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回疆

在阿睦爾撒納叛亂基本平定之後,為了統一天山南路,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皇帝又揮師南下,進行了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的戰爭。

長期以來,天山南路一直是回族人民的世居地。該地人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信仰伊斯蘭教,與準噶爾地區部民在民族、宗教信仰上和謀生手段上各不相同。明末清初,準噶爾地區政權興起,並將天山南路回部各城也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其宗教首領阿布都什特、瑪罕木特、布拉呢敦、霍集占等人先後被拘禁於伊犁,廣大回族人民還要向準噶爾政權按年交納數額甚巨的貢賦。清朝政府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使得回部各城擺脫了準噶爾政權的控製。達瓦齊叛亂平定之後,根據乾隆皇帝的指示,清軍即將長期被拘禁的回族宗教領袖大和卓木布拉呢敦釋歸南疆,使其安撫回部各城。布拉呢敦之弟、另一宗教領袖小和卓木霍集占則仍留於伊犁,統轄當地回人。不久,又先後派遣侍衛托倫泰、副都統阿敏道等人前往回部,曉諭諸城歸順清王朝。與此同時,還決定減輕回部各地人民交納的貢賦。在清朝政府政策的感召下,受廣大回族人民要求統一願望的推動,布拉呢敦釋歸之初,一度表示服從清朝政府的統治。另一宗教首領霍集占雖然被脅迫參加了阿睦爾撒納叛亂,但在清朝政府出兵平叛時,也乘機反戈,率領所屬回族軍隊攻打阿睦爾撒納,並於此後不久返回南疆。同時,他們還先後三次派遣使者到清軍營中,“探聽大兵抵伊犁信息,欲來投誠”。這些情況表明,廣大回族人民渴望在擺脫準噶爾控製之後回到祖國懷抱,渴望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團結,共同進步。然而,由於以霍集占為首的一小撮回族上層分子的阻撓,廣大回族人民的這一意願當時未能實現。

霍集占在回到回疆後,由於被分裂、割據的思想衝昏了頭腦,對形勢做出了完全錯誤的估計。他一方麵錯誤地將歸順中央政府與接受準噶爾政權的控製混為一談,他認為:“若聽大皇帝諭旨,你我二人中必有一人喚至北京以為質,當與禁錮何異?”另一方麵又過高地估計了清軍征討叛亂的困難和自己搞分裂、割據的有利條件:“莫若與中國抗拒,地方險遠,中國兵不能一時即來,來亦率皆疲憊,糧運難繼,應亦無奈我何;且準噶爾已滅,近地並無強鄰,收羅城池,可以自立。”為了達到分裂、割據的目的,他一方麵傳示屬下“整頓鞍馬器械”,自稱巴圖爾汗,擁兵自立;另一方麵殺害其舊台吉素爾統的後嗣和主張降清的許多官員、貴族及其家屬。同時,他還將清朝政府遣往南疆收撫回部的副都統阿敏道加以拘禁,並將其殺害。

對於霍集占、布拉呢敦的這些叛亂活動,清軍將領兆惠、成袞紮布等先後上書乾隆皇帝,要求出兵征討。為了不影響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大局,乾隆皇帝決定:“俟平定厄魯特後,再行辦理。”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月以後,由於準噶爾各地叛亂的陸續平定和阿睦爾撒納的外逃,平定準噶爾叛亂已經進入尾聲。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乾隆皇帝的指示,駐守準噶爾地區的清軍開始加緊了平定回疆叛亂的準備工作。次年年初,正式開始了平定回疆叛亂的軍事行動。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在確知阿睦爾撒納已死之後,乾隆皇帝正式下達了進軍回疆、征討霍集占叛亂的命令。根據事先安排,靖逆將軍雅爾哈善率領八旗、綠營軍隊一萬餘人攻打回疆北部的重要城鎮庫車。當年五月,雅爾哈善進抵庫車城下,開始攻城。當時,大、小和卓木派駐庫車的是其親信阿布都克勒木、阿奇木伯克。當得知清軍來攻,遂即負隅頑抗,固守城池等待援兵。六月間,大、小和卓木率領各城兵馬三千餘人,越過阿克蘇戈壁,千裏飛奔來援。雅爾哈善組織軍隊圍城打援,雖然重創救援叛軍,但是由於指揮不利,致使霍集占等進入城中。六月下旬,霍集占率軍乘夜突圍。由於雅爾哈善的調度無方和具體負責將領順德訥等人的疏於防備,又使敵人遠颺而去。

眼見指揮接連失誤,乾隆皇帝極為惱怒,在對雅爾哈善嚴加斥責的同時,令其一麵攻圍庫車,一麵追擒霍集占贖罪。同時,又從京師加調健銳營官兵一千人開赴庫車增援。在乾隆皇帝的嚴旨督催下,雅爾哈善采納綠營將領馬得勝的建議,穴地攻城,但旋即被守城回兵所破。雅爾哈善束手無策,隻好長期圍困,待其糧盡自潰。是年八月,城內糧盡,阿布都克勒木棄城遁往南疆,所餘老弱三千餘人出城投降。圍城三月,所得僅一所空城,乾隆皇帝氣惱之餘,將雅爾哈善解押進京治罪,順德訥就地正法,諭令兆惠由準噶爾速赴回疆,負責全部平叛事宜。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八月,兆惠率軍進抵南疆。此時,在各路清軍的進攻下,回疆各城紛紛擺脫大、小和卓木的控製,向清軍投降。霍集占自庫車逃往阿克蘇,阿克蘇城人民“閉城拒敵”;霍集占又逃往烏什,烏什城主霍集斯也“閉城不納”。大、小和卓木窮途末路,分別率領殘部遁往回疆南部的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妄圖各據一城,互為掎角,進而負隅頑抗。為了徹底平定叛亂,兆惠一方麵布置軍隊分取其他各城,一方麵親自率軍四千,自烏什起程,越過一千五百多裏的大沙漠。當年十月初,進抵距葉爾羌僅四十裏的輝齊阿裏克。由於清軍進入回疆地區後,除庫車之役外,始終未和叛軍發生過較大的戰爭,叛亂分子雖然失地不少,但是軍隊主力卻未曾受到重創,兼之以兆惠又是孤軍深入,故而兆惠抵達葉爾羌之後不久,便發生了著名的黑水營之戰。

兆惠到達葉爾羌後,急於進攻。他先派副都統愛隆阿等率兵將葉爾羌通往鄰近各城的路卡一概堵截,以防葉爾羌守敵外逸及外敵前來救援,爾後,又率軍渡過葉爾羌城東之喀喇烏蘇河(今黑水河),攻打該城南部的英峨奇盤山,以掠其牲畜。但當清軍前鋒剛剛開始渡河之際,小和卓木霍集占率軍自城中突出,將清軍截為數段,並向清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在異常不利的形勢下,清朝軍隊奮勇應戰,先後殺死敵兵多人。但因敵眾我寡,致使清軍損失慘重,主要將領兆惠、明瑞等皆負傷多處,總兵高天喜,前鋒統領、侍衛鄂實,副都統三格,侍衛特通額等一百餘人相繼陣亡。眼見形勢非常險惡,兆惠一方麵派人突圍至阿克蘇,要求後繼部隊速來救援;一方麵繼續率軍激戰。經過五晝夜激烈戰鬥,兆惠率軍突圍而出,退據葉爾羌城東大營。這時,霍集占軍隊又尾隨而至,將大營團團圍住。不久,大和卓木布拉呢敦也率軍萬人自喀什噶爾趕來,一起向被圍清軍發動了極其猛烈的進攻。在外援斷絕的情況下,清軍主將兆惠臨危不亂,團結全軍將士,嚴密防守,沉著應戰,伺機殺敵。叛軍先是環繞清軍營地構築長圍,以待清軍食盡自斃。清軍則殺食軍中駝馬及發掘當地回人窯藏之粟以濟軍食。見此不能取勝,叛軍又掘水灌營;清軍則挖溝排水,將之泄於下遊。後來叛軍又突破長圍,以編纏起來的蘆葦遮護身體來犯;清軍見弓箭、鳥槍不能奏效,便改用火攻之法。這樣,盡管被圍清軍糧食奇缺,彈藥不足,處境極為惡劣,但在兆惠的率領下,全軍士氣高昂,先後給予進犯之敵以極其沉重的打擊,以致敵軍包圍三個多月,竟無法跨進清軍營壘一步。在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中,廣大清軍將士表現了不怕犧牲的可貴精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十月二十日以後,兆惠派出的告急使者阿勒丹察等人先後到達阿克蘇。阿克蘇辦事頭等侍衛舒赫德見情況異常緊急,立即飛章入奏乾隆皇帝,並移文尚在烏魯木齊的參讚大臣富德、阿裏袞等馬步兼行,速往阿克蘇。同時,他親自率領阿克蘇附近各城清軍三千五百名向葉爾羌進發。

十一月中旬,乾隆皇帝得知黑水營被圍的消息,急令富德為定邊右副將軍,擇其軍中“馬力有餘者,作速前往”,“惟應援兆惠為要”。與此同時,又急調索倫兵、健銳營,察哈爾、西安、達什達瓦清軍及綠旗軍隊一萬五六千名千裏赴援,挺進回疆。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舒赫德與富德所率軍隊兩路會合,一起前赴葉爾羌以北的巴爾楚克。此時,聞知救援清兵將至,大、小和卓木一方麵集中主要兵力急攻被圍的兆惠營寨,一方麵分兵五千,邀擊救援清軍於呼爾。兩軍接戰三日後,清軍後隊阿裏袞又率軍趕到,大破叛軍。兆惠等被圍清軍聞知救援軍隊前來,也乘機向包圍營地的叛軍發動進攻。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十四日,大、小和卓木兵敗後逃跑,兆惠和舒赫德、富德等便合兵一處,返回阿克蘇休整。至此,長達三個多月的黑水營保衛戰遂以清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結束。

黑水營戰役之後,兆惠、富德等稍事休整,二月剛過,遂即調動軍隊向在黑水營被圍時失陷於敵的和田二城進攻,不久一一將其收複,以防敵軍由此逃入西藏。這一計劃實現後,從五月開始,因為內地增援兵丁、糧餉陸續到達,兆惠等人又積極部署攻取葉爾羌、喀什噶爾等戰事安排。根據安排,六月初,兆惠率軍由烏什進攻喀什噶爾,富德率軍自和田直向葉爾羌。經過黑水營之戰,大、小和卓木早已心驚膽戰,兼之以連年戰爭,也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和反對,使得他們無法再在兩城駐紮,故而在當年四月,大、小和卓木便籌備棄城向西逃跑。六月二十七日,在大兵壓城之際,布拉呢敦首先棄城西走;幾天之後,霍集占也放棄葉爾羌,逃往英吉沙爾。閏六月十四日和十八日,在兩城回族人眾的歡迎下,兆惠、富德分別率軍進入喀什噶爾和葉羌,至此,平定回疆戰役取得了具有決定性的勝利。

兩城相繼克複之後,為了徹底追殲叛匪,不留後患,閏六月十五日,參讚大臣明瑞便率兵二千,晝夜追擊,爾後,其他部隊也相繼出發。六月月底,首敗叛軍於霍斯庫魯克嶺。七月十日至十二日,又大敗叛軍於巴達克山國相鄰的葉什爾庫爾諾爾。眼見大、小和卓木大勢已去,被脅迫外逃的回族人民紛紛攜眷下山投奔清軍,“聲如奔雷,霍集占禁之不能止”。大、小和卓木隻好帶領少數親信逃往巴達克山國,後來因清朝政府派員交涉,被當地酋長素爾坦沙所擒斬,平定回疆叛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回疆叛亂平定之後,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控製,於是,乾隆皇帝在喀什噶爾設參讚大臣,節製天山南路各城。參讚大臣之下,還在葉爾羌、英吉沙爾、和田、烏什、阿克蘇、庫車、辟展、哈密、吐魯番、哈喇沙拉等城分設辦事大臣或領隊大臣,皆由清朝政府直接委派官員管理。這些大臣之下,另外又在回部貴族中任命阿奇木伯克管理所屬各地回民事務,“自三品至六品,各隨年班入覲,不得專生殺”。對於宗教勢力,則加以裁抑,禁止教職人員阿訇幹涉地方政務。同時,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乾隆皇帝還先後決定減輕當地回族民眾的賦役負擔,二十取一;組織軍隊屯田;開爐鼓鑄“乾隆通寶”,發展商業等。在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下,經過不長時間,回疆經濟便得到了比較迅速的發展,喀什噶爾、阿克蘇、和田等許多地區皆“土田乎曠,沃野千裏,戶口繁多”,物產豐富。這對乾隆時期全國經濟的發展和清朝統治全盛局麵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