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臥龍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南縣)人。其先祖諸葛豐曾任西漢元帝司隸校尉,父親諸葛輥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可見,諸葛亮出身於世宦之家,因而得到良好的教育。不幸的是,在他尚未成年的時候父親早逝,諸葛亮成了孤兒,不得不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三國誌·諸葛亮傳》說,“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帶著)亮及亮弟均之官”。諸葛玄到達豫章後,不久,漢朝中央“更選朱皓代玄”。諸葛玄受排擠丟了官以後,沒有生活依靠,由於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便去投奔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開始獨立生活,安家於襄陽城西二十裏隆中,並親自參加田間勞動。史稱“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近1.9米的大個子),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可見諸葛亮雖然躬耕田畝之中,但並不死心踏地做一個農夫,而是一麵種田,一麵研究學問、吟詠歌賦,一麵廣交朋友結交名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的影響,一麵綜觀天下之變謀劃安定天下的策略。諸葛亮周圍的親友都很清楚諸葛亮試圖“出山”有所作為,因而譽稱其為“伏龍”“臥龍”。所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雲雲,實為後來自謙之辭,非為出山之前的真實心情。

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問策,隆中對策使劉備茅塞頓開,確立了劉備嗣後戰略決策的指導思想,其意義尤為深遠。《三國誌·諸葛亮傳》記錄了二人單獨談話的內容,劉備問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成竹在胸,當即將醞釀已久早已爛熟於胸的一番話說了出來: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策主要有三個要點:第一,剖析當時天下形勢,進而指出北不可與曹操爭鋒,南不可謀襲孫權,荊、益地險而統治力量薄弱,可相機據而有之;第二,確定戰略,這就是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權,北拒曹操;第三,突出人謀和賢能為之用的思想。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如《先主傳》注引晉人孫盛《魏略》和司馬彪《九州春秋》都說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的:“劉備屯於攀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亮,時年二十七歲),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兵皆去,百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能(毛,音ér,羽毛裝飾品),時適有人以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複有遠誌,但結聰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聰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表)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劉表),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通過劉表征錄“遊戶”壯丁,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對此,南朝宋人裴鬆之提出非議,認為既然諸葛亮出師表中講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京劇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此可以看出不是諸葛亮找劉備的,但是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喜歡自比管仲、樂毅。管、樂均文韜武略過人,並且都是善於主動求仕者。管仲,春秋時期齊人,“三仕三見逐於君”,最後得到齊醒公重用。“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醒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樂毅,戰國時期趙國人,得知燕昭王招賢,“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使樂毅為上將軍,配相國印,聯合趙、楚、韓、魏等國伐齊,“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他的《報燕惠王書》,至今讀來令人感歎不已。

第二,諸葛亮等待時機而謀仕進的意願早已流露。如本傳注引孫盛《魏略》說:“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個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仕進所至,亮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裏,欲北歸,亮謂之曰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饊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這說明諸葛亮的報負是很大的,雖然沒有打算北向投曹操,但什麽刺史、郡守都不放在眼裏。裴鬆之認為,孫盛《魏略》此言,“謂諸葛亮為公威計者可也,若謂兼為己者,可謂未達其心矣。老氏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賢達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諸葛亮之鑒識,其不能自審其分乎”。顯然,這是一種想當然的分析,沒有事實根據。

劉備、諸葛亮這對君臣搭檔被人們認作完美組合,時至今日,人們仍為之稱道。現在襄陽城西隆中山有三顧門、觀星台、草廬碑亭等名勝古跡供後人憑吊。宋代文學家曾鞏作《隆中》雲:

誌士固有待,顯晦非苟然。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開府在庸蜀,欲在九鼎遷。垂成中興業,複漢歸秦川。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人才品自異,自得豈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