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原相
劉備的平原相屬侯國的相,與郡太守同級,享秩二千萬。他任平原相的時候,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統領步兵。此時劉備又結交了趙雲,命趙雲統領驛兵。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曾是公孫瓚的部下,《三國誌·趙雲傳》及注引《雲別傳》說:“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趙雲舍近求遠,沒有投袁紹,而投公孫瓚,是因為趙雲渴望投明主。當時劉備已經到了公孫瓚那裏,二人一見如故。
公孫瓚派劉備配合田楷攻打袁紹,曾經讓趙雲隨從,“為先主(劉備)主騎”。不過,這段時間很短。因為趙雲很快認識到公孫瓚不是一個賢能而最終有所作為的人物,想找機會離開,於是“雲以兄喪,辭瓚暫歸”。這時,劉備與趙雲的感情已是很深厚了,知道趙雲武功超群,驍勇善戰,因此“知其不返,捉手而別”,從而充分表達了難舍難離和希望為己所用之意。趙雲自然明白劉備的意思,因而非常明確地對劉備承諾:“終不背德也。”數年之後,趙雲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終成劉備名將。
劉備在平原任上政績卓著。“是時人民饑謹,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他深得人心,聲名遠播。
平原縣有個地方豪強名叫劉平,很是看不起這位平原相,竟然花錢雇刺客行刺劉備。刺客來到劉備那裏,劉備不明真相,對他禮遇有加,刺客深受感動,不忍下手,據實相告。行刺事件使劉備受到啟發,要使地方人士心服,必須行仁政,收買人心。時逢平原鬧亂饑荒,劉備體恤民情,清除盜賊,恢複生產,禮賢下士。平原百姓交口稱頌,劉備形成了自己的施政風格。
劉備曾發兵援救過北海相孔融,雖無大功,卻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提高知名度的機會。
《華陽國誌·劉先主誌》說:“北海相魯國孔融為黃巾賊所圍,使太史慈求救於先主。”孔融,字文舉,是孔子二十世孫,少年時代即聲名遠播。善言辭,崇禮讓,人稱“幼有異才”。《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據稱:“兄弟六人,融最幼,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理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十歲時,隨父至京師,竟敢冒稱“通家”(指世交
之家)子弟求見河南尹李膺,李膺很是驚奇,謂其“高明必為偉器”。長大以後,
先後做過侍禦史、司空掾、虎賁中郎將,因為得罪董卓,被轉為議郎,繼而被派到黃巾軍勢力最盛的北海(山東壽光東南)做北海相。孔融才華橫溢,可是打起仗來卻敗績連連,被黃巾軍圍困在昌都(今山東臨朐東北),情況危急,於是遣太史慈向劉備求援。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今山東威海)人,慈少好學,仕郡為奏曹史。據說,當時郡守與州刺史水火不容,太史慈受郡守之使截毀了州刺史給朝廷的奏章,“由是知名,而為州家所疾”。州刺史下令抓捕,太史慈為了避禍,逃到遼東。孔融很欣賞他的大膽之舉,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送去許多金錢。慈從遼東回來以後,其母對慈說:“汝與孔北海未嚐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太史慈為報答孔融,單身步行,徑至都昌。融向劉備求援,但城中人無法衝出重圍。慈自告奮勇,願意擔此重任。孔融自然是求之不得,同意了。太史慈隨即衝出重圍,到達平原,對劉備說:“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誌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托於君,唯君所以存之。”
劉備做夢也沒有想到當代名人孔融竟然向他求救,異常驚喜,高興地說:“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因而即刻發兵三千,隨太史慈往救。黃巾軍聞劉備來救,亦即自動解圍散去。
劉備治民用兵功績卓著,引起時人注意,"雄姿傑出,有霸王之略”,這是時人對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