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外圓內方,處世有道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讚賞“外圓內方”的做人原則。他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黃老先生的話,實際上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

人生就是方與圓平衡的藝術

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麽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管理財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分厘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以後,廟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韋陀身上,體現的是做人的“方”;彌勒佛則是“圓”的代表。很顯然,無論是方或是圓,都沒有方圓合一來得好。

“方”是一個人的品質、境界,是做人的根基。一個人隻有具備好的個人素養和優質的品質,才有可能成大事,立大業。

“圓”不是圓滑,狡詐,而是一種圓通的處世立場,是一種隨機應變的人生哲學。假如一個人過分方方正正,不懂得變通,不懂屈伸,就像生鐵一樣,是很容易被折斷的。

想一想中國古代的銅幣,為什麽裏麵是方形,而外麵是圓形呢?實際上,這就喻示了一個古老而又精妙的哲理。外圓可減少阻力,便於流通提攜;內方可一線貫通,秩序井然。“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做人做事的道理盡在其中。做人有方的準則在手,就會方寸不亂,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做事有圓的技巧在胸,就會圓融玲瓏,世事人情一通百通。

方是剛,圓是柔。方是原則,圓是機變。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謀略難為事,不懂方圓難做人。做人有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圓,就能得心應手。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可方可圓則無往不利。

歸根結底,人生就是一門方與圓平衡的藝術。

做人的巧妙就在於能方能圓,方圓合一,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天,曹操請劉備喝酒。那時,正是劉備窮困潦倒、寄人籬下之時。

酒喝到一半,忽然陰雲密布,大雨就要來了。仆人指著天上的像條龍形的烏雲,曹操與劉備則一邊聊著一邊觀看。

曹操說:“使君知道龍的變化嗎?”

劉備說:“不知道。”

曹操說:“龍能變大能變小,能飛能隱藏,變大就是興雲吐霧,變小就是隱藏形跡,飛上去就是飛騰在宇宙之間,隱藏起來就是潛伏在大海的波濤之內。現在是春天後期,龍趁著時節變化,像是人發達了所以縱橫四海。龍這個事物,可比擬天下的英雄。劉備你總在外麵走,應該知道當世有哪些英雄,請都說出來。”

隨後,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等人,均被曹操一一貶低。

曹操說:“像個英雄的人,應該胸懷大誌,腹有好的謀略,有包藏宇宙的機變,有吞吐天地之誌向。”

劉備說:“誰是這樣的人?”

曹操用手指著劉備,又揮手指自己,然後說:“現在天下能稱為英雄的,隻有使君與我才是!”

劉備一聽,嚇了一跳,結果把筷子掉到了地上。與此同時,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

曹操聽到了筷子落地的聲音,忙問劉備:“怎麽啦?”

“雷聲一震,嚇得我筷子都掉了。”劉備鎮定地說。

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打雷嗎?”

劉備說:“聖人也怕打雷,我怎麽不怕呢?”

劉備巧妙地掩飾自己,從而避免了一場劫難。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眼裏。如此,劉備才得以休整自己、壯大自己。

可以說,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猜忌。

動為方,靜為圓;剛為方,柔為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這方圓之中,而方圓也是曆史和哲學的辯證。

把握好藏與露的分寸

2009年,在全球經濟蕭條、消費信心嚴重受挫的情況下,在意大利,華人企業以其獨有的風格贏得了市場。華人企業在贏得了市場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消費市場的發展,駕名車、穿名牌、戴名表、出入高檔酒店則成為了華人生活的縮影。

無論是假日還是周末,在意大利的高檔餐館的門前,總是能看到成群結隊的華人駕駛著一輛輛高檔的品牌汽車出入酒店,肆無忌憚地品味著意式大餐,喝著高檔紅酒,店家則在華人麵前百般獻媚,使盡渾身解數來討好他們的“上帝”。

華人的奢侈性消費在引來商家歡喜的同時,也招致了當地人的不滿。這天,一夥年輕華人在普拉托郊區的一家意大利海鮮店聚餐,華人天生的大嗓門、旁若無人的碰杯聲,使得鄰桌就餐的當地人十分不滿。客人找來店主,請店主製止華人的喧鬧,店主忙向客人賠禮,並開玩笑地說:“請多多擔待,對待這些華人我有著更多的無奈,靠他們消費我的店才可以賺錢。”鄰桌的意大利客人見老板如此解釋,聳聳肩請老板結賬,憤憤地離店而去。鄰桌的意大利人見狀和同桌的家人講:“你看看這幾個華人喝的酒,是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他們幾個人的一餐是意大利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看來應該請稅務部門查一查華人,看他們的錢是否來得正當。”

朋友聚餐本無可厚非,假如在高檔酒店消費,大家餐桌上的菜肴和紅酒基本相似,當地富裕一族絕不會認為他們過於奢侈。而恰恰是在普通餐館,由於消費層次比較低,華人的奢侈消費自然也就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和嫉妒,嫉妒往往會演變成仇視。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在他人麵前顯擺,喜歡把自己“曬”出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這句古語告訴我們,遇人遇事最好不要太鋒芒畢露。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木匠帶著幾個徒弟到齊國去。師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個拐彎處,看見一座土地廟,旁邊有一棵高大無比的櫟樹。大到什麽程度呢?它的樹蔭可以容納幾千頭牛在樹下休息,樹幹又粗又直,在幾丈高之後才能見到分枝,而這些樹枝粗到可以用來做造船材料的就有好幾十枝。許多路人都在圍觀,連聲稱奇,隻有這個木匠瞄了一眼,扭頭就走。

徒弟們看膩了櫟樹之後,追上師父,問道:“生平從未見過這麽高大華美的樹木,師父怎麽看都不看就走了呢?”沒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樹神木,在師父眼裏竟然隻是一文不值的朽木。

木匠回答:“這棵樹沒什麽用。用來造船,船會沉;做棺材,棺材會腐爛;做器具,器具會破裂;做門窗,門窗會流出汁液;做柱子,柱子會被蟲蛀。正是因為它沒有用,才會這麽長壽,這麽高大。”

晚上,木匠夢見這棵大樹對他說:“你怎麽能說我沒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謂有用的橘樹、梨樹和柚樹,在果實成熟時,就會被人拉扯攀折,樹很快就會死掉。一切有用的東西無不如此。你眼中的無用,對我來說,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說的那樣有用,豈不早就被砍了嗎?”

木匠醒來,若有所悟。他把這個夢告訴了徒弟。徒弟問道:“它既然向往無用,為什麽要長在土地廟旁邊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長在廟旁邊,而是長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當柴燒了嗎?”

當環境不利於生存時,許多人想明哲保身而不能。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想當一個“是非紅塵不到我”的自了漢,想要明哲保身,也需要大智大勇。強出頭、鋒芒畢露,還妄想不遭人忌,那是不太可能的。然而,以無用之姿出現在世人麵前,也要慎選環境,像故事裏的櫟樹,長在神廟旁邊,人們不敢在它身上動腦筋,反之,如果長在路中央,也許它早就成為了刀下鬼。

曾國藩對“藏鋒”有過精辟的論述:“言多招禍,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可以及大;訥於言,慎於行,乃吉凶安危之關,成敗存亡之間也!”

有時,失意者對你的懷恨不會立刻顯現出來,因為他無力顯現,但他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泄恨,例如說你壞話、扯你後腿、故意與你為敵,主要目的則是——看你得意到幾時,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麵,以免再聽到你的得意事。這樣,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朋友。

誰都有過年少的鋒芒畢露的時候,噴湧的才氣永遠是曆史浪潮中最活躍的浪花。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天妒賢能,風摧秀木。因此,我們就會看到淩厲鋒芒被現實打磨時的無力與無奈。飽經滄海的長者告訴我們:韜光養晦,頤養天年。

藏而不露,並非不露。《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把握好藏與露的分寸,最後才能露出真正的鋒芒。

學會低頭,才能出頭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要低頭。”所謂“屋簷”,其實就是他人的勢力範圍,隻要你在這股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股勢力生存,那麽,你就是站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很低,你不能抬起頭,否則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在這種情形下,你一定要逆來順受,低頭沉默。

有人提出質疑: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嗎?是的!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第一,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第二,不會因為自尊自大而招嫉恨以致成為被人打擊的目標;第三,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執意要把“屋簷”拆了,那麻煩就更大。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交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官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對他起疑的隋煬帝給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王朝的建立?

低頭認輸,對一個人來說或許很難,因為我們自打出生起就被教育要堅強不屈,勇往直前,不準輕易掉眼淚,不準輕易認輸。然而,人生道路上,誰能不遇到坎坷的事?誰能不做幾件錯誤的事?明知錯了還寧死不肯回頭,那才是愚蠢,遇到挫折我們可以鼓起勇氣重新來過,這是種英雄氣概。發現錯誤,敢於回頭,這是種勇氣,更是種智慧。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筆直的,需要走彎路的時候就選適當的小路,這樣或許會更接近目標;前方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退回來,而退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有時候,人就得示弱,就得低頭認輸。示弱需要勇氣和智慧。一個人要想有成績、幹出一番事業,就必須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學習低頭,學會認輸,其實並不難,隻需要明智。當自己摸到一把爛牌時,不要希望這一盤能贏。因為隻有傻子,才會對自己手上的一把爛牌說,我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勝利;學會低頭認輸,就要在陷入泥潭時,知道及時爬起來趕緊離開,因為隻有笨蛋才會在狼狽不堪時對自己說,出淤泥而不染;學會低頭認輸,就是上錯了公共汽車時,及時下車另外坐一輛車子,而不是堅持錯坐到底。低頭是需要勇氣的,曆史上不乏因缺少低頭認輸的勇氣而怒殺進見之人的君王,現實也有不少見因缺少低頭認輸的勇氣而釀成大錯的人。

有一座新興的城市,設計者們在街頭矗立了許多駿馬的雕塑,在這些駿馬中,有一匹與眾不同,它沒有歡騰奔跑,也沒有仰天長嘯,而是低頭尋覓。創作這些雕塑的藝術家的用意是:麵對喧囂的塵世、紛擾的人群,我們沒必要表現出傲慢、怪異和過分張揚的樣子,而應把自己的言行舉止融入人群當中,並始終把自己看作是社會上普普通通、實實在在的一員。

是的,麵對社會,我們沒必要昂首挺胸、牛氣衝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撓、百折不撓的強者精神堅持到底,結果輸掉了自己。而最終的成功倒是那些凡事忍讓,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寬容,做事持之以恒的人。所以,用平靜的心態,學會示弱與低頭,才不至於使自己執迷不悟。

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呆愚。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要不分場合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遺,你的長處短處被別人看透,就容易被別人操縱。相反,采取低姿態能得到信任。屈尊、低頭是一種守弱用柔、一種權衡,更是一種智慧。

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總是昂著高貴的頭,不要怕承認錯誤,不要怕低頭有損顏麵,殊不知,善低頭者才會更受人推崇與尊敬。

古人說:“唯有低頭,乃能出頭。”種子如不經過在堅硬的泥土中掙紮奮鬥的過程,它終將隻是一粒幹癟的種子,而且永遠不能發芽生根,最終成長為一株大樹。

認清形勢,能屈能伸

“識時務者為俊傑”最早用於諸葛亮的身上。據《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記載,劉備當年打天下,流落到荊州,後來被蔡氏兄弟追殺,飛躍檀溪,逃到襄陽的水鏡莊。水鏡莊裏有個著名隱士司馬徽,人稱“好好先生”,又叫“水鏡先生”,意思“心如明鏡”,很會鑒賞人才。當時的諸葛亮、徐庶等人都曾經向他求學問道。劉備求才心切,要求司馬徽談時務。司馬徽很謙虛,就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意思是說,我不過是個書生,哪懂什麽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這裏的俊傑有臥龍、鳳雛兩人。這裏的臥龍是指諸葛亮,而鳳雛是指龐統。後世以“識時務者為俊傑”來指那些認清形勢、了解時代潮流者才是傑出人物。

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狀需要你聽命於人,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撞,隻能是無謂的犧牲。所以,很多時候需要用另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魏征在隋朝末年追隨武陽郡丞元寶藏策應李密的起義,擔任典書記。後來被李密看中。然而,在李密那裏,魏征並不得誌,“進十策以幹密,雖奇之而不能用”。後來,魏征隨李密歸順了唐朝。在擔任山東安輯大使期間,竇建德率兵攻陷了黎陽,魏征成了大夏國的一名起居舍人。後來,竇建德失敗,魏征重又回到唐朝。在唐朝最初的幾年中,魏征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中擔任洗馬。李世民登基後,將其拜為諫議大夫等職。可以說,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魏征數易其主,用一般人的眼光,肯定不是一個立場堅定的人,至少不是一個忠臣,不能為主人殺身成仁。然而,曆史並沒有因魏征的這些“問題”而對其有所貶損,相反作為一代著名諫臣。

回顧魏征的一生,不難看出魏征是個有膽有識的俊傑。想當年,他追隨李密時,為的是將失去民心的隋王朝推翻,這是他識時務的表現——識國家之時務,識腐朽王朝即將崩潰之時務。為達這一目的,他多次給魏公李密上疏,勸他“有功不賞,戰士心墮”。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魏征被視為親信,多次被“引入臥內,訪以得失”。此時對他來說,最大的時務是保證社稷的長治久安,因而要盡量讓皇帝和朝廷少犯錯誤。

魏征識時務還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有一次,客人送給唐太宗一隻鷂鷹,非常漂亮。唐太宗見了喜歡得不得了,就架在胳膊上玩兒。忽然,他遠遠看見魏征走了過來,就將那隻鷂鷹藏在懷裏。可是,魏征卻佯裝不知,來到唐太宗麵前,給他講述曆朝曆代統治者玩物喪誌而丟了江山、沒了性命的故事。魏征嘮嘮叨叨說了很久,等到魏征走了,唐太宗敞開衣襟一看,那鷂鷹早被捂死了。《舊唐書》說魏征雖然貌不驚人,卻“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由此可見,能夠準確地識別時機的轉換,是英雄創業的基本前提。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礙於長者之故,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五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麽遲到,再過五天早點來”。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張良是識時務的。正是他隱忍不發,甘居人下,才終於有了後來的成就。

識時務者為俊傑。可以說,這是一個人行走在現實社會的人性叢林中的金玉良言,謹記在心,並且誠懇實踐,必可在現實社會的叢林裏履險如夷。

給別人讓路就是給自己讓路

有一位紳士過獨木橋,剛走幾步便遇到一個孕婦。紳士很有禮貌地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孕婦剛一過完橋,紳士又走上橋。走到橋中央又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紳士二話沒說,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第三次紳士不敢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走完才匆匆上了橋。眼看就到橋頭了,迎麵趕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紳士這次不願回頭了,摘下帽子,向農夫致敬:“親愛的農夫先生,你好,你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農夫不幹,把眼一瞪說:“你沒看見我推車趕集嗎?”話不投機,兩人爭執起來。這時,河麵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僧人,兩人不約而同請僧人為他們評理。

僧人雙手合十,看了看農夫,問他:“你真的很急嗎?”農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趕不上集了。”僧人說:“你既然急著趕集,為什麽不盡快給紳士讓路呢?你隻要退那麽幾步,紳士便過去了,紳士一過去,你不就可以早早地過橋了嗎?”

農夫一言不發。

僧人便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麽要農夫給你讓路呢,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道:“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僧人反問道:“你既然已經給那麽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

紳士的臉漲得通紅。

人生旅途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呢?其實,給別人讓路,也是在給自己讓路啊!

古人說得好,人間冷暖變化無常,世路崎嶇坎坷難行。走不通的地方,要懂得退一步讓人先行的道理;走得過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給予人家三分的便利,這樣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風順。

其實,做人和走路是一樣的道理,常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是做人的一種技巧和方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複雜多變的,做人猶如在網中行走,不小心避讓就會撞到牆壁,甚至撞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為人處世如果不能謙讓容忍,不能擁有一個給人讓路的胸懷,就好像飛蛾撲火、羚羊用角去撞籬笆一樣,又怎能安樂地生活呢?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霸道、好強、斤斤計較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一輩子活得不舒坦、不開心。

一個人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有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寬大胸懷,懂得容忍謙讓的道理,人生又何愁不會一帆風順呢?

給別人讓路也就是給自己留路。有時,一個舉手之勞可使一個人渡過難關,也往往因為這樣,在你遇到難關的時候,你會收獲意外的驚喜。

一位窮苦學生為了湊足學費,到外地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由於他一心一意想湊足學費而不想多花錢,於是他決定硬著頭皮向人討一些食物。

他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氣,心想,哪有大男人向小女孩討吃的?於是,他隻要一杯開水解渴。

小女孩看出此時的他非常饑餓,於是,拿了一杯開水與幾塊麵包給他。他很快就把食物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小女孩看到他這種吃法,不禁偷偷地笑了。

吃完後,他很感激地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小女孩傻傻地笑著說:“不必了,這些食物我們家有很多。”

男生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陌生的地方還能受到他人如此溫馨的照料。

多年以後,女孩感染了罕見的疾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個醫生的醫術十分高明,找他看看或許還有治愈的機會,便趕緊帶她去治療。就在醫生的全力醫治和長期的護理下,女孩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健康。

出院的那天,護士交給她醫療賬單,她幾乎沒有勇氣打開來看,心中知道,可能要一輩子辛苦工作才還得起這筆醫療費。最後,她還是打開了,看到簽名欄寫了以下這段話:“一杯水與幾塊麵包,足夠償還所有的醫療費用。”

女孩眼裏含著淚水,她終於明白,原來主治醫生就是當年那個窮學生。

蒼天公道,你怎樣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怎樣的回報;你讓別人因自己吃了虧受了損,自己也要吃虧受損;你讓別人從你身上沾了光受了益,最終受益沾光的還是你自己。所有這一切都是人生的規律,更是蒼天公義的作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路順暢無阻,那就要靠自己的行動去修築鋪平,多為別人著想,多讓別人受益,就等於撿去自己路上的石頭,除去路上的障礙。隻有為別人創造幸福的人才會得到幸福,隻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人才會擁有快樂,你讓別人受益,就等於讓自己受益。人生就是這樣,你付出一份愛,就會收獲一份愛,讓別人的路通暢,你自己的路也會通暢,為別人讓路就等於為自己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