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化解衝突的藝術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世上最複雜的關係,人要在一起相處,就難免會發生各種矛盾與衝突。成功的衝突調節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規則?心理學家證明,很多衝突中真正的對立目標隻是核心處的一小部分,更大的問題來自對對方的動機和目標的誤解。所以,化觫衝突時我們應該找準核心、巧妙斡旋。

其實,解決衝突不是特別難的事情,甚至有的衝突也可以變成積極的、建設性的交流,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靠一定的藝術手段。

衝突也可以變成好事

發生衝突就意味著人們之間觀點或認知上的差異進行了交匯並發生了碰撞。每一個人都是具有不同思想、不同需要和不同信念的單一的個體。衝突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衝突發生在我們與自己親密的夥伴之間,或是自己的同事之間、鄰居之間,那麽真正能夠對所有這些人際關係產生深刻影響的因素就在於我們是如何處理這些衝突的。

一般而言,沒有任何衝突的人際關係意味著兩個人能夠和睦相處、步調一致、關係和諧而從容,但同時也更意味著處於這樣一種關係中的兩個人相互之間並不是真誠相待的:這種一致的步調並不是真實的,或者說隻是由於其中的一個人總是習慣性地默許或附和另外一方麵造成的和睦的假象。存在於兩個人之間或者是一個群體之間的衝突如果不能夠妥善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妨礙人們之間的合作。如果衝突能夠得以妥善解決,不但能夠使流動感得到保障,而且會使聯係人們的紐帶更加牢固。解決衝突往往意味著我們必須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麽,必須把各自的不同點和差異擺到桌麵上來,必須清楚地了解應該在哪一個地方將衝突暴露出來並加以分析和探討。

迫在眉睫的衝突在許多人的心裏產生了極大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早就深深地根植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們的孩提時代。這種對衝突產生的恐懼反映了人們在努力獲得自主和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時感到有心無力。我們總是害怕自己的心靈受到傷害或是被另外的某一個人所吸引並同化掉。

我們同時還可能害怕找不到解決這種衝突的方法。而另外的恐懼就是對衝突能夠得以解決的恐懼——我們將最終邁過衝突所設置的障礙,相互之間的關係會更加密切。盡管大部分人都聲稱衝突得以解決正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正是因為人們之間存在著沒有解決的衝突,才使人們保持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之內。

不論我們承認還是否認衝突,它始終都客觀存在著。如果我們不積極坦率地去解決這些衝突,它們就會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深入到我們肌體的每一絲肌肉、每一根纖維之中。得不到緩解,這些衝突就會轉化成緊張的源泉,讓人們感到頭痛、無精打采、胃痛、無聊而沉悶,甚至疏遠別人、離群索居。

未解決的衝突會時時橫亙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它總是在某一個地方,隱藏在我們的思想深處,在我們最不希望它出現的時候突然間跳將出來。在某個夜裏,我們會從睡夢中醒來,對於五年前發生的一場爭吵仍然憤憤不平,耿耿於懷。我們會重新提起自己夥伴的不光彩的事情,在我們心裏有不安全感時,把這些事情當作武器狠狠地投向他。

與此相反,解決衝突的過程能夠讓人們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感到結果“對我們大家都有利”,感到一種能夠讓大家相互擊掌慶祝勝利的喜悅。太好了,我們終於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如果把衝突看作是一件仍舊沒有完成的事情,是一份永遠有待於改進和完善的工作,這會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衝突與解決衝突是一對天生的孿生兄弟,相互依存。正如音樂中存在的諧和音與不諧和音一樣,諧和音之所以能夠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受,是由於不諧和音的存在與其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以柔克剛

老子的師父病重時,老子跑前伺後,床前盡孝,師父非常感動,臨終前,想把人生之道傳授於他。

這天,師父把老子叫到床前,未曾說話先滾出了幾滴眼淚。老子對師父說:“老師,您老人家還有什麽話要交代?”

師父抹掉眼淚,問:“徒兒,你說舌頭結實呢,還是牙結實?”老子沒有多想,忙說:“老師,那還用說,當然牙比舌頭結實了。”“不對,”師父張開嘴說,“你看看,舌頭不結實,如今還在;牙齒結實,卻早掉光了。”老子一看,可不是,牙齒真不如舌頭結實。

這時,師父又問:“你說水硬呢,還是石頭硬?”老子想了想,說:“石頭硬。”師父搖搖頭,往門外過門石一指,問:“石頭硬,怎麽會被水滴穿了啊?”老子一看,是啊,水看似很柔軟,卻把硬石頭穿了個窟窿。

師父說:“這就叫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石頭,也經不住柔水長期擊打。再問你,木頭和繩子哪個更強?”老子尋思了一會兒,答道:“繩子更強。”師父問:“這回答對了,你是怎麽悟出來的?”老子說:“俺家祖上傳下來一架打水的舊轆轤,是木頭做的,轆轤頭看似很硬,可擱不住年長日久,硬是被繩子磨斷了。”

師父讚許地說:“是啊,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都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今後,你千萬記住啊!”老子含淚應答,又問:“師父,今後徒兒將以誰為師?”師父說:“上善若水,以水為師!”

師父去世後,老子謹遵師訓,以善為本,以水為師,以柔克剛。

柔何以克剛呢?從物理角度來看,剛性越大,物體就越脆弱,抗打擊能力越低。鑽石的確是自然界最硬的東西,同時它也是最脆弱的,它甚至比玻璃更易碎。而被我們認為硬度極差的鋁,柔韌性卻極好,你甚至可以用錘子把它砸得像紙一樣薄,但仍然不能把它砸為兩半。當雞蛋掉在石頭上時,雞蛋很容易破碎,而當皮球掉在石頭上時,它會彈起而保持完好無損,這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皮球對強大的外力能以柔韌化之,而雞蛋卻不能,故有“以卵擊石,自不量力”之說。這其中蘊含的就是我們所講的以柔克剛、以情動人的道理。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得睹為不善之害也。”可見,賞與罰都要進行是剛柔相濟的結果。通過剛和柔的共同作用,人們在生活中才得心應手。

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中有一幕是這樣的:團長送許三多精致的坦克模型,而許三多不好意思收時,突然發現學會接受也是一種能力。團長的一番好意,許三多如果執意不收,那麽就辜負了團長的一番好意。其實,團長這時就如同在出拳,許三多隻有接受,團長的拳才不會打空,如果打空了,搞不好胳膊都要脫臼,也就是心靈會受到傷害。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時候的不盡如人意,不是因為不柔,而是因為太剛。

朱大哥是個脾氣暴躁的人,而朱大嫂卻為人謙和、有耐心,一次,朱大嫂不小心把女兒的胳膊拽了一下,朱大哥愛女心切,一下把朱大嫂推倒在地。如果換成是你,被推倒的第一反應是什麽?也許,被推倒之後第一反應就是衝朱大哥大聲反駁:或者是大罵,接下來一場夫妻大戰肯定免不了。可是,朱大嫂的反應絕對出乎你的意料,朱大嫂說了兩個字,就把丈夫逗樂了,滿腔的怒氣消得無影無蹤,你肯定猜不到朱大嫂說了什麽。朱大嫂不但沒生氣,反而笑眯眯地不緊不慢地開玩笑似的衝丈夫說了句“熊樣”。看到朱大嫂不但沒生氣,還跟自己開玩笑,朱大哥不好意思再發怒了,再想想妻子也不是故意的,自己跟她發這麽大脾氣真不應該,朱大哥感到愧疚,伸手把妻子拉起來。從此,朱大哥跟朱大嫂再也沒紅過臉、吵過架,而且關係越來越好。

溫柔就像一劑良藥,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溫柔還像一劑潤滑膏,可以讓人與人更親密、更團結、更和睦。溫柔不是懦弱、不是膽怯,

溫柔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氣度。相反,斤斤計較、互不相讓、以牙還牙、以硬碰硬的方法不但不能解決矛盾、緩解衝突,反而會讓問題越鬧越大,雙方的關係越來越僵硬、疏遠,甚至造成兩敗俱傷。

太極拳是中國拳術的一種,為“練身”“練意”“練氣”三結合的整體運動。其重點是以意念引導動作,意動身隨,動作柔中有剛,拳姿優美。對手出拳,我不一定要接受,但可以和他繞著轉,避其鋒芒。做人也是一樣,如果別人罵你,你反著罵回去,那麽隻能表明你接受了他對於你的心理上的攻擊。其實,別人罵你,你不一定要接受,正如一個拳頭打過來,你可以選擇不接受。所以,有時候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謾罵而惱怒,如果惱怒了,隻能說明你接受了這一拳。你如果選擇罵回去,那麽你們之間將是一個互毆的局麵,兩敗俱傷。如果使用以柔克剛的方式,微笑著大度地麵對,那麽,你的對手也將知道他的謾罵是無效的。

生活是不平靜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你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發怒、更不要急於爭吵。要學會冷靜、理智,用溫柔去處理一切問題,用溫柔去化解一切矛盾。記住“以柔克剛”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遇事三思,留有餘地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意思是:夫子如果慢步走,我也慢步走;夫子如果快步走,我也快步走;夫子如果奔跑起來,我也就跟著奔跑起來。這是顏回對孔子說的話,以表明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是以孔子為典範。

作為孔子的弟子,顏回認為這樣可以全麵地繼承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這也有不好的地方,因為這樣就喪失了自己學習擴展其他方麵知識的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汲取孔子等諸多聖賢的思想和知識,還要學會三思而後行。

狗是勤快的動物,每天,當主人家中無人時,狗便豎起兩隻耳朵在主人家的周圍。哪怕有一丁點兒的動靜,狗也要狂吠著奔過去,兢兢業業地為主人做著看家護院的工作。

可是,每當主人家有人時,狗的精神便放鬆了,有時還會少睡一會兒。在每一個人的眼裏,這隻狗都是懶惰的,極不稱職的,便不再獎勵它好吃的。

貓是懶惰的。每當家中無人時,便伏地大睡,哪怕三五成群的耗子肆虐。睡好了,就到處散散步,活動活動身子骨兒,這兒瞅瞅那兒望望,像一名高傲、享受生活的新貴。主人在時,它表現得極殷勤、恪盡職守,還時不時還對主人舔舔腳、逗逗趣。在主人眼中,這也無疑是一隻極勤快、極可愛的貓,好吃的自然給了它。

由於貓的懶惰,主人家的耗子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值錢的家當被咬壞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說:“你們看看,耗子都猖狂到了這種地步,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隻狗也不幫貓捉幾隻耗子。我鄭重宣布,將狗趕出家門,再養一隻貓如何?”家人紛紛附和說,這隻狗夠懶的,每天隻知道睡覺,看貓多勤快,抓耗子吃得多胖,都有些走不動了,是該將狗趕走,再養一隻貓了。

於是,狗一步三回頭地被趕出家門。自始至終,它也不願意離開家門,它隻看到,那隻肥貓在它身後輕蔑地笑著。而最終結局是:兩隻貓越來越肥,耗子也越來越多。後來,主人開始懷念起被趕走的狗,卻也無可奈何。

故事中的主人因為一時衝動,沒有三思而後行,最終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以致事與願違。

凡是衝動型的人,一定要認識到自己的莽撞行事往往會帶來更多更大的麻煩。著名作家王蒙說過:“在任何處境下保持從容理性的風度。心存製約,遇事三思,留有餘地。”

如果你為某件事情生氣了,先不要急著發火,忍耐3分鍾,讓自己靜下來,如果3分鍾後,你還覺得真的很可氣,那你就發火吧。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時候你的火氣已經消失了,也許你依舊會為自己感覺不值,但至少沒有那麽衝動了,至少不會做出一些魯莽的行動。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是古代先賢留下的不朽名言,也是克服衝動的最佳良藥。

三思而後行,思考些什麽東西呢?思考的是問題的根源和起因。問題發生後,就需要知道發生問題的根源是什麽,導致問題的誘因是什麽。隻有當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都找到後,才能考慮解決的方法。之所以要三思,是因為問題的發生是很多原因導致的,其背景是複雜的,單憑直覺很難得出正確結論,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分析歸納或者調查研究,才能理出頭緒。而且也有被人製造假象、提供虛假線索而迷惑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誤入歧途的危險。所以,思維必須要精細縝密。思考一遍還不夠,還需要檢查一遍,在行動之前還要複查一遍,確保行動萬無一失。三思以後,在解決問題的方案上,還要再考慮,這就是“謀定而後動”的道理。謀就是計劃、方略,是解決問題的方針和策略。隻有行動方針確定了,才能采取行動。這種行動方針是經過思考的,而不是那種本能衝動想到的。謀略思考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方案。本能衝動型的人總是隻想到一種行動,隻考慮解決麵上的問題,對後續行動和影響卻不考慮。仔細考慮對策後,就有可能既把問題解決,又避免了出現副作用。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謀定而後動,就需要在發生問題時沉著鎮靜,不急於立即采取行動,而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會不耐煩地催促趕快采取行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時間緊急,再不采取行動就來不急了,其實,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錯。如果事先沒有考慮好,路子沒走對,反而會耽誤時間。

“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來耽誤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時候由於刀口鋒利,效率高,反而節省了時間。這也就像出門開車,事先把地圖看好了,順著標誌一路開去,就可以不繞彎路,節省時間。如果慌忙上路,看起來節省了看地圖的時間,但是一旦走錯了路,可能就會浪費比看地圖長很多倍的時間。

當然,我們也應清楚,凡事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要人們沒有主見,優柔寡斷而是要求人們不要過於輕率,三思隻是思考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