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圖謀荊州 徐庶薦臥龍

蔡揚在汝南兵敗被斬之後,曹操自知掃除劉備還得親自出馬,擊敗袁紹之後立即揮師南下,不給劉備任何喘息之機。劉備很有自知之明,自知不是對手,望風而去。傳說劉備在此逃亡期間,劉禪失散,被人販子賣到漢中,劉備離益州之後才父子團聚。

劉備似乎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他的力量始終沒有壯大,但又可以在夾縫中苟延殘喘,他的這種喘息,正是以顛沛流離為代價的。201年,劉備已屆不惑之年,他幾經沉浮,仍無立足之地,看起來北方是沒有他的發展空間了,他隻好遠走,來到曹操、袁紹都鞭長莫及的荊州,投奔遠房親戚劉表。

劉備長期寄人籬下,很懂做客的規矩,未敢貿然上門,先派麋竺、孫乾到劉表處通報,打探虛實。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黨錮期間,曾是一個有點名氣的黨人,“與同郡張儉等俱被訕議”,為“八顧”之一。獻帝初平元

年(190),長沙太守孫堅做亂,詔書以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單馬人宜城(今湖北宜城南),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共謀劃”。在蒯越等人的幫助下他平定江南,遂有數千裏之地和十餘萬兵之眾。劉表精心治理。

在北方烽煙四起,戰火連綿的時候,劉表統治的荊州是相對穩定的。他深知清廉之要,“在荊州幾十年,家無餘積”。但是,劉表乃一儒士,胸無大誌,謀無遠慮,不習軍事,試圖“愛民養士,從容自保”,苟且偷安。所以,曹操與袁紹爭戰期間,他既不助袁,也不援操,坐山觀虎鬥,欲坐觀天下之變。

劉表聞聽劉備到來,不敢怠慢,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親自“郊迎”這位徒有虛名的豫州刺史,“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以禦北兵”,這是建安六年九月的事。

劉表撥給劉備多少兵,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劉表準其作為一個軍事實體獨立存在,卻是劉備求之不得的。

劉備不甘心在新野終此一生,無所作為。他在司馬徽那裏探得臥龍、風雛的英名。徐庶來投,也向劉備隆重推薦諸葛亮。

徐庶,本名福,字元直,潁川人,出身貧寒之家。初習武,後事文,“少好任俠擊劍”。曾替人報仇,“白堊突(塗)麵,被(披)發而走,為吏所捕,問其姓名,俱不答”,險些被殺,幸“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他對朋友們的搭救很是感激,自此以後棄武從文。據說,開始的時候,他到精舍(學校)去,“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徐)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可見他是一個文武都有一些本事的人。後來,“中州兵起,又與(石)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徐庶到了劉備那裏之後,劉備很是器重他。徐庶與諸葛亮關係很好,對諸葛亮很了解,很知道他的才能,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說:“君與俱來。”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親往。”於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親自前往謁見,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由來。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人,據《三國誌·龐統傳》注引《襄陽記》載,龐統的叔叔、諸葛亮小姊的公公龐德公亦甚知人,龐德公曾將司馬徽與諸葛亮、龐統並稱,說:“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劉備問天下大勢於司馬德操,德操自謙,自稱為“儒生俗士”,與諸葛亮、龐統不可同日而語,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劉備問為誰,德操回答說:“諸葛孔明、龐統是也。”

劉備通過與徐庶、司馬徽的接觸,知道了諸葛亮、龐統以及客居荊州的潁川石韜(廣元)、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建(公威)等賢士,想把他們都收到自己帳下。這都是一些待機而出的人物,並不是自命不凡的隱士。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既知劉表無能,不願在荊州為官,也不看重劉備,而是傾向於曹操,希望到曹操那裏去做官。如石廣元北歸仕魏,曆任郡守、典農校尉等職;孟公威“思鄉裏,欲北歸”,諸葛亮曾經對他說“中國(中原)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公威不聽,終北歸,在魏“貴達”,為涼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東將軍。至於崔州平,乃漢末太尉崔烈之子,兄崔鈞為西河太守,自然誌在仕途,然而史書對其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