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修養,讓影響力升值

修養是個人影響力的基礎,所有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就事業的前提。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無一不體現著文明禮儀與修養的美德。我國古代修養較高的人不勝枚舉。北宋範仲淹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悟,明朝的清官海瑞安貧樂道,公正嚴明。他們都是修養的典範。

人生最珍貴的不是地位、名譽、金錢,而是修養。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是靈魂的美韻。與有修養的人談話,如品香茗,如沐陽光,如坐春風。因為修養中蘊藏著美好而成功的人生,它高貴而典雅,清新而透明。它像有薄霧彌散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思,又像靜謐安逸的黃昏那樣讓人憧憬,不去認真體味,就難以感覺到它的濃鬱和美好。

修養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修養是一股支配人生的強大動力,能助你在競爭中輕鬆取勝,能讓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廣闊,能讓你的人生因此而改變。曆史上,凡成大器者,除了智慧、才學、謀略和機遇之外,良好的個人修養不能不說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誠然,任何時代也不乏懷才不遇者,他們或不修邊幅,或桀驁不馴,或目光短淺,或淺嚐輒止。我們不能將他們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學藝不精或者運氣不佳,而忽略了個人修養對人生成敗的決定作用。

人之成敗不在於文化深淺,用功多少,智力高低,一半在自己的人生修養上。對於現代人來說,即使學曆再高,學到的也隻是“工具”,而非人生的真諦。“工具”有李逵之板斧,有姑娘之繡花針,但是沒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工具”永遠也不會轉化為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

“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較高境界,有修養的人懂得,隻有淡泊世事之後,才會洞明凡塵;隻有清心內收之時,才會高瞻遠矚。修養者,修身養性,修心養正,修正錯誤邪佞,頤養正大光明。儒家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行總綱;道家以“性命雙修,返璞歸真”為修行準則;佛家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修行之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即要修正身心,涵養性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求超凡脫俗,但求無愧我心。因此,我們說,良好的修養有助於我們達到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我們,可曾靜下心來,回過頭去,認真沉思並發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掌握了謀生手段,卻不懂得生活的真諦;我們在不斷地聚斂物質財富,卻逐漸失去了自我價值;我們讓年華付諸流水,卻不

曾將真誠傾注其中;我們行駛的道路寬了,眼光卻越來越狹隘了;我們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有學會耐心等待;我們可以征服外部空間,卻難於走進內心世界;我們購買了很多,可從中得到的快樂卻越來越少;我們話語太多,真愛太少……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一些類似於這樣的評價:“這個人修養高,有風度”“這個人有素質,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髒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幹淨”……隻有那些素質高、有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因此,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這樣,自己的修養便得到了完善,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力量。

修養使一個人定力增加,修養使一個人道德提升,修養使一個人學問豐富,修養使一個人人格完善。有修養者光明磊落,胸懷坦**,正氣凜然,與人為善,不與人爭。修養助我們達到“得意泰然,失意坦然”的人生境界。唯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使我們的心田得到徹底的滋潤。

當然,修養不會像蘑菇一樣,一陣雷雨之後就能從山土裏鑽出來,也不會像一首動人的歌曲,一夜之間可以唱紅大江南北。修養要靠平日的積累,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根基,需要優良的品質作為載體,需要勤勞刻苦、威武不屈的精神作為後盾。所以,從現在起,馬上修煉你的修養吧,讓你的影響力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