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終身學習,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什麽樣的能力可以讓一個人立於不敗之地呢?毫無疑問,是學習的能力。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地有所創新,而創新來自於知識,知識則來源於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要求一個人不僅要學習寬泛博學的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競爭力的高低,也正因為如此,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組織,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多、更快。

學習是終身事業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把書本一扔,以為從此再也不必讀書學習了。其實則不然,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誰忽視了學習,誰就會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被淘汰。

活到老,學到老。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有人問愛因斯坦:“您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才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說:“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它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去探索。”這是多麽好的一個比喻,多麽深刻的一番闡述啊!

在知識麵前,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曾在2008年抗震救災直播中潸然落淚的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趙普十分重視學習,他把學習當作一輩子的事。

“在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過程當中,發現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是一輩子都要去做的事情,而且不能懈怠。”趙普在做客人民網訪談時談到了他對學習、對生活的理解,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勤奮”:“我從來沒有偷過懶。沒有說我這幾天可以懈怠,我可以不做。我腦子裏總在想著我應該做些什麽,我應該去努力地完成什麽。”

從趙普的身上,我們能悟到很多道理:學曆代表過去,隻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持續學習,虛心請教,才能少走彎路。

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大龍街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老壽星——隋偉清,她一生愛好學習,年近百歲時還參加了街道辦的英語學習班,能講一口熟練流暢的英語。為此,西崗區政府授予她“學習型百歲老人”稱號。

隋偉清幼年時讀過私塾,文化素質較高。在舊社會,她遇到過許多坎坷和磨難,依然不忘讀書,先後讀過許多古典小說和詩詞,其中不少書籍讀過多遍。隋偉清認為,經常讀書不僅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舒心娛情,

找到精神寄托,還可以化解煩惱,增強人的思維能力,促進大腦細胞的新陳代謝,預防老年癡呆症,延緩衰老。隋偉清雖已百歲高齡,但她思維活躍,反應機敏,一點兒也不糊塗,身體也很健康,很少生病。

大連市提出要建設學習型城市,隋偉清聽後積極響應,主動報名參加了社區辦的英語基礎學習班,成為全市年齡最大的學員。街道考慮她年齡大,出行不方便,堅持教員登門上課和輔導,卻遭到老人的拒絕,她說:“我的身子骨很壯實,不會出現意外,經常出來走走有利身體健康。”她參加英語班學習後要求很嚴,一般不請假。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她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許多英語單詞會寫會背,可用英語同外國人交談,還擔任了居委會的英語小教員。

在隋偉清百歲大壽那天,區政府領導前來向老人祝壽時,還向她頒發了學習證書,授予她“學習型百歲老人”稱號。事後,有位女記者采訪她,老壽星用熟練的英語說:“學習不分年齡大小,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學習型老人。”

學習能力就是要求一個人不僅要學習寬泛博學的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競爭力的高低,也正因為如此,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組織,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多、更快。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地有所創新,而創新來自於知識,知識則來源於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怎樣去學習,就是怎樣使自己能夠學習得比對手更快。”學習是一種生存能力的表現,不斷地學習,專業能力就會不斷提升。所以,一個人不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不應該停止學習。

學曆不等於能力

很多沒讀過幾年書的人成了大老板,那些高學曆者反倒在給他們打工。有的人由此憤憤不平,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情況並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夠成功,除了有機遇等各種外在因素外,跟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也是分不開的。也許他學曆不高,但是卻從未放棄過學習,而且他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這不但彌補了他們知識的不足,還激勵他們比別人更努力向上。

有一個全國連鎖集團的老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隻有小學文憑,卻從未放棄過學習,他每天都學習到深夜,有時還會花大價錢去有名的大學參加培訓。現在,他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卻沒有人會再提起他的學曆。比爾·蓋茨有句經典的格言:“你隻是中學畢業,通常不會成為CEO,直到你把CEO職位拿到手為止。直到此時,人們才不會介意你隻是中學畢業。”不管你過去是什麽,隻要你有快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就一定能有一番大作為。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也步入了一個高智能的時代,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需要人們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來適應社會。也就是要求人們的大腦有更高的思維效率和思維能力。如果還抱著唯學曆獨尊的狀態,隻會鬧出更多笑話。

有一個博士畢業後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所裏學曆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也在那裏釣魚。他隻是微微地點了點頭,心裏想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

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了回來。怎麽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漂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差點昏倒:“不會吧,難道我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麽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心想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

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麽要下水?他問:“為什麽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麽不問一聲呢?”

博士生自高自大,瞧不起本科生,不屑於“不恥下問”,憑著自己的主觀判斷就敢往水裏跳,結果鬧出了笑話。其實大可不必,學無止境,學曆高不一定懂得多,同樣,學曆低也不一定知道的就少,隻要自己一直堅持努力學習,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現如今,學習力強的人越來越有發展潛力,做同樣一件事,學習能力強的人就可能先領悟,從而搶占先機。所以說學習力就是競爭力一點不為過。企業發展也倡導建設學習型的團隊,在學習能力方麵將掀起新一輪的競爭。

在21世紀的今天,學習具有全新的內涵,學習的內容和範圍大大拓展,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語。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在最近30年所獲得的知識約等於過去2000年之總和,而未來若幹年內科技和知識還會在許多領域出現更為驚人的突破。預計到2050年左右,人類現今所掌握的知識屆時將僅為知識總量的1%。由此可見,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為一個人隻有主動獲取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爆炸”的形勢。

“學曆代表過去,能力代表現在,學習能力代表將來。”學曆固然重要,可學習能力更重要。

生活處處有學問

兩千年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學者,名叫亞裏士多德。

崇拜他的人特別多,其中有個青年不遠萬裏來向他求教。亞裏士多德知道來意後,拿來一條魚,要這個青年看一看,觀察觀察。該青年心想,魚天天吃,天天打交道,有什麽好看的?因此,他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結果什麽也沒有發現,就是一條常見的、普通的魚。亞裏士多德則再次要求他仔細、反複地看魚。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位青年終於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的魚的一個特征,即魚是沒有眼皮的。

隻要留心觀察,生活處處有學問。

創造來源於生活,靈感來源於生活,知識也來源於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善於觀察生活,生活就會回饋你各種想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喜悅。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之所以能發現地球引力,正是因為他對生活處處留心,觀察仔細。眾所周知,牛頓發現地球引力,是由於一個落下的蘋果,可是,一年年從樹上落下的蘋果無從計數,為什麽隻有牛頓能注意到它並且發現地球引力呢?這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

對於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可是,李冰在建造它時,卻有著一個不大不小的故事。當時,李冰決心變岷江水害為水利,於是就築堰。可是,築堰的方法實驗了多次,都失敗了。有一天,他看到山溪裏有一些竹簍,裏麵放著要洗的衣服,於是從中得到了啟發。他讓人編好大竹簍,裝進鵝卵石,再把竹簍連起來,一層一層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兩側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終於築成了。這就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正是因為仔細觀察生活,利用生活

經驗,找到了建築分水堰的辦法,取得了成功。

被譽為“蒸汽機之父”的瓦特,也是一個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的人,8歲的瓦特對“燒水時壺蓋為什麽會被頂起來”這一現象提出了質疑,正是這個疑問,使瓦特開始研究它,並最終發明了蒸汽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總之,古今中外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的成功無不是因為善於觀察生活、留心生活的結果。

然而,縱觀我們的周圍,你會發現很多人並不懂得“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他們對生活缺乏觀察與感悟,以至於自己知識麵越來越狹窄,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現在有些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笨”,什麽都不會,隻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其實仔細想想,家長何嚐不負有責任呢?孩子小的時候,總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很感興趣,看到水龍頭“嘩嘩”流水就想自己開關一次,看到遙控器能指揮家裏的電器也想按一按,看到“呼呼”轉的電風扇如獲至寶……出於對孩子的愛,家長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動這個、不要碰那個,所有的解釋都是“危險”“不能動”。久而久之,孩子就什麽也不幹了,養成了凡事找家長,凡事依靠家長的壞習慣,甚至長大了也改不了。

如此做法顯然不妥。相反,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來。這樣,孩子就會學到很多課本裏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要告訴他,超市裏的東西不能隨便拆,不能隨便吃;帶孩子去書店,要鼓勵他自己找喜愛的書;帶孩子去藥店,要教他自己和導購人員交流;晾衣服的時候,讓孩子拿衣架;整理家裏的雜物,要告訴孩子鞋子應放在鞋櫃、光盤有專門的安置包。

生活可以簡單,但絕不可以粗糙,養成留心的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才會異彩紛呈。

在奔騰的人生之河中,我們永遠是學生,我們的老師是自然,是社會,是他人,是我們身邊的一切,作為學生,我們不能讓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遮蔽了自己探求知識的眼睛,麻痹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一麵。

在平凡的每一個瞬間,總會有我們的老師出現,它們不隨四季的變化而變更,也不隨太陽的起落而波動。一絲空氣、一片白雲就已傳授我們自然的奧秘;一隻動物、一株花草就教導我們身體的意義。我們身邊的知識有很多,隻要你用心觀察,用心尋找,你就會發現,生命的音符、色彩都存在著它無窮的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課本上的內容隻能解釋我們生活中很少的問題,而更大的發現、更多的知識是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開闊的。

做生活的有心人吧,這樣你不但能學到很多知識,還能領悟到人生包含的豐富道理。

技多不壓身

我國有句古語,叫“技多不壓身”。這雖然是一句古語,但是它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時,直至今天仍然有著相當強烈的現實意義。

應當說,在這個“覓食艱難”的時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已算不上什麽奇事。但無論就知識還是學曆層次而言,大學生在職場上都應比技校生勝出一籌。然而,如今的事實是,大學生找工作還得先“回爐”讀技校。曾經,社會將大學生就業難歸罪於眼高手低。然而,如今大學生當保姆、當搓澡工已不再新鮮,甚至連“零工資就業”“負工資就業”都有了,為何大學生就業依然尷尬?仔細思之,大學生的短板還是動手能力差。一些技校的學生之所以比大學生吃香,也正是得益於有動手能力之長。

所以,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同時,一個人應該著重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以利於在將來能更好地獨立。

西南聯大畢業的汪曾祺隻身來到上海。他想得很好,也想得很美,因為以他26歲的年齡,在上海謀一份差事還不至於太費勁。所以,他尋找工作的間隙,還忘不了讀幾頁書,一來為了維持自己平靜的心,二來為了在文字的甘霖裏沐浴。然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工作還是沒有著落。

汪曾祺從灰心喪氣到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撕毀了自己的手稿,認為老天爺要在大上海給他一條絕路。後來,他給遠在北京的沈從文先生寫了一封絕筆信。信投進郵筒,他便拎起酒瓶走上大街,準備在街頭自殺。沒想到他爛醉於街頭並沒死成,隻是很長時間昏昏沉沉地醉著。

遠在北京的沈從文先生接到汪曾祺的絕筆信以後十分生氣,回信不但速度快,而且說話也不客氣,簡直是當頭棒喝“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裏有一支筆,怕什麽?”

汪曾祺閱罷信如夢初醒,汗顏不已。他開始咀嚼信中的每字每句,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想沈從文先生說得沒錯。怕什麽,自己手裏不是還有一支筆嗎?如果是為生存擔心,簡直是幼稚可笑,連戰亂時期的李白都能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自己遇到這麽點挫折就想一命嗚呼,難道憑借自己的好文章會困死在大上海?真是荒謬至極。

汪曾祺就在那一次徹底醒悟了,不久就在上海的一所民辦學校謀到了一份工作。這樣,我們如今看到的《受戒》《大淖記事》等享譽文壇的作品,就是他那時候的傑作。

與其說是“一支筆”救了汪曾祺,不如說是他自身擁有的一技之長救了他。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社會尚如此,現如今的社會就更不用提了,一個人可以沒有高貴的背景,也可以沒有高的學曆,但不能沒有一技之長。因為人生的競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成人與成才同樣重要,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許多人都能應付工作中的一般問題而不感到困難,卻很少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這樣,也就很難在事業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所以說,無論如何,至少要掌握一項專長,這也是社會對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

在平川大道上,白馬奮起四蹄,揚起尾巴,不一會兒就把毛驢甩到了後邊。白馬轉過頭來看了看毛驢,見它搖著兩隻大耳朵,不緊不慢地走著,非常著急,便朝毛驢大叫起來:“喂,怎麽不把腳步邁得緊一點兒?

看你那慢吞吞的樣子,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你這黑驢子,真是個庸材!”

毛驢聽了白馬的訓斥,一不生氣,二不泄氣,仍然一步緊一步地向前走著。

毛驢和白馬進入山區後,那山路變得又陡又窄,崎嶇不平,白馬的速度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身上的汗水像剛洗過澡似的。毛驢卻加快了步伐,“噔噔噔”地趕到了前麵。

白馬看毛驢走起羊腸小路來是這樣的輕鬆,不解地問:“黑毛驢,你為什麽走起山路來比我快呢?”

毛驢回答說:“因為術業有專攻,各有所用。在一定條件下落後的,並不都是庸材啊!”

白馬聽了毛驢的話,再看看毛驢那坦然的樣子,對自己剛才的失言感到十分羞愧。

人無完人,但也無廢人。白馬在平川大道上速度比驢快得多,但在羊腸小道上卻不如驢子跑得快,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個體技能的發揮也隨之變化。而一個人隻要擁有一技之長,就不用擔心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