,留治關中。蕭何果然不負劉邦所望,在關中侍太子,立漢宗廟、社稷、宮室;修刑法,督官吏,治郡縣,撫百姓,協助劉邦將秦地建成為與項羽爭戰的大後方、根據地。實際上,在蕭何的治理下,當時的關中,已成為漢初政權的雛形。正因為如此,關中在整個楚、漢戰爭中,成了漢軍的補給基地。

漢高帝二年(前205),劉邦兵敗彭城,是蕭何發來關中子弟,送來糧草,才使得漢軍複振。

漢高帝三年(前204),在楚漢相持滎陽、成皋的關鍵時刻,蕭何又將大批兵員從中包括自己的親屬子弟,送往前線,有力地支持了劉邦的對楚戰爭。

漢高帝五年(前202),劉邦稱帝後,欲論功行封,始終認為蕭何功勞為最,封其為酆侯。有些人不理解,認為蕭何身處後方,無攻城略地之功,不能評為功勞第一。

劉邦對他們解釋說:“你們知道打獵嗎?追野獸的是獵狗,而發出追趕指示的則是人。諸君如狗,能獵得野獸,當然有功勞;而那蕭何,則是發出指示的人,功勞當然更大。”

對此,當時一位姓鄂的官員說得更明白:“陛下與楚相持五年,多次失軍亡眾,是蕭何屢次送來關中子弟以充漢軍。漢與楚對峙滎陽數年,軍無現糧,又是蕭何轉漕關中,補給不斷。這才使陛下打敗項羽,奪得天下。蕭何之功,功在萬世。”

於是,蕭何被評功勞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蕭何有功,且功勞為最,這正說明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發揮、施展。但給蕭何提供用武之地的人又是誰呢?是劉邦。如果從用人的角度上講,首功劉邦,蕭何次之。

文用蕭何,武用韓信,這是劉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的關鍵因素之一。

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文武雙全,心懷大誌。秦末從項羽,因出身卑賤,一直未被重用。漢高帝元年(前206),赴蜀歸漢,被用為連敖。開始,並沒有引起劉邦重視,卻被丞相蕭何發現,經多次推薦,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統領全軍。自此,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得以施展。

漢高帝元年(前206),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領兵還定三秦。漢高帝二年(前205),他以聲東擊西之計,從夏陽渡河,擊敗魏王豹,收複魏地。

漢高帝三年(前204),他背水為陣,置軍死地而後生,在井陘打敗趙軍二十萬,平定趙國。

漢高帝四年(前203),他以誘敵深入,水淹敵軍之計,斬殺楚國大將龍且,敗齊、楚聯軍於濰水之邊,攻占了齊國。

漢高帝五年(前202),他又奉劉邦之命,統領各路漢軍,於垓下以十麵埋伏的戰法,打敗楚軍,使項羽自刎烏江。

可以說韓信自拜將以來,戰必勝,攻必取,真可稱得上是一位常勝將軍。

對於韓信的軍事指揮才能,劉邦在還定三秦後就已經看到,心中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此,張良心中更加清楚,所以,在劉邦兵敗彭城後,欲捐關東之地,以求能敗楚之將時,張良向劉邦推薦了三人,其中就有韓信。戰局發展果不出張良所料,項羽終死三人之手。

韓信是漢初不可多得的將才,他馳騁戰場,立下十大戰功,為漢政權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雖被劉邦所擒、呂後所殺,但當初重用他,使他一展雄才的還是劉邦。

張良、陳平,足智多謀,劉邦就將二人留在身邊,做了自己的高級謀臣,且對二人極其信任,往往言聽計從。因此,張、陳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屢出奇謀,輔佐劉邦,戰勝了不少艱險,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張良,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熟讀兵法,精通韜略,正像劉邦所說,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人才。

劉邦於秦二世二年(前208)與張良相識,就很賞識他的才華,千方百計地想將張良攬於自己手下,直至漢高帝二年(前205)張良歸漢。自此,張良就在劉邦事業的整個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屢出奇謀,使劉邦化險為夷,克敵製勝:

他以重金賄敵之策,智取燒關,劉邦才得以兵入鹹陽,滅秦廷,降子嬰。

他巧用項伯,鴻門救駕。劉邦才脫險鴻門,得封蜀王。

他授計燒毀棧道,以惑敵耳目,才使漢兵暫休漢中,待機東返。他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使劉邦兵出漢中,還定三秦。他阻立諸侯,使劉邦拒絕了酈生之諫,才避免了一場諸侯四起的混亂。他說服劉邦,使封三王,才敗項羽於垓下,徹底取得了對楚作戰的勝利。

西漢政權建立後,他又授計呂後,令其往迎四皓,以安太子。張良,確是漢初的一位奇才。劉邦轉戰四方,帳下謀士除張良外就要推陳平了。

漢高帝二年(前205)三月,陳平背楚投漢。劉邦見其才可用,當即就任陳平為都尉,並“使為參乘,典護軍”。對此,眾將頗有議論,對劉邦說:“大王一得到楚國亡卒,不知他是否有真才實學,就拜為都尉,使監諸將,不免太草率了吧?”

劉邦聞言,不加理睬,反而更加信任陳平。這使陳平十分感激,為報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先後六出奇計,全力輔佐劉邦戰勝項羽,奪得天下。這六計為:一是以金行反間計;二是以粗飯待楚使計;三是夜出婦女,助劉邦脫身計;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計;五是偽遊雲夢,智擒楚王計;六是白登救駕計。

這六條奇計,前五個出自楚漢戰爭之日,後一個出自北征匈奴之時,為劉邦的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

張良、陳平,為劉邦的兩大高級謀士,深得劉邦信任,在劉邦事業的整個進程中,不少重大決策都出自二人之口。因此,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均封他們為侯。

酈食其、隨何、陸賈,都是劉邦周圍能言善辯之士,根據他們的特長,劉邦令他們“居左右,常使諸侯”。

酈食其於楚、漢戰爭之際,前往說降齊王,本已成功,後因韓信背約攻齊,被田橫烹殺,隨何奉劉邦之命,前往淮南,說降了英布,則是大功一件。最能展現他們口才的,是陸賈說服南越王一事。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五月,劉邦下詔:

粵人之俗,好相互攻擊,以前秦徙內地之民於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居。今暴秦已滅,南海尉趙佗長治南方,甚有條理,內地百姓沒受侵害,百粵間相互攻擊也已停止,這都因為趙佗治理有方。今立趙佗為南粵王。

並令陸賈持璽綬,前往南越,說服趙佗稽首稱臣。

趙佗本為龍川(今廣東東北部)令,屬南海郡尉任囂管轄。秦末,中原大亂,任囂也想乘機獨霸一方,但因年老體弱,一直沒能實現,臨死,他召來趙佗,與語道:“暴秦無道,天下苦甚,現中原諸侯並起,不知天下何時能安?南海偏遠,我恐盜兵侵入,欲起兵堵住北道,靜觀中原之變。不幸我年老病重,難以實行,望今郡中長吏,唯足下能繼我誌,故特召來相告。南海之地,東西長數千裏,又有中原人在此相助,足下可乘勢立國,不可拖延!"

說完,當即修好文書,令趙佗行南海尉事。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遂傳下檄文,命邊關塞住北道,嚴加把守,將所有秦派官吏全部拿獲。秦朝滅亡後,他又發兵攻取了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

陸賈到來,趙佗便令召入。陸賈走入堂內,見趙佗頭不戴冠,身不束帶,兩腿叉開,大模大樣地坐在廳內,也不與他行禮,朗聲說道:“足下本是中國人,親戚、朋友的墳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今足下反天性,棄冠裂帶,欲以區區南越與天子抗衡,恐怕禍快及身了。試想秦行無道,群雄四起,唯劉邦先破關滅秦,豈非天意!項羽背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歸,可謂盛強。但劉邦起兵巴蜀,馳騁天下,遂滅項羽,不到五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海內。天子聞足下稱王南越,不助天下討伐暴逆,天朝將相皆欲移兵問罪,唯天子憐民勞苦,誌在休息,特遣使臣至此,冊封足下。足下本應出郊相迎,北麵稱臣。不料足下以新建未成之國,妄自尊大,倘天子聞知此事,必然生怒,掘燒足下祖墳,誅滅足下宗族,再使一偏將引十萬兵馬,來討南越,那麽越人殺足下以降漢便在頃刻之間了。”

趙佗聞言竦然起座道:“居蠻日久,致失禮儀,還請勿怪。”

陸賈道:“足下知錯能改,還不失為一位賢王。”

趙佗又問道:“我與蕭何、曹參、韓信相比,誰賢?”

陸賈道:“足下似乎更賢。”

趙佗聞言心喜,遂進一步問道:“我和皇帝相比,誰賢?”

陸賈答道:“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治理中國。中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萬物豐盛,且政出一家,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未曾有過。今足下民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又地處蠻荒,山海崎嶇,約不過大漢一郡,足下試想,能與漢帝相比?”

趙佗大笑道:“我起事不在中國,故王此地,若使我居中國,亦未必不如漢帝。”

說完,留陸賈客館中,日日與飲,縱談時事,陸賈均對答如流。數月後,趙佗慨然道:“越中乏才,無一可與共語。自先生來,日日使我聞所未聞。”

遂自願稱臣,遵奉漢約。

陸賈見事已辦好,欲辭別歸漢。臨行,趙佗送無數珍寶,價值千金,陸賈也將所帶財帛盡送趙佗,主客歡盡,陸賈方才辭別北歸。

陸賈返回長安,報知劉邦,劉邦大悅,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趙佗歸漢,境平民安,是陸賈之功,但也正說明了劉邦的知人善任。此外,叔孫通懂禮儀,劉邦就讓他掌管宗廟禮儀;張倉知天文、數學,劉邦就叫他編曆法,定度量衡。他們也都各盡所長,為漢初政權的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劉邦用人,雖可稱道,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猜忌行為。

在完成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劉邦赦免過不少犯有死罪,但有一定才能的人,像田叔、孟舒、蒯通、季布、欒布等人。然而,對於某些才能超群,功勳卓著的人士,劉邦則一直把他們看作是對自己的潛在威脅,存在著嚴重的猜忌心理和行為。對韓信、英布、張敖是這樣,就是對蕭何也是如此。

蕭何為沛吏時,就已和劉邦成了朋友,並“數以吏事護劉邦”。後又從劉邦起事,進入關中。劉邦還定三秦後,拜何為丞相,留治關內。時間一久,劉邦唯恐蕭何居關自立,屢派使臣從前線返回關內慰問蕭何。名為慰問,實為監視。此事被蕭何屬下鮑生看破,勸何將自己親屬子弟送往戰場,才消除了劉邦猜忌之心。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韓信被呂後所殺。其時,劉邦正親征陳豨,聞訊後,立即遣使臣返長安,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令一都尉率五百人為蕭何衛隊。眾臣皆來祝賀,唯召平獨來吊唁。

召平,原為秦東陵侯。秦滅後,淪為布衣,生活清貧,以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蕭何聞其賢,遂召為掾屬。

召平見到蕭何道:“丞相,可知大禍將要降臨?”

蕭何聞言,頗為吃驚,問道:“足下何出此言?”

召平道:“試想,陛下風餐露宿征戰於外,而丞相留守於內,沒有任何危險,反而加封於丞相,這是什麽原因?還不是因韓信新反於長安,從而對丞相也產生了猜忌。陛下賜丞相衛隊,表麵是寵愛丞相,而實際上是為了防備萬一。為此,丞相不可接受這次賞賜,並將家私財產全部拿出獻為軍費,方可免此災禍,望丞相深思。”

蕭何聞言方恍然大悟,忙再拜稱謝。遂從召平之計。劉邦疑心果除,蕭何也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劉邦欲領兵親征,臨行,數派使問蕭何準備做什麽?

蕭何回答說:“因陛下統軍,何在朝主要是撫百姓,供軍需。”

一客聞訊,找到蕭何說:“丞相離滅族不遠了。”

蕭何忙道:“願聞詳情。”

客道:“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再也無法加封。而且,自君入關始,就得民心,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種情況沒有絲毫改變。陛下之所以數次派人來問,是怕君得民心,功高震主。故此,為君計,不如壓價多購私田,以此自汙,陛下猜忌之心必除。”

蕭何從其計,劉邦果然大悅。

不久,劉邦平定英布後返長安,百姓阻於道,上書告丞相強行壓價購買百姓田宅。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前往拜謁,劉邦笑道:“今日相國就是如此利民?"

說著將百姓上書交給了蕭何,責道:“相國自去向百姓交代?”

蕭何買田,本不自願,隻是為了消除劉邦之疑,所以回府後立即將所買之田,或補足地價,或退回原主。

時隔不久,蕭何見長安地少人多,乃上了一道奏章,道:“長安地狹,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都荒廢著,望陛下準民入苑耕作,一則可收糧食,瞻養窮氓;二則也可以其禾稈,供給獸食。”

不料,劉邦閱後大怒,道:“相國是受了賈人財物,來為其請耕我苑,真是罪不可赦!”

說完,命令衛士將蕭何拘押,交付廷尉。

蕭何被拘,全朝震動,群臣都為其呼冤,其中有一個姓王的衛尉,決心冒死為蕭何申辯,乃入見劉邦,問道:“相國有何大罪,陛下將其係於獄中?"

其時,劉邦心情尚悅,見問,答道:

“我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受。今相國受商賈賄賂,為請我苑,以此取媚於民,所以我將他抓起來治罪。”

王衛尉聞後則說:“相國為民請命,求辟上苑,這本是宰相應盡的職責,陛下怎能疑其受人賄賂呢?況且,陛下與楚作戰多年,又親征陳豨、英布,當時都是委相國留守關中。相國若有異圖,隻要一動手足,關西之地就非陛下所有了。相國不以此為利,能去貪賈人一點兒財物嗎?而且秦皇以不聞其過亡天下,這也是李斯的過錯,又有什麽可效法的呢?陛下未免輕視蕭相國了!"

劉邦聞言麵有慚愧之色,思索良久,方派使臣持節將蕭何從獄中釋出。

蕭何年已老,又被押係多日,身體難免受到傷害。既已放出,也隻得前往宮中謝恩。

劉邦道:“相國不必多禮。相國為民請願,而我不答應,我不過為桀紂王,而相國為賢相。我之所以押相國多日,就是為了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謝恩退出,自此更加恭謹,沉默寡言。

蕭何,也是“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統治集團中的最核心人物。自隨劉邦,可謂忠心耿耿。對這樣的人物,劉邦尚存如此嚴重的猜忌之心,那麽,韓信、彭越、英布的被誅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用人上,劉邦還有一個對待儒生的問題。劉邦為沛公時,領兵西進,欲入關滅秦,途經高陽,高陽儒生酈食其欲拜見劉邦,一騎士對他說:“沛公不喜儒,諸客戴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

然而,當劉邦見到酈食其,聞其言後,當即將其引至上座,並從其計,遂兵下陳留。

儒生隨何,曾奉命說降淮南王英布。劉邦稱帝後,當著眾臣之麵,折辱隨何道:“為天下安用腐儒?”

隨何聽後,跪拜於地,道:“試問,陛下能否以騎兵五千,步卒五萬,攻取淮南?"

劉邦答道:“不能。”

隨何又道:“何奉陛下之命,引二十人前往淮南,說布背楚歸漢,勝過陛下數萬人馬。然而,陛下卻說何為腐儒,還說什麽‘為天下安用腐儒’!不知這是為什麽?"

劉邦見問,方知有失言之處,遂道:“我正要獎君之功。”說完,立即拜隨何為護軍中尉。

由此可知,劉邦既輕儒,又重儒。他輕的是“腐儒”,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儒生。在他身邊,這樣的儒生何止酈、隨二人,像張良、叔孫通、張倉、陸賈等人,都是當時很有才學的人。沒有這樣的人,劉邦就難以奪取天下,也難以鞏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