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晦內明,裝傻賣乖

在社會上與人交往,理應以誠相待,然而事實上為人太誠實所得到的結果有時卻令人失望、痛心和遺憾。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不能不有所戒備,有所警惕,不得不用一點兒“外晦內明,裝傻賣乖”的智慧。

這一謀略最早源於《周易》中的明夷卦,下卦為離,上卦為坤,卦象為日入於地中。即隱匿其光明。此卦以此為喻,揭示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智者應學會隱匿自己的智慧之光,善於韜光養晦。明代奇書《菜根譚》的“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鳥噬人的手段。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巨的力量”,就是對這一謀略的形象化闡釋。意思是外表看起來要顯得晦暗、糊塗、愚蠢,而內心則應保持絕對的精明。

史書記載:東漢時代海王劉睦好讀書,禮賢下士,深得光武帝喜愛。

有一次,劉睦的手下人到京城去。走前,劉睦召見他,問道:“如果皇上問起我來,你怎麽回答?”使者說:“大王忠順孝梯,慈仁善良,敬重賢人,臣敢不如實匯報嗎?”劉睦說:“籲!你這樣說,我就危險了。如果你為我打算的話,隻能說我自從繼承王位以來,意誌衰退,聲色是娛,狗馬是好,這樣我才能免遭禍患。”

劉睦是將外晦內明這一謀略作為處世之用的。比之於皇帝,他的威望越高,皇帝就越有戒心,因此不得不以愚拙示人以避免災禍。很多史實告訴我們,愛炫耀自己的聰明甚至唯我獨尊的人絕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者絕不去任意顯露自己的聰明,而是將精明掩飾起來,故意把晦暗、糊塗展示給人看。作為謀略,它在各種競爭中的運用均有奇效,常常可以麻痹對方,然後攻其不備,一舉成功。

元末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攻打泰州,就是運用這一謀略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當時,徐達兵抵泰州城下,守令史彥忠見徐達兵強勢大,不敢交鋒,一麵遣人向姑蘇求救,一麵下令據城固守。徐達每日令人罵戰,史彥忠隻是堅閉不出,雙方僵持約半個月。新年到了,徐達傳令,除夕之夜大家可盡情快樂,迎接新歲,高歌暢飲。以樂兀宵。於是全軍解甲休兵,一連七八天都在飲酒作樂。史軍的探子看到這種情形,就去報告了史彥忠。史便大笑說:“不料徐達此土包子如此糊塗,又怎可堪稱大將?今既然這般驕傲自滿,士無鬥誌,不必再等援兵了,一舉就可以破他。”把兒子史義叫來,吩咐說:“現令你去敵營探聽虛實,你拿這封信交給徐達,借口我們要獻城投降,且看看他們的動靜。”史義到了徐達營前,守軍知是來投降的,也不加攔阻,史義直入營中,沿途但聞笙歌聒耳,熱鬧非凡,軍士們都在演劇。又見那徐達元帥和一些部將醉醺醺的,東倒西歪,胡言亂語,一副毫無紀律的樣子。史義把降書遞給徐達,徐達醉眼蒙朧地問:“你……你是什麽人?”史義說:“小人是史彥忠帳下的,奉命來送信。”徐達取信一看,大笑起來,隨敬史義一杯酒,說:“你們的主帥什麽時候來投降?”史義說:“明天。”徐達立即向軍中大聲宣告說:“泰州已經投降了,大家應該痛快地宴飲慶賀,明天還需增加十桌筵席,宰牛殺豬款待降軍將士。”史義將聽見情形細報史彥忠,史彥忠十分高興,說:“今晚不殺徐達,枉做大丈夫。”約一更時分,史彥忠帶了兩萬兵馬,悄開南城,直到徐達營前,隻見滿營士卒盡在熟睡不醒。又遠遠見徐達在帳中伏案睡著,即下令三軍衝殺過去。不料軍士一進營,都紛紛跌落四丈深的陷坑,坑底布滿尖釘利刃,一陷即死,伏案而睡的徐達竟是個草人。史彥忠大驚,已知中計,即令後退,忽然一聲炮響,伏兵齊起,從東西北三麵密密層層地喊殺上來,隻見西麵的兵馬較少,史彥忠便下令軍士往西逃。徐達下令放炮,火銃、火炮、長槍手一起射去,西南有一道兩丈多寬、三丈多深的壕溝,史兵逃到此間,跌死不計其數,史彥忠隻好踩著浮屍逃走。半途又遇上一支兵馬,史彥忠不敢戀戰,拚命突出重圍。將到泰州城,忽見城頭上劍甲鮮明,盡是徐達軍士,又見吊橋豎著的旗杆上高懸著兒子史義的首級。進退無路,史彥忠隻好拔劍自刎。

這一段史實讓人讀了該是多麽的觸目驚心啊。然而,事實就是事實,如果我們不知借鑒,也有可能錯入前人覆轍而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