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澈的心麵對浮華的世界

身處霓虹閃爍的大千世界,總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為之忙碌,為之煩惱;總有太多的東西,我們想得到;總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難以放下。於是,心就在這樣的煩惱中日日受煎熬,變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下大雨了,在滂沱的大雨中,每一個人都匆匆地向前奔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

“你幹嗎不跑啊?”有人問道。

那人不緊不慢地答道:“急什麽,前麵也在下著雨呢。”

既然前麵也在下著雨,那何不悠閑、從容地漫步雨中,停下來好好欣賞這一刻的雨景呢?不必每時每刻都讓自己步伐匆匆,不得休息。

神秀大師曾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就是要常常掃除內心的塵埃,讓自己的心靈保持潔淨,隻有時常清理自己心頭的塵垢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隻有把心靈上的塵埃掃除,人才能夠以更加清澈的心來麵對這個浮華的世界,才能以更加從容、淡定的態度行走於世間。

“怎麽掃呢?”

“用慚愧、懺悔、返照、覺察、覺照、念念分明、念念做主、念念覺察、念念覺照,這樣就能把心中的塵埃掃掉了。”

這是佛陀和弟子周梨盤陀迦的對話。據說佛陀教了周梨盤陀迦一句偈語,但周梨盤陀迦在一百天裏,都沒把這句偈語讀熟。前麵學會了,後麵便忘記了;後麵學會了,前麵又忘記了,始終都沒有辦法記下來。

於是慈悲的佛陀把周梨盤陀迦帶到了一個清淨、安靜的房間,指著房內的掃帚說:“既然沒有辦法記住那句偈語,就隻念‘掃帚’好了,這樣應該不會忘記的。掃帚是用來清掃灰塵汙垢的,我們的心中也有很多無明、煩惱、怨氣使寶鏡蒙塵,也應該把這些掃除。”

佛陀說的“寶鏡蒙塵”是理,“掃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周梨盤陀迦在理上不能理解,佛陀就教他先從事上入手,由外而內,借著掃地來顯理。因此,如果不太明理,不妨先從事上做,從事上修,時間久了,慢慢就會由事及理,從事顯理。

佛先教他念“掃帚”“除垢”,然後再進一步體會除去外麵的塵垢之後,還應除去心中的塵垢,而周梨盤陀迦也確實找到了這一條修行的道路。

對於生活在凡塵俗世中的我們,明理最終是為了做事更有秩序和規章,自己的生活、心境更加明朗與愜意。定期地清理自己心頭的塵垢才能更進一步。試想一下,假若我們心頭的塵垢越積越厚,就會像家裏的圾桶堆滿了廢品一樣產生難聞的氣味。也許你還不明了自己的心中都有什麽塵垢,那你先試著想想,你易怒嗎?抑鬱嗎?得理不饒人嗎?斤斤計較嗎?

時刻用“掃帚”來清理心靈中的灰塵,讓心靈更加通透,明晰,也才能從容。

從容,是一種人生態度。用從容的態度麵對人生,才能夠更加達觀,更加全麵;用從容的態度麵對人生,才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從容的態度麵對人生,才能夠讓自己始終保持一顆平靜、不浮躁的心,才能讓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次,有一位學者去訪問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將軍——史密德裏·柏特勒少將。學者對少將的處事作風做了尖銳的批評,並將批評文章刊登在報紙上。少將得知後卻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旁人很奇怪,就問少將為何不生氣。

少將說:“我了解,買了那份報紙的人大概有一半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裏麵,又有一半會把它隻當作一件小事情來看;而在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裏麵,又有一半在幾個星期之後就會把這件事情全部忘記。一般人根本就不會想到我,或是關心批評我們的什麽話,他們大部分時間裏會想到他們自己,無論是早飯前,還是早飯後,還是一直到午夜時分。他們對自己的小問題的關心程度,要比你或我遇到的大消息更關心一千倍。所以我們還有什麽必要解釋呢?”

麵對別人的惡意詆毀,選擇從容應對,理性分析,並不讓這件事影響自己的情緒,柏特勒少將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生活中,我們難免也會遇到這樣一些讓我們煩惱的事,是像柏特勒少將一樣選擇漠視,還是讓自己難過,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從容,是經曆人生的歲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濘坎坷後的平心靜氣、淡然一笑;從容,是在取得欣喜成就後仍保留一顆寵辱不驚的心;從容,是在**麵前的泰然自若;從容,是在淡薄喧囂的同時,給自己找到一份寧靜。從容,能讓誌向遠大的你,不受塵世汙穢的幹擾與衝擊,能讓你前途無量,人生也更瀟灑。

從容淡定,意味著在大多數時候應該保持好心態,“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意味著自己還有更廣闊的心境,更宏大的作為。而在事業之外,對美好的事物有更好的鑒賞力,看一片大好的自然景色,看一部藝術水平高的電影,都可以培養從容淡定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