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小失大

朋友之間能力大小不同,各人的財富多少也不一樣,這是正常的,可是有的人對朋友耍小聰明,是極不尊重的一種表現,其實朋友之間有要求可以直接談,你玩小聰明,朋友能那麽傻而不感覺到、不會發現嗎?玩小聰明和《太極張三豐》裏的君寶與天寶的差別一樣,兩個人天分差不多,一個玩小聰明,一個不玩小聰明,玩小聰明的人,占得不少便宜,但是到最後總是他的棋差一著甚至十著,最後是不玩小聰明的人成了大宗師,而玩小聰明的人被狠揍了一頓。

有一種最為簡單也最容易贏得別人尊敬的處事方式,那就是以誠待人;有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糊塗很愚蠢的處事方式,那便是耍小聰明。

有個故事,說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哥哥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總喜歡偷懶。弟弟雖不是呆傻木訥之人,卻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兄弟倆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有一天,父親突發奇想,想檢驗一下兩個兒子的智商,就拿出了兩塊鐵,一塊如同鵝卵石,另一塊坑坑窪窪,薄厚不均,有的地方十分鋒利,甚至可以砍柴,他對兩個兒子說:“這兩塊鐵,你們一人挑一個,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誰砍的多,我就把咱家裏的鵝作為獎勵。記住,磨刀不誤砍柴工。”哥哥一看,砍柴刀當然是越鋒利越好,於是拿走了那塊坑坑窪窪的鐵,雖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結果越用越鈍,三天下來,隻砍了一擔柴。話說哥哥拿走了鋒利的那塊鐵,弟弟立刻就把鵝卵石似的鐵拿走了,反複琢磨父親的話,終於想明白父親是讓他把鐵磨成刀,然後

去砍柴,第一天一點兒柴也沒砍,隻是把刀子磨鋒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兩擔柴,結果獲得了獎勵。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的小聰明,不也正像那塊坑坑窪窪的鐵一樣嗎,在看似鋒利的外表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本質——浮華。隻有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樣,認真地磨煉自己的才智,才能稱為大智慧,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當你的工作遇到困難時,應該不恥下問,這是處事的明智表現,也是贏得人心的明智之舉,以此求得更多的合作者。

一位成功的人如果能獲得朋友貢獻出全部能力,那是因為他在相處中懂得尊重對方,並贏得了對方的尊重,他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個極為強烈的動機——共同得到某種東西——物質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每一個人能放棄他自己的個人利益,以一種極為和諧的精神給予合作是難得的,也是必要的。

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的明確的目標是什麽,隻要你計劃通過其他人的合作努力而實現你的明確目標,那麽,你一定要在你所尋求合作的每一個人的意識中培養出一個動機,而且這個動機要強烈到足以使他們同你進行完全徹底、毫不自私的充分合作,而不能玩小聰明。

相互尊重的相處,可使人們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玩小聰明而不懂尊重的人所永遠無法得到的。玩小聰明的人也許可以積聚龐大的物質財富。此一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他將會為了貪圖一時的小利,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因為隻有在正常動機中,中正地合作、友好地交往,才是明智的,無所不利的;也才是恰到好處的令人愉快的為人處世。

平等不等於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但隻有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交往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

校正自己的眼光

人格上的平等,看上去雖然虛虛實實,但它決定了你的品質狀態,品質高的人,不會汙辱別人的人格,品質低的人肆意踐踏別人的人格。

有時候,你不要忽視朋友的幾句牢騷話和生氣的話,如果能馬上捕捉住,這往往是一些你最需要掌握的真實的情況,能幫助你發現被一些表麵現象所掩蓋的自己的不足,從而使你能夠迅速給以矯正。

也會有一些多嘴多舌的人,會經常跑到你的麵前來,故作神秘地給你透露一些小道消息。

你且不要信以為真,因為你不知道這消息裏究竟摻了多少水分,更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麽目的來告訴你這些小道消息。

對於這些向你報告小道消息的朋友,你也不必有討厭之意,甚至聲色俱厲。假如對方是出於好意,豈不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嗎?你要和顏悅色地感謝對方所給予的信息,但也要善意地提醒對方,請對方把信息的正確性再確實一下,然後再告訴你。你要讓對方明白,提供一些確鑿的信息會更好一些。

你不能總是以命令的方式,將幾位朋友叫到你的跟前來,以生硬的語氣,讓他們給你提出意見,提出看法。這就不是相互平等的做法,反而往往會形成場麵的緊張化,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製造一種寬鬆的氣氛,就得平等待人,鼓勵大家積極發言,以眼神、表情來傳達你對大家的信任,相信大家是會暢所欲言的。

即便是你遇到了什麽突如其來的難題,也不要風風火火地把朋友找來,神色急切地向他們尋找對策。因為你慌張到這種地步,朋友哪裏還敢提出什麽對策呢?就算是有萬全之策,你這副樣子,也容易把朋友已有的對策壓在肚裏,不敢道出。因為萬一事情有什麽閃失,他們怕擔不起責任,反而會受到你的怪罪。

沒有信息的溝通是不行的。大家對你好壞的評價,如果你一無所知,那麽你也就不知道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是交口稱讚,還是不得人心。

你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致走進了泥潭卻還未發覺,隻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你要能夠廣泛地接觸朋友,了解情況,洞察端倪,這樣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在不利的事物出現之前就先期加以預防,將損失減少到最小。朋友如果出現了不滿情緒,你也可以早早做說服工作,以免出現不良勢態。但前提是要以平等的目光看朋友,不能利用他們。

平等,看似是虛的,其實是實在的東西。我行我素,獨斷專行,隻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朋友如果發覺你是一位霸道的人,聽不得意見和建議,就會感到你們之間的平等無從談起,似乎你在怠慢他,瞧不起他,心理抵觸情緒就會滋生發展。所以你要不時地校正眼光,正視對方。在不平等環境中,會讓人感到恐慌和壓抑。

把人看輕了就不可能重視他的話

人與人是平等的,這是處事交友的出發點。鬆下電器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曾經說,總經理必須兼任替下屬端茶的工作。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真的要親自端茶,而是說,身為領導者,不能虛無縹緲,而應與下屬保持平等,讓他們感受到一些實在的東西。比如,老板對員工不能說:“喂,某某你去做件事。”應該改為:“對不起,麻煩你做這件事。”看見盡責盡職的員工,應該滿懷感激地說:“真是太辛苦你了,請喝杯茶吧。”這就顯得相處平等多了。

鬆下幸之助無疑是深通為人處世之道的人,他知道,越是小人物,越是需要平等。因為小人物也有自尊心,卻沒有被人追隨吹捧的機會,所以他們對別人的態度會非常敏感,他們內心有沒有平等的感覺,將大大影響他們的情緒。

瑪麗·凱曾經在一家公司當業務員。有一次,她參加了整整一天的銷售訓練課。課程結束後,由總裁做激勵演講,然後一一和大家握手。瑪麗·凱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排在隊伍中。終於輪到她了,但總裁卻連正眼都沒有瞧她一下,冷漠甚至有些厭煩地從她的頭頂望過去,看看後麵還有多少人,根本沒有覺察到瑪麗·凱在和他握手。

總裁冷漠的眼神刺得瑪麗·凱心裏隱隱作痛,她感覺到,總裁根本就沒有將員工真正放在心上,接見和握手隻不過是一種形式,他們隻不過是他的賺錢工具而已。

這件事使瑪麗·凱深深地感到,作為一位領導者,在雇員眼中不僅要有權威,更重要的還要有人性。因此,她在創辦企業之後,一直以這件事作為鏡子,並選擇《馬太福音》裏“我在幫助別人,別人也在幫助我”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盡量做到公平對待雇員,尊重他們的人格,使每個人感覺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後來,盡管她的公司擁有20餘萬員工,盡管她已成為世界工商界的名人,但她每月仍然要抽出一天時間,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回到總部來輪訓的400名雇員,並且清他們到家裏來做客,用親自烘焙的點心招待他們。她和每一個人熱情地握手,並且親切地交談。每當她感到疲勞的時候,她總會想起自己當年排隊和那位總裁握手時的情景,於是就會立即打起精神。她說:“我將給每一個來到我麵前的人全然的注意,不管我自己多麽疲勞。"

正是對人的關愛,使她掌握了打開員工心靈之門的鑰匙,看到了他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並給予嗬護——與人平等處事——從而也掌握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碼。

真話留一半讓人去悟

人與人平等,或虛或實,就看你怎樣撩起它的麵紗。有些事情與是否平等並非有必然的聯係,例如,你對一個朋友說:“你不該這樣辦事,而應該……”而對另一個朋友說:“你為什麽這樣辦事?”對前麵的朋友需要把真話說透,而後麵的朋友隻用說一半真話就行了,或者提示一下就能管用。兩個朋友會感到不平等嗎?非也。不同的說法隻與對方的接受能力有關,並不是關心一個,不關心一個。

所以,不要把一些與平等不相關的事混淆了。

對朋友要講真話,但是真話看什麽場合說,在不利於朋友接受真話的場合,你對他說了真話反而對他來說是故意給他丟醜。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旁敲側擊,或者說一半留一半。隻要對方明白過來就行了,不必說得清清楚楚,讓其他人也聽到了。

田豐是三國時一個著名的謀士,可是他在處世交往上卻經驗欠缺。一、他不了解袁紹的性格與氣量,以為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二、他說真話選擇的場合不對,當著那麽多將領們說袁紹戰略決策的錯誤,豈不是傷他的麵子嗎?無所不能的袁大帥!你田豐算哪個山上的一棵蒜?竟把老子往腳下踩!如果田豐私下對袁紹說:“大帥,你出兵官渡有所欠妥啊。”這樣會是什麽結果呢?田豐會被關起來接著被砍掉腦袋嗎?

真話說一半是水平,也是方法。像袁紹這樣的傻瓜,就是真心話如三江水一樣多,也隻會先淹死自己。

對於一個反應能力差的人,你對他說真話,隻會給自己製造麻煩。誰不知道“話說三遍淡如水”。可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一些人還是“話說三遍”,甚至更多。盡管事與願違,但說話者卻還在埋怨聽話者的遲鈍、沒有悟性。這樣的人,空有一副好心腸,處事上卻是失敗的,至少白費了自己的口舌。

“話說三遍”,是覺得“話”的有理,“話”的重要。因此,就要重複一遍,然後再強調一遍,或者更多,生怕別人聽不懂,生怕別人聽懂了而沒有引起注意,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可以說,“話說三遍淡如水”,其中的“話”有些是有理的,是該說的。問題是這“三遍”的過度。過猶不及,有理,超過了度,也就無利了。“三遍”雖然用心良苦,但卻很少有事半功倍的。

首先,真話說過頭了,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希望得到別人信任、讚賞的心理。“三遍”容易使對方誤解,好像覺得自己太笨,太沒有靈氣。

其次,真話說過頭了,易挫傷對方的積極性、創造性。一般人都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說話者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豈不更好。

第三,真話說過頭了,易誘發對辦的逆反心理,尤其對於逆反心理較重的人來說。你的“話”盡管有理,隻是由於“說”多了,“說”得對方不耐煩了,對方就很容易對著幹,越說越不辦。

其實,有理的“話”,重要的“話”,說在明處,說得恰到好處,“說”到見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靈犀一點通。說話,能夠提醒對方,對方的聰明才智就可發揮,並且,最為重要的,對方會感受到一種虛妄的平等,而信心十足。

朋友不在麵前的時候

與朋友交往,如果相聚的時候是“實”,那麽不相聚的時候就是“虛”。“虛”的表現比“實”的表現更重要,也更能體現你與朋友是否真正的平等友好。

朋友不在你麵前的時候,你對他的態度最能反映出你與他的關係是很好、一般,還是不好。真正的朋友,形雖離而神相通。“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有的人盡管與朋友關係不錯,可是當朋友不在麵前的時候,就隨便地有失公允地評價起他,把朋友的秘密、甚至隱私公布於眾。後來他說的話又傳到朋友耳朵裏去了,結果造成兩人關係的破裂。

“平等”二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卻不是每個人相處時都能夠做到彼此平等。當麵說我們是平等的,可一分開後,就又不平等了,這種“平等”是畸形的,虛偽的。要談平等,朋友之間就要始終如一地維護對方的利益。當有人誹謗和曲解朋友的時候,雖然朋友不在,有你在,你就應該站出來為朋友講一句公道話。

人生最難得到的就是真心朋友,但是被朋友出賣的那種滋味你們嚐試過嗎?

處事交往,需要明白這個事實,朋友之所以將他的“隱私”告訴你,他的目的是為了贏得你的同情、愛憐,要你及時幫助他出點子、想辦法。但這些“隱私”被人知道的範圍不能大,隻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你,即使沒有叫你保密,也證明他對你的極度信任。對此你隻有為他分憂解愁的義務,而沒有把這種隱私張揚出去的權力。如果不把保密作為一種義務,一種責任,而熱衷於流言蜚語,把朋友的“悄悄話”公之於眾,如果是無意間的泄露,還情有可原,但也得向朋友道歉,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風言風語,甚至被歪曲事情真相,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相反還會把事情搞糟。同時,還會使你失去朋友,甚至失去周圍同事對你的信賴,最終你成為孤家寡人。

馬克思在巴黎的時候,與詩人海涅之間的友誼,達到了“隻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當進步,寫下很多戰鬥詩篇,夜晚他就到馬克思家中朗誦自己的新作。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與他加工、修改、潤色,但馬克思從不在別人麵前“泄露天機”,直到海涅的詩作在報章上發表為止。海涅稱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為世人所羨慕,所稱頌。

隻有在朋友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仍為朋友著想,這才夠得上真正的好朋友。

除了不說朋友的隱私外,還得不說朋友的“不是”,盡管那“不是”是客觀存在的,也不要說,以防別人傳到朋友耳朵裏,會讓朋友覺得你在說他的壞話,放大他的缺點。朋友之間有話當麵說,背後半句也不要說,除非是在背後誇獎朋友,宣傳朋友,如果你的誇獎和宣傳被他知道了,那他會非常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