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存高遠

曆史上,那些成就偉業的人物,出生時的鄉土異象、少年時代表現出的若幹異人和過人之處,經常被後人添枝加葉,編織成美麗的花環戴在他們的頭上。

《三國誌·先主傳》說,"(劉備)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劉備出生的村莊就是以他家的這株大桑樹命名的。這株大樹,因為劉備的緣故,得以名留青史了。劉備的同鄉、地理學家、北魏時的涿縣人酈道元作《水經注》時特意提到這一點:“督亢溝水東經涿縣酈亭樓桑裏南,即劉備之舊裏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家的這株桑樹,不僅高大,而且形狀怪異,樹冠猶如大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因此,“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當時涿縣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風水的人,看到了這株怪狀大樹,便向世人宣稱“此家必出貴人”。這貴人,當然指的是劉備。

桑樹之下是村民休息和小孩玩耍的地方,據載,“先主(劉備)少時,與族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羽葆蓋車,指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天子乘坐的華蓋車。如此狂言,自然屬於大逆不道,會招來抄家滅門的橫禍,所以很令叔父恐慌。著史者記載了這一故事,意在說少年劉備誌存高遠;同時,也說明少年劉備已經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劉備的母親和族人都察覺到劉備有過人之處,於是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和培養。十五歲那年,母親讓他外出求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盧植亦涿郡涿縣人,是當時著名學者,著作甚多,曹操稱其為“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拜到這樣大儒的門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學識根基,也需繳納不菲的費用。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擔負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費用。據說,元起的妻子很不高興,因說:“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當即說出了心裏話:“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可見,宗族中人們資助劉備求學,實是作為一種政治投資。

少年劉備並不好學,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成績,跟隨盧植求學的時間也很短暫,此番求學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同學公孫瓚。

劉備的長相很有特點,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長了兩條長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說垂手過膝當屬誇張。因為除非是畸形人,否則不符合正常人的生理特征。耳朵較常人大也可能是真的。呂布罵他“大耳兒,最叵信”,曹操稱他為“大耳翁”,都可以作為證明。

史稱“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當是真的。這說明,他的家境雖然不甚富裕,但也並非一貧如洗,同時說明劉備不是一個善治產業的人,更非安分守己、滿足於現狀之輩。

劉備身處東漢末年,當時的社會動**不安,尤其在他二十歲前後的時候,天下必將大亂的形勢已很明顯。因此,他開始積極行動,謀劃在亂世中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史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善下人”是謙虛待人之意;“喜怒不形於色”表現了他沉穩的性格,這些都是成就大業的必備條件。

在此期間,他結交了多少豪傑,籠絡了多少青少年,不得而知。但是,他在此期間結識了青年關羽和張飛。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三國誌·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禦侮”是什麽意思呢?這是一種職務,並非是抵禦侵犯,也就是貼身警衛和保鏢的意思。《關羽傳》說:“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恩若兄方,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這一方麵說明他們之間感情真摯,另一方麵也表明他們的尊卑關係。

關、張跟隨劉備,不單單出於尊敬,更是職務使然。

張飛,字翼德,涿郡人。有關他的家世、出身,史上鮮有記載。《三國誌·張飛傳》說,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華陽國誌·劉先主誌》說:

“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食則共器,恩若兄弟,然於稠人廣眾中侍立終日。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張飛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三人出生入死,恩同兄弟,傳說關羽住在劉備家,一日偶遇嫂子錢氏**,慌張回避時丟掉一隻鞋。那婦人夜訪關公,脅迫關公為她保密,對關公百般調戲。關公不堪羞辱斬錢氏,蘸血塗牆:“嫂嫂不賢生外心,莫怪竹刀不認親。為除**婦親刃嫂,兄若有意持發尋。”然後割發出走,劉備持發追去,弟兄在幽州軍中得以重逢。

在經濟上,劉備得到販馬的商人張世豐、蘇雙的大力幫助。因為他們的資助,劉備才得以招兵買馬。

東漢末年,社會形勢愈加動**不安。靈帝中平元年(184),爆發了以钜鹿(今河北巨鹿)人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朝廷震驚。起義軍如火如荼地發展,各州郡紛紛舉兵自保,同時各地地主武裝和一些懷有野心或試圖借此以為進階的人也都行動起來。

機不可失,劉備積極行動起來,招兵買馬,打造兵器,招募鄉勇,征討黃巾軍,那一年他二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