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即位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皇帝的去世使得弘曆告別了二十幾年的皇子生活,開始了他六十多年的帝王生活。

雍正皇帝從生病到去世時間很短,據史載,八月二十日,雍正皇帝開始生病,但他並不在意,仍在圓明園照常理政。八月二十一日、八月二十二日,亦“聽政如常”。八月二十二日夜,病情急劇惡化。這時,弘曆、弘晝皆趨至榻前看護並急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海望等人至圓明園。待他們到來時,雍正皇帝已“進藥罔效”,遂於當夜子時去世。在清朝曆史上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一代勤君就如此匆忙地結束了他的有意義的一生。

雍正皇帝生病和去世之速雖然出人意料,然而,由於他在生前對繼嗣之事早有安排,因而,他去世之後,最高權力的過渡進行得相當順利。前文說過,早在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他即製定了秘密建儲製度,並將弘曆內定為繼嗣。雍正八年(1730)九月,在他生病期間,為了托付後事,又將建儲密旨密示親信大臣張廷玉;雍正十年(1732)正月,又同時密示鄂爾泰、張廷玉二人,並告訴他們“汝二人外,再無一人知之”。

受雍正皇帝的重托,在雍正皇帝去世後,鄂爾泰、張廷玉和其他幾位宗室重臣本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傳統規範,立即擔負起擁立嗣君的重任。首先是張廷玉提議取出雍正皇帝當年預置於圓明園的那份建儲密旨,當著眾大臣的麵於燈下宣讀,公開確定了弘曆的嗣皇帝的地位。隨即弘曆根據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皇帝對後事預作的安排,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為輔政大臣,於是一個以嗣皇帝弘曆為核心、以雍正皇帝生前所寵任的宗室重臣為主要成員的新的權力機構就這樣十分迅速地產生了。其時,距雍正皇帝去世還不到一個時辰。

權力過渡完畢,弘曆和在圓明園的全體宗室重臣連夜奉雍正皇帝遺體返回紫禁城。爾後,由弘曆和輔政大臣共同商議決定,成立由履郡王允袍、和親王弘晝、公納穆圖、內大臣海望、尚書徐本、都統傅鼐等人共同參加的治喪機構。在這一機構的主持下,當日,弘曆、皇太後、皇後、妃嬪、親王以下的所有宗室成員和全體官員齊集內廷,剪發成服,並將雍正皇帝的遺體入殮。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大喪期間隨時可能發生的內部變亂和外敵入侵,並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幾位輔政大臣事無具細地忙碌著。雍正皇帝的遺體和全體護送人員剛剛進入紫禁城,果親王允禮便將紫禁城各門鑰匙要到手中親自掌管,並專委公豐盛額、慶複二人管理乾清門出入人等,以保證雍正皇帝遺體和弘曆的安全。爾後,又派公訥親、內大臣常明傳旨,將雍正皇帝圈禁的政敵嚴加看守。與此同時,又飛諭西路軍營署大將軍查郎阿近期不得來京,仍駐肅州,嚴防準噶爾部乘機進犯。西南平定苗疆叛亂事務,則鑒於張照經理不善,致使叛亂有日益蔓延之勢,下令將張照調來京師,以湖廣總督張廣泗總理苗疆事務。

輔政大臣剛剛開展工作三天之後,鄂爾泰、張廷玉便向弘曆提出“輔政”之名不甚妥當。“輔政”一詞曾用於康熙皇帝即位之初,其時康熙皇帝年僅八歲。現在襲用其名,不但顯得對弘曆不尊重,而且也極易使人想起當年專橫跋扈的鼇拜,對幾位輔政大臣本人也沒有好處。他們提出要求,仍用雍正皇帝居喪期間受任的“總理事務”的名稱。對於這一要求,弘曆當即表示同意,立即將這一機構改稱“總理事務處”,並頒布諭旨:“啟奏一切事件,俱著送總理事務王大臣閱看,再交奏事官員轉奏。若有密封陳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這一決定的作出,突出了嗣皇帝在統治集團核心中的作用,並對總理事務王大臣的權力有所限製,對於乾隆皇帝統治地位的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總理事務大臣和治喪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國家機器照常運轉,治喪工作也在非常順利地進行。八月二十七日,向全國頒布了雍正皇帝的遺詔;九月初三,弘曆即位於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並頒登基詔書於全國,大赦天下,改明年年號為乾隆元年,頒布乾隆新曆,鑄製乾隆通寶。九月十一日,移雍正皇帝梓宮於雍和宮永佑殿。九月十九日,二十七日服滿,弘曆移居養心殿。至此,弘曆在全國臣民中的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初步確立下來,清朝曆史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