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著名編輯肯尼思當年初入報界求職的時候,是迎合了別人的經驗和需要才獲得成功的。

18歲的肯尼思隻身一人來闖紐約,他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要向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求得一個編輯的職位。當時的紐約有成千上萬的人失業,

而所有的報館都被找職業的人包圍著,在這樣艱難的時期,這種嚴重的關頭,他的問題是多麽難解決呀!他唯一所謂的優勢,無非是他曾在一家印刷廠做過幾年排字工。

肯尼思跑的第一家便是《紐約新聞》,因為他早已知道這家報紙的老板格裏萊少年時也曾像他一樣,做過印刷廠的學徒。因此,他料定格裏萊對於一個與他有相同遭遇的孩子,一定會表示高興和同情的。果然,格裏萊錄用了他。

肯尼思所以能輕易地使老板相信他是值得雇用的人,完全是因為他知道運用“接近別人的經驗”的策略,能夠借用格裏萊自己的經驗來表達他的思想。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是一個聰明的人,在中年時期,一次他曾帶了三個孩子出去旅行,不料被許多攝影記者包圍住了。他很不願意把孩子的照片刊登出來,但是他能當場表示拒絕嗎?不!他想,要既不讓這些攝影記者掃興,又使他們同意不拍攝他孩子們的照片。

小洛克菲勒與他們談話時,並不把他們當作新聞記者,而是當作是他的師長或父輩。他與他們討論,他表示刊登小孩子的照片,似乎不是教育兒童的好方法。於是這些攝影記者同意他的意見,很客氣地走了。

帕絲女士也曾運用同樣的方法與態度強硬的犯人談話,交談不到幾分鍾,竟使那些犯人涕淚交流地跪了下來。

她首先就和犯人們談他們幼年時候的事情,以勾起他們以往的一切經驗。犯人們大概都能抵抗一切外來的刑罰、威脅,然而對於這些內心升起來的種種回憶,可就沒有能力去抵抗了。結果,許多冥頑不化的犯人都被帕絲女士轉變成為溫良和順之人,成為有用之才。

美國的鐵路專家查頓到英國去做大東鐵路公司的總裁。到任之時,人家對他的反對就像“早春的寒霜”。原來大東的職員有一個傳統觀念:“沒有一個美國佬有擔任大東總裁職位的資格。”查頓是美國人,竟然當了總裁,於是便犯了眾怒。但查頓並不著急,他隻運用了一些策略,便平複了眾人的敵意。他究竟運用了什麽策略就消釋了他們由傳統觀念而產生的敵意呢?那便是根據他產生敵意的經驗,去迎合他們的意誌並做出公開的演說。他說他到英國來擔任這個職務,並不是為了什麽榮譽,也沒抱什麽希望,他所需要的隻是能有一個“戶外競技的機會”

罷了。幾句話下來,果然使成千上萬的大東職員們靜默下來。

美國著名演說家喬特之所以能保持演說家的地位長久不衰,關鍵在於他善於應用這種策略。

有一次,他在一個陶瓷學校演說,第一句便說自己是校長手裏的“陶土”,接著再說遠至古代以來的陶瓷簡史,使全校師生都聽得非常滿意。

又有一次,他在一個漁民集會上演說的時候,開頭就把自己比作一條“異魚”,他說:“這條異魚也許會使你們釣魚的本領意外進步,或許反而使你們釣魚的本領退步。”他說了這樣的妙語之後,才接下去演說英國漁業委員會繁殖江河魚類的偉大計劃和成績。

而在一所英國學校演說時,他則列舉一大串從該校畢業出來的著名人物,借此說明英國的教育是多麽卓有成效,勝人一籌。當然,他的演說受到熱烈的歡迎,因為他的一切演說的重點總是集中在別人的興趣點上。

《演說術》一書的作者菲利浦曾說:“以聽眾的經驗來發揮,乃是演說術的第一要義。演說者把他的思想熔鑄在聽眾本身經驗中越多,便越容易達到演說的目的。”

菲利浦說:“當我告訴一個朋友說:‘我的鄰居買了一車紫苜蓿。’這話可能使他不懂,如果我接著解釋‘紫苜蓿是一種草料’,於是他立刻有了紫苜蓿的印象,不容易懂的話就變得容易懂了。這就是解釋已涉及聽者自己的經驗範圍之內的緣故。”所以,菲利浦的結論是,“參考聽眾的經驗,就是侵入聽眾的生命”。

總之,當你想抓住別人的注意,使他們聽信於你的時候,建議你小心地從他們自己的經驗及需要中接近他們,用他們的語言來發揮你的思想。

先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後達到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