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強迫症的成因和改善方法

每天,一到下班時間就急著聯係飯局或聚會,熱衷在社交場合表現自己,一旦沒有社交活動就感到寂寞、恐慌、焦慮不安……目前,不少都市年輕白領染上了這種“怪病”,心理學家稱之為“社交強迫症”。

張陽是廣州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媒體的記者,他工作之外的生活很豐富,不停地喝茶、泡吧或者參加一些聚會,希望借此多交一些朋友,獲得更多的第一手信息。張陽說自己雖然很累,但就是無法停止社交活動,如果有幾天沒有和朋友泡吧或者參加聚會,就會焦慮、失落,覺得自己沒有努力工作和生活,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內心就會充滿自責。

據專家透露,近年來,像張陽這樣患上“社交強迫症”的白領正日益增加。結識新人、擴大人脈網絡,是職場精英社交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些人年齡多在30歲前,從事的工作多比較體麵。他們對社交、人情等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賴。“30歲之前,我把積累人脈資本作為最重要的任務,這是為以後鋪路。”張陽說。

不放過任何場合擴展人脈,盡可能采用各種手段認識有用的人,“堅韌不拔”地反複打擾想結識的人。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社交強迫症”的表現。一些年輕人急於擴展自己的人脈,進而有了“社交強迫症”的種種表現。

易形成社交強迫症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比較講究人脈,為了職業的發展而進行社交,這種社交有很強的功利性,剛開始自我感覺不錯,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充實,但時間久了,形成一種習慣,就會很痛苦。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都在考慮怎樣的生存方式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社交成為他們改善自身發展條件的有效手段之一,人情在這時候也變得商業化了。

年輕人多結交朋友,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太過功利並太過頻繁地進行社交,則隻會招人反感。生活當中,很多有名望的人曾經遭遇過陌生人的“圍追堵截”。

大連一家年產值近億的民營企業總裁曾遭遇過這樣的社交“騷擾”。一位年輕人以各種名義要求與他見麵。起先,年輕人以談保險合作為名要求見到該總裁,被拒絕後,他又屢次在這位總裁的停車位附近出現,在總裁上下車時過來搭話。再後來,他幾乎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都來到該公司的樓下,看見總裁的身影便衝過來要求認識。雖然這個人並無惡意,但的確讓總裁不堪其擾。而這個年輕人如此走火入魔式的社交,起到的是反作用。

要克服社交強迫症,最重要的就是改變社交觀念,建立少一點兒功利性質的“綠色”的社交圈。社交,也要給心一點兒休息的時間。一般來說,“綠色”的社交圈具備以下幾個特色:真誠,沒有真誠就沒有可靠性,戴著麵具做人總令人心生疲憊;互助,你對他人的真心幫助一定會換來他人日後對你的回報,使你在受困時不感到孤立無援,這才是社交圈的效用;分寸感,社交要有距離,要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麵,不要過多訴說自己的隱私。

其次,有社交強迫症的人,努力緩解一下職業壓力,不要把工作當成一切。當你的大腦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時候,工作壓力肯定就無所不在,這時,要分出一些時間給家庭、朋友、個人愛好,適當的娛樂是緩解壓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