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夷族政策

起初,人們把東方各族統稱為夷,因為各族有所不同又分為九種: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後來,隨著曆史的演進發展,他們“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到了兩漢時,把居住在今我國東北中東部至海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乃至更遠的海島的各族民眾稱為東夷。東漢初,東夷各國“萬裏朝獻”,與漢基本上都保持著一種友好交往關係。這裏麵主要有以下幾個國家:

夫餘國,位於今東北嫩江流域,主要地區在今黑龍江富裕至吉林長春間。建武二十五年,夫餘工遣使奉貢,劉秀“厚答報之,於是使命歲通”,雙方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友好關係。

高句驪,或省稱句驪,一名貊,相傳為夫餘別種,位於今中朝邊界的鴨綠江流域。建武八年(公元32),他們派遣使臣朝貢,劉秀“複其王號”。到了建武二十三年,句驪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餘人到樂浪郡內屬。建武二十五年春,句驪一度與漢關係緊張,進犯右北平、漁陽、上穀、太原等郡,“而遼東太守祭彤以恩信招之,皆複款塞”,雙方關係因此又恢複正常狀態。

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即朝鮮半島東北部一帶。漢武帝時,以其地為玄菟郡;後改為縣,屬樂浪郡東部都尉。建武六年(公元30)罷都尉官,劉秀封其渠帥為沃沮侯。

濺,又稱濺貊,“北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其地在朝鮮半島中部偏東一帶。自漢武帝內屬以後,風俗逐漸發生變化,法禁日益增多。建武六年省罷都尉官後,劉秀封其的渠帥為縣侯,“皆歲時朝賀”。

韓,分為三種:馬韓、弁韓、韓。“三韓”位於朝鮮半島的南部。建武二十年(公元44),韓人廉斯人蘇馬魂等前來樂浪貢獻。劉秀封蘇馬魂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奴國來東漢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劉秀賜其以印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