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吏治之方,懲貪尚廉 決心懲貪

封建專製製度本身就存在著少數人獨攬朝綱和缺乏民眾監督機製的缺陷,決定了貪汙腐敗現象在這種體製下是難以愈治的痼疾。在一個社會體製中,如果存在民畏官,臣畏上,權力高度集中,特權的存在就會成為必然的事情。既然有特權,就會促使人們向往擁有之,在爭奪、攀附的過程中,給腐敗營造了滋生的環境。擁有特權的皇族、宗室、官宦等等,即使不勞作也能享盡榮華富貴,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特權剝取。

任何一個王朝如想鞏固政權,在對付政治、軍事上的外敵時,也必然要麵臨對待內部“碩鼠”的問題。

乾隆統治期間,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進入它的後期階段,封建官僚製度的各種痼疾開始暴露無遺,因而,終乾隆一朝,吏治問題始終是一個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涉及範圍之廣、牽扯官吏之多、貪汙手段之新、貪汙數量之大,都為以前曆朝曆代所未有。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不但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由於各級官吏的朋比為奸、欺上瞞下,也導致了在政治上對皇權的離心傾向,並在一定程度上使原來既已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對乾隆的統治極為不利。為了加強自己的專製統治,乾隆在政治上加強控製的同時,還以懲治貪官為重點,全麵地進行了整頓吏治的舉措。

乾隆即位之初,推行寬嚴互濟的政策。因而前朝因貪劣有據而被革職的兩千一百多名官員通通被複職,所有官侵吏蝕一概豁免,他們的政治、經濟特權也全部得到恢複和承認;與此同時,對各級官吏的控製也大大放鬆。所有這些,都為吏治敗壞提供了適宜的客觀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場中的不正之風重新興起,地方官吏向百姓多征耗羨,浮收糧米,上級官吏向下級官吏加收多占,下級官吏向上級官吏饋送土宜,地方官吏向中央官吏贈送路費等變相貪汙賄賂的現象皆開始出現。對於這些情況,乾隆早在親政之後不久,便有所察覺,並逐漸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管理。

如乾隆三年(1738)六月,乾隆皇帝發布上諭,把貪官汙吏同惡棍奸民歸為一類,由此可見厭惡程度。他認為如果對貪財好利的無恥之徒加以包容,就是“滋良莠而妨嘉穀,縱鬼狼以賊生靈”。乾隆十二年(1747)九月,乾隆又發布上諭警告公職人員:“人臣奉公潔己者,首重廉隅。貪婪侵盜之員工,上侵國帑,下膠民脂,實屬法所難宥。是以國家定製,擬以斬絞重辟,使共知警惕。此綱紀所在,不可不持。朕因見近來各省侵貪之案累累,意欲早日整頓,庶其懲一而警百,不致水懦而寬難。”隨後在秋後案件審理中處決了一批貪汙犯,這是對貪官汙吏警戒的最好詮釋。

乾隆有極大的決心嚴懲貪官,為此他解釋道“各省侵貪案件,向來雖擬重辟,至秋審時相蒙概入緩決,以致人心無所警畏,參案漸漸多”,處決這些貪汙官吏,“實有不得已之苦心”。“庫帑皆小民脂膏,以供軍國經費,人君尚不得私有,臣工服官奉職,乃視庫帑為己資,以至於盜而有之,其心實不可問!”由此可見,乾隆之所以嚴懲貪官,一是“庫帑皆小民脂膏”,來之不易;二是這些庫銀是國家財政的根本,隻能用於國家重大事務;三是“人君尚不得私有”,國家官員更不應該侵貪國帑,因而必須嚴懲這種盜取國家資財的行為。

在吏治方麵,嚴懲貪官在理由上並不複雜,一是國家利益;二是百姓生計,而正基於此,必須從嚴治吏,杜絕貪汙受賄漏洞。清朝開國的幾位皇帝在這方麵均很有作為。順治帝、雍正帝多次下達專諭,闡述懲治貪汙,崇尚廉潔的必要,擢用清官廉吏,嚴懲貪官劣員。相比之下,雍正帝顯得尤為突出,他曾經大力整頓吏治,懲辦了一批貪官汙吏,對鞏固統治基礎、發展生產有積極作用。

乾隆自稱“敬天法祖”,每天必讀列祖列忠實錄,早在即位之前就已經深刻領悟到吏治的重要性。所以他多次強調人臣“尚廉”,不斷懲治貪官汙吏,敢於破除當前官官相護的惡習,推動廉政建設。

乾隆初年,山西學政喀爾欽賄賣生員案事發,同時又有山西布政使薩哈諒通過收兌錢糧肥私一案有待揭發。乾隆傳諭對兩個封疆大吏加以痛斥,分別正法。為了警戒眾朝臣及地方官員,乾隆六年(1741)三月九日,又針對前一天剛剛處理薩哈諒、喀爾欽貪汙受賄案件,向九卿官員下達一篇長諭,再次申明懲貪尚廉的重要性。

在長諭中乾隆第一句話就說“人臣之所最尚者惟廉”,其意是說廉潔是文武百官應該首先具備的道德,也是正身律已的基本標準。要求作為皇帝仆從、天下百姓父母的文武百官,需要從多方麵自我檢修,以清正廉潔、秉公辦事作為應該尊崇的高尚美德。在長諭中,他勉勵九卿官員要持廉尚潔,為此說道:“九卿為朕股肱

《歲朝圖》軸心膂,才具雖有短長,操守

何難自勉,若於此不能自持,其他更複何望。自茲以往,務以各砥廉隅,交相勸勉,以成大法小廉之治,用副朕厚望焉。”從九卿近臣開始訓導起,他要求天下眾官能夠效仿之,清廉為政。

在長諭中,乾隆認為貪官汙吏應該堅決嚴懲。他說道:朕自登基以來,為政崇尚寬大,體恤臣僚,在常俸以外,特別加增雙俸,就連教育職司微末官員,也都給予恩賜,目的就是讓各級官員日用充裕,庶乎保其操守;不過盡管朕務崇寬德,為政寬大,但遇到貪官汙吏,朕也斷不肯姑容。喀爾欽、薩哈諒兩人貪婪成性,敗壞朝綱,一定嚴懲不貸,各省督撫要引以為戒,訓導部屬,為官清正廉潔。

在這一長諭中,乾隆還引用古人的話對貪官進行痛斥,以企能喚回一些貪官們的道德良心。他引用的是西漢賈誼的話:“上設禮義廉恥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接著,他指責群臣不應該隱匿某些官員的過錯,不及時向他上奏。指出薩哈諒及喀爾欽種種劣跡,是他親自察訪才知道的,可是九卿官員中沒有一個人舉報二人的貪汙之事。石麟曾經擔任山西巡撫,朝廷大臣中也有山西人,難道沒有一個人知道有關事情嗎?接著又斥責專職彈劾百官的科道官員敷衍行事,所奏之事多為無關緊要之類,而遇此等大事,轉未有入告者。他警告說,不要以為朕處身深宮之中,對下情聽不到看不到。由於山西巡撫喀爾吉善參奏兩個貪官時,有官員認為參奏有些不當,乾隆為此在諭旨中痛罵那些維護貪官的人“豈複有人心者乎”!這篇長諭充分體現出乾隆對貪官極其痛恨之情。

在這篇長諭中,乾隆提倡廉潔奉公,他把廉潔看作官員的最高美德,把潔身自好、注重操守作為眾官員必須具備的條件,認為為官應該正身愛民,鄙視貪贓行為,主張嚴懲貪官。

乾隆六年(1741)五月,針對薩哈諒、喀爾欽貪汙案,乾隆再次傳下諭旨,聲稱:“喀爾欽在山西學政任內,賄賣文武生員的事情目前已經審查完畢,情況屬實;薩哈諒在山西布政使任內濫行酷虐不法、貪婪斂取的罪情也已經審查完畢,情況屬實。朕對薩哈諒、喀爾欽如此施恩,授予他們藩司、學政官職,二人卻不知報恩,廉潔奉公,潔身自愛,敢於賄賣文武生員,縱容家人營私舞弊,濫行酷虐貪婪,辜負了朕施加給他們的深恩,有誰超過他們的。如果不將二人從重懲治,抄沒家產,國法還如何伸張,將來人們也不會引以為戒的。”主意既定,於五月十八日,乾隆派遣乾清門侍衛巴爾聘前往山西,將喀爾欽押解京城。遵照乾隆旨意,刑部等有關衙門最後議定,請求將喀爾欽擬為斬立決,將薩哈諒擬為斬監候,即秋後處決,乾隆批準執行。

同月二十八日,借助這次機會,乾隆接連傳下兩道諭旨,整頓吏治,狠煞貪風。在第一道諭旨中,他首先列舉山西官場的種種劣跡,警戒有關官員要痛改前非。在諭旨中他說:“山西自從石麟擔任巡撫以後,因循舊習,吏治不整,接著出現薩哈諒、喀爾欽兩起高級官員貪縱事件,而各地浮收濫取的弊習早已形成。如征收地丁錢糧,按照定例每兩加火耗一錢三分,現在可好,火耗已加到一錢七八分不等,有的甚至加到二錢還要多,如果這樣普遍向百姓征收賦稅,他們哪裏負擔得了。有些鄉村實行以錢納糧,每兩銀折合收大製錢一千零三十文,按照時價合算,計一兩加重二錢有餘,是耗外又加耗矣。以小民有限脂膏,豈能供官吏無厭豁壑。另外,像需索鹽店當商陋習,購買貨物,任意賒欠,要麽短發價值,或者勒定官價,使行戶無端受到擾累,類似的違法行為簡直太多了。在山西省的官吏隊伍中,並不是沒有潔身自愛的官員,可是積習已久,效尤成風,故貪黷者常多,廉潔者常少。民生吏治問題關係重大,朕特別施恩采取寬和政策,對有些貪酷行為既往不咎,從今以後,嚴行禁革,務使痛改前非,潔己恤民,奉公守法。如果仍然不知道悔改,一旦風聞,必派遣大員盤查清楚,案情水落石出後,對犯法官員從重治罪,絕不寬貸。”

在曆數山西時政弊端以後,乾隆在第二道諭旨中,主要訓飭科道官員糾參貪官失職行為。他在諭旨中指出:科道官員是朝廷的耳目,職責就是糾參各級官吏失職行為的,凡是遇到有關民生利弊之類事情,都應該著意訪察,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如實奏報。像山西巡撫石麟對政務的廢弛,布政使薩哈諒的貪黷,縱容屬下浮收沉重的火耗銀,極大地擾累了百姓,這些事情科道官員本應該及時陳奏,卻對此等緊要大端並不指實糾參,是出於不知呢?還是明知而不言呢?

這一申斥句句擊中要害,言明地方貪汙受賄等案件不能及時上舉,重要原因就是科道官員失職。接著又在諭旨中說道:山西本省的官員,對於本省的一切事務都是親身經曆,或者耳聞目睹的,對於貪酷事件應該了解得十分清楚。給事中盧秉純,本來就是山西人,石麟蒞任巡撫職務甚久,薩哈諒種種劣跡,盧秉純豈得推為不知,而並未一經參奏,什麽原因?現在朕特別頒布諭旨,通行申飭科道諸多官員,嗣後應當留心訪察地方各省關於民生利弊事情,隻要抓住確鑿證據,就可以指實糾參,如果知道情由而不及時上奏,對於本省科道官員一定要抓一兩個典型,按照失職議罪,以警戒眾科道官員實心任事。

乾隆這兩道諭旨,的確起到了警戒眾官員的作用。山西巡撫喀爾吉善上疏糾參貪贓枉法的知府、知州章廷圭、童級、車敏來、盧叡、龔振五個人。乾隆批示革去五人職務,讓喀爾吉善具體審理他們的貪贓不法之案。這樣經過一番大整頓後,山西一些職位就空缺出來,乾隆命令九卿官員保舉賢能人員補任,接著又革去山西前任巡撫石麟職務,罪情是失察於下屬。

針對山西官員貪贓枉法案件,乾隆抓住典型,大加整頓,對吏治的澄清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下達的一係列諭旨中,他大講崇尚廉潔的好處,表示嚴懲貪官的決心,在眾官員中引起很大反響。一方麵警戒地方官員要嚴格檢省;另一方麵警告科道官員要實心任事,切實起到積極糾參百官,下情上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