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加強皇權,抑製黨爭 乾綱獨斷

乾隆即位以後,采取了一些新的施政措施,甚至不惜大翻前朝之案,但根本目的與先世祖宗並沒有任何差別,那就是加強以皇帝為中心的皇權統治。為了達到乾綱獨斷,他在管理朝廷的方法上推出了一些有一定新意的政治舉措,緊緊抓住國家管理機製脈絡的主脈,使皇權意誌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而地方政情也有效地反饋到皇帝那裏。

即位之初,乾隆把軍機處的設置一度當成前朝弊政撤銷,國家政務由總理事務王大臣處理。但不久弊病就顯露了出來,這些王公大臣要麽是親王,要麽是前朝重臣,長期占據要職,朝野勢力膨脹,形成權力網絡,長此以往就不易操縱,從而對皇權形成無形的威脅。另一方麵,乾隆每天處理國家要務,必須閱覽大量的奏折,在處理這些事務時,如果依靠總理事務王大臣,便有大權旁落之虞,而如果完全靠他詳細批閱、處理、轉發,就不能有效地調動朝臣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他的負擔也會顯得過重。因此,一個能夠貫徹皇權意誌、高效率工作的秘書機構就顯得必不可少。鑒於以上考慮,乾隆於二年決定撤銷總理事務處,恢複軍機處。

乾隆當政之初,雖然不比雍正那麽老到,而在控製臣僚方麵並不比其父遜色。為了保證滿洲權貴在政權中的主導地位,他特別規定首席軍機大臣必須是滿洲人。軍機處能否效忠皇帝,還要看皇上的領導才能和控製手段。乾隆規定軍機大臣可以排除資曆因素,超擢皇帝的親信重臣。同時,他還把宗室成員像允祿、允禮、福彭等人排斥到軍機處之外,以免任何有權欲和野心的人可能侵犯皇權。這一切,他都一無例外地做到了。

涉及權力問題,任人唯親是在個人智能賢否前提下的必然選擇。基於此種考慮,乾隆十年(1745)以後,他把皇貴妃高佳氏的弟弟傅恒安排到軍機處,使之逐漸成為軍機大臣的領班。他沒有選錯人,傅恒自上任之日起,為朝廷盡職盡責地工作,直到去世。在當時,乾隆還改變過去軍機大臣不超過三人的慣例,遴選六位軍機大臣,分別管理相應的職事,使權力分割維持均衡狀態,方便了皇帝操控。

製度確立以後,還有一個進一步健全的問題,乾隆非常注重這一點。比如軍機處大印的管理問題,印文由奏事處的誇蘭達太監存放,需要使用印文時,值班軍機處章京用鐫有“軍機處”字樣的金鑰匙取出大印,用後立刻交回。在保密問題上,軍機處聽差隻選擇十五歲以下不認識字的少年充任,並且專門派有禦史往來稽查,不容許任何人窺探。如果發現有人打通關係向軍機處探聽情報,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懲治。自從軍機處恢複以後,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了。過去處理公文需要經由內閣、總理王大臣等多層環節,現在環節減少了,他的命令可以由軍機處直接發出,下麵的公文、密折可以通過軍機處直接送到他手中。

乾隆還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逐漸削弱朝廷及地方上的權力,把這些權力高度集中到軍機處,從而加強了皇權統治。軍機處在國家日常政務的處理上有極大的權力,如幫助撰寫上諭,處理各地送到的奏折,審核翰林院及內閣所擬訂的詔旨,討論國家大政方針,及時為皇上準備政務參考文獻資料,陪同皇上出巡四方,記錄及積累有關檔案,甚至參與科舉考試及奉旨出京辦理公務,等等,可以說完全是皇上的機要秘書。皇上選用人才,軍機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軍機大臣對地方各級官員的任用、罷免有權提出建議。軍機處逐漸成為輔佐皇帝親自行使強權的常設機構,也是全國政治高度集中的中樞部分,這樣在權力上內閣就不能與之相比了。

軍機處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權力,其實是皇帝本人權力意誌的具體體現,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的辦事機構,其權力的擴大就是皇權的擴大。恢複軍機處以後,乾隆不但將傳統的議政王大臣的權力剝奪了,使之名存實亡,而且使內閣不能再幹涉內政,成為一種擺設。同時,軍機大臣及軍機章京都不能是專職的,被選任到軍機處後仍然身處原來職務。

如果說恢複軍機處是乾隆加強皇權的開始,那麽健全秘密奏折製度便是又一舉措。秘密奏折製度則早在順治年間就已經建立,規定寫奏折的人可以直接和皇帝本人秘密聯係,雖然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直接關係,但實際執行後,發現此舉非常有利於皇帝掌握下情,於是以後各朝便延續下來。一般題奏的過程是題奏本章先由通政使司上達,經過內閣票擬以後,再由皇帝本人裁斷。而密折製度卻與之截然不同。密折可以直接送達皇上麵前,除了啟奏者本人,之前沒有誰知道奏報的任何有關內容。皇帝接到密折後親自批閱處理,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及時地掌握有關情況,做出相應決策。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能夠對各級官員起到威懾作用,政府官員擔心不良作為會被秘密糾參上去,自然注意約束言行,實心為政。

為了真實了解庶務,通達下情,乾隆在即位的第三天就果斷決定恢複“密折製度”。他在諭旨中規定:“若有密封陳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又說:“其從前向等官員準其奏事,或有特旨令其奏事者,俱著照前折奏。”並且命令將折奏言事官員的範圍擴大,說:“於大臣九卿科道外,並準葛爾部屬參領及翰林等俱得奏折言事,以收明目達聰之效。”

此外,乾隆還采取了幾項措施加強奏折的保密性。首先,他堅持滿洲官員奏事使用滿文的原則,不使用漢文,這減少了不懂滿文的漢族官員了解密折內容的可能。其次,嚴禁大臣於本章中引用皇上在密折中的批語,而且不準上密折的人將具奏內容及皇上的批語泄露出去。最後,為了防止密折在呈送過程中泄露秘密,他要求必須把密折放在一個特製的匣子裏,這隻匣子隻有具折人和皇上才能開啟。

在批閱密折時,乾隆不但非常認真,而且能夠很好的保密。凡是屬於機密不發的密折他就親自緘封,有時甚至努力把密折內容記到腦子裏,然後燒掉密折,以防有人偷窺,把秘密泄露出去。

實踐證明密折製度對處理封建王朝一些重大國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官員在密折中糾參朝廷重臣貪贓枉法,既避免了案犯打擊報複參奏的官員,又可以有效地懲治貧官,為國家政治機製正常運轉提供了保障。這樣,密折製度就對強化皇權、鞏固皇帝的統治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奏本文書的廢棄,乾隆十三年(1748)以後,密折製度顯得更加重要,大臣官員如果遇到機密政務,馬上以密折的形式奏報乾隆,從中了解到皇上的具體意圖,然後再以題本的形式正式向中央部院衙門具體上奏。而這時的公開奏報隻是為了完成最後的批準手續罷了。換句話說,這是密折製度的最後一道手續,隻不過此時已是公開奏報而已。

密折製度對乾隆的乾綱獨斷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清朝曆朝之所以沒有出現過朝臣篡越皇權現象的原因所在,從而避免了曆史上經常有的宰相擅權、母後專政、外戚篡權和宦官當政、大臣朋黨侵權等政治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