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出自清代畫家鄭板橋的手筆,原文書法怪異而大氣,後加小字注為“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福可報也。”

“難得糊塗”這四字箴言通俗易懂,因而廣為流傳,至今成為許多人處世待人的原則和方法。

但是,往往看起來越是簡單易行的東西做起來就越難,難得糊塗就是如此。多少年來,許多人都以難得糊塗作為處世做人的箴言,但真正領悟出其中真意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為難得糊塗並非努力就能做到的,努力做到的糊塗也有,但它看起來更像是裝糊塗,而非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對小恩小怨的不執著、不計較,是性存忠厚,是對弱小者的體恤寬容,是一種良好的道德修養。縱觀世人,多對人斤斤計較,對別人的缺點用放大鏡來看,連毛孔粗細都瞧得個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而對於自己,卻是稀裏糊塗,從不曾拿個照妖鏡來照照自己又是何方神聖,這是人性的弱點。若世人都能換個視角,對自己多檢點,對別人難得糊塗,從此天下太平矣!當然,這種難得糊塗是用在善良弱小或是親朋好友的小毛病、小缺點或是內部矛盾上,在大是大非麵前是絕不可難得糊塗的,這也是一個做人的準則問題。

難得糊塗,人才會清醒,才會清靜,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可見,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不糊塗。

一個人在處世、生活中學會難得糊塗,會在很多方麵受益無窮:

第一,避免矛盾和紛爭。生活中的許多小事,如果我們采取難得糊塗的態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容易小事化了。而如果你一點都不糊塗,一是一,二是二,矛盾、紛爭、甚至流血犧牲都有可能發生。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總是喜歡揪別人的辮子,抓別人的缺點,以為這樣做可以顯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實際上,這種語言、行為上的絲毫不糊塗,卻是造成兩個人關係疏遠、分道揚鑣甚至成為仇敵的根本原因。

第二,可以使自己心態平和。與人交往、處世的關鍵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態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難得糊塗就可以使一個人心態平和。如果你是一個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會發現一些別人注意不到的東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會忘掉這些東西;而一旦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不站出來、非要給他人一個昭示的話,

既弄得他人滿心不快活,恐怕連你自己的心也難以平靜下來。

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來到河邊,一個年輕姑娘正猶豫著如何過河,看到和尚們來了,便求和尚幫助。老和尚念了一聲“善哉”,便抱著姑娘過了河,姑娘千恩萬謝地走了。走了相當長一段路,小和尚突然問:“出家人,不近女色,師父你犯戒了。”老和尚哈哈大笑道:“我就早放下了,怎麽你還抱著?”小和尚麵紅耳赤。

很多人在處世時就像這個不懂真諦的小和尚,總不自覺地使自己的心態處於不平和之中。

第三,與己方便。人常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難得糊塗無非就是給人方便,給人方便,人就會對你也方便。兩個過於精明的人就像兩隻正在打鬥的公雞一樣,非要分出個你勝我負來,這於雙方的身心是沒有什麽益處的。

糊塗如一挑紙燈籠,明白是其中燃燒的燈火。燈亮著,燈籠也亮著,便好照路;燈熄了,它也就如同深夜一般漆黑。燈籠之所以需要用紙罩在四周,隻是因為燈火雖然明亮但過於孱弱,還容易灼傷他人與自己,因此需要適當地用紙隔離,這樣既保護了燈火也保護了自己和別人。明白也需要糊塗來隔離。給明白穿上糊塗的外套,既需要處世的智慧,又需要處世的勇氣。很多人一事無成,痛苦煩惱,就是自認為自己明白,缺乏“裝糊塗”的明白與勇氣。

其實糊塗者哪裏是真的糊塗,他們隻是因為看清了、看透了,明白與清醒到了極致,在俗人的眼裏才成了糊塗而已。

糊塗如一挑紙燈籠,明白是其中燃燒的燈火。燈亮著,燈籠也亮著,便好照路;燈熄了,它也就如同深夜一般漆黑。燈籠之所以需要用紙罩在四周,隻是因為燈火雖然明亮但過於孱弱,還容易灼傷他人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