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者乃強

經此一仗,劉縯等收拾殘兵退保棘陽,甄阜、梁丘賜乘勝繼進,妄圖一舉把綠林起義軍全部消滅。他們把大批軍用物資留在藍鄉(南陽批陽縣境,今河南泌陽縣),動員了十萬精兵南渡潢淳水(李賢注引《水經注》言,潢淳水在湖陽縣境),在潢淳水和訛水之間為營,並“絕後橋示無還”,決心把綠林軍消滅。

麵對眼前嚴峻的形勢,新市、平林、春陵聯軍內部出現了動搖,“各欲解去”。反莽聯合再次麵臨考驗。當時劉縯心急如焚,可就是想不出什麽解救危機的好辦法。正在此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下江兵五千餘人來到宜秋聚(今河南唐河西),從而給反莽力量帶來了轉危為安的新契機。

劉縯看見形勢嚴重,一方麵安穩軍心;另一方麵決定派人與當時已經進入到平氏縣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活動的下江兵聯合。當時,下江兵由王常、成丹、張印領導,王常是綠林軍中初起時首領,不屈不撓,一直打得很勇敢,在進軍宜秋前,就曾在上唐鄉(舂陵西南,今湖北隨縣北)打敗荊州牧的軍隊,士氣正銳。劉縯親率劉秀、李通到下江兵駐地。

當時為與春陵兵代表進行會晤,下江兵首領成丹、張卬等人共同推舉王常出麵。這位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新莽末,為弟報仇,亡命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後來,他與王鳳、王匡等組織農民起義,建立綠林軍。當綠林軍遭“疾疫”不得不分散後,他同成丹、張印進入南郡藍口聚,是為下江兵。

王常雖然也是農民軍的一位首領,但頭腦中皇權主義思想比較濃厚,總盼望能夠輔佐所謂的“真主”,以此來成就一番事業。與王常相見之後,春陵劉氏兄弟及李通遂向對方展開遊說,“說以合從(縱)之利”,即大講雙方實現聯合的好處。

沒有想到這一席“遊說”的話,不僅沒有引起王常的反感,相反,倒使他得以大徹大悟。他頗為感慨地說道:“王莽篡弑,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複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劉縯聽罷這話,在心中暗自高興,於是向王常表示:“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意思是說,將來取得江山,要與打天下的各位英雄豪傑共享榮華富貴。就這樣,雙方談得十分融洽,劉氏兄弟與王常“深相結而去”。

經過這次談判後,王常即帶兵與綠林其他各部複合。下江兵與綠林各部的複合,在當時來說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是因為新市、平林、舂陵初敗,士氣不振,由於有了下江兵的加入,無異新增了一支生力軍,起著鼓舞士氣的作用。史稱這次聯合後,“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劉縯乘勢部署,“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分為六部”,很快把新舊各部統一編製起來。除此之外,下江兵的聯合對整個戰局還有個有利之處,即王常所部長期活動在平氏宜秋一帶,對這一帶地形比較熟悉,有利於對設置在這附近卬陽藍鄉的甄阜、梁丘賜軍需輜重進行的襲擊。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除夕夜裏,劉縯部署的各部首先襲取了藍鄉,取得了首捷,獲得了大批軍備。

這個時候已是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馬上就要過年了。駐藍鄉的莽軍做夢也沒有想到除夕夜起義軍會來進攻,稀裏糊塗地在刹那間就成了俘虜,他們守護的輜重也都為起義軍“盡獲”。

正月初一,起義軍乘勝進攻,一大早聯軍就開始向“阻兩川間為營”的莽軍發起了總攻。“漢軍(舂陵軍)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丘賜;至食時,賜陳潰,阜軍望見散走,漢兵急迫之,卻迫黃淳水,斬首溺死者二萬餘人,遂斬阜、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訛水大捷。此戰獲勝的基礎在於反莽武裝力量的大聯合。這些從前麵發生的事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沒有下江兵與舂陵、新市、平林軍的聯合,也就不可能有水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