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感恩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著要擁有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充滿愛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對生活的責任,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事實上,感恩是一種雙贏的策略,隻要我們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美麗,就能永遠快樂地生活在溫暖而充滿真情的陽光裏。

人因感恩而高尚

學會感恩,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多彩;學會感恩,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責任;學會感恩,才能懂得人生道路上的真愛。

人生幸福的關鍵在於你用一顆什麽樣的心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隻有懂得感恩、懂得愛的人才會持續地擁有幸福、享受快樂。常懷感恩之心,會讓我們已有的人生資源變得更加深厚,讓我們的心胸變得更加寬闊、宏遠。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地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

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一個嶄新、發亮的金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

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金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錢是你的了。”

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人們常常不斷地向生活索取,卻很少會對生活的饋贈心存感激。然而,學會感謝生活、感謝他人也是成功之道。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到“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再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恩文化傳統。

今天,縱觀我們的社會,無論是張尚昀背著重病母親求學進取,還是洪戰輝曆盡艱辛帶著“棄嬰妹妹”讀大學,無論是王樂義身患癌症不辭辛苦推廣大棚蔬菜技術,還是華益慰以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彰顯濟世良醫的仁慈心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善德壯舉,都源於一顆感恩的心。

是的,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智慧。“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而如果你隻知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麵激勵因素中,感恩被認為是培養道德良知、增強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長力量的最好催化劑。

日本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生應聘於一家大公司,社長審視著他的臉。出乎意料地問:“你替父母洗過腳擦過身嗎?”

“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地答道。

“那麽,你替父母捶過背嗎?”

青年想了想,說:“有過,那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那時母親還給了我10塊錢。”

青年臨走時,社長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一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替父母擦過身,明天來這裏之前,希望你一定要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嗎?”這是社長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應。

青年雖大學畢業,但家境貧寒。他剛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從此,母親做用人拚命掙錢。孩子漸漸長大,讀書成績優異,考進東京名牌大學。學費雖高得令人生畏,但母親毫無怨言,繼續幫傭供他上學。直到今日,母親還去幫傭掙生活費。

青年回到家,母親還沒有回來。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髒,他決定替母親洗腳。母親回來後,見兒子要替她洗腳,感到很奇怪。於是,青年將自己必須替母親洗腳的原委說了一遍。母親很理解,便按兒子的吩咐坐下,等兒子端來水,把腳伸進水盆裏。

青年右手拿著毛巾,左手去握母親的腳,他這才感到母親的雙腳已經像木棒一樣僵硬,他不由得抱著母親的腳潸然淚下。讀書時,他心安理得地花母親如期送來的學費和零花錢,現在他才知道,那些錢是母親的血汗錢。

第二天,青年如約去那家公司,對社長說:“現在我才知道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您使我明白了在學校裏沒有學過的道理,如果不是您,我還從來沒有握過母親的腳,我隻有母親一個親人了,我要照顧好母親,再不能讓她受苦了。”社長點了點頭,說:“明天你到公司上班吧。”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常懷感恩的人,才能以積極的心態處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常懷感恩的人,才能坦然麵對一切。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就會更加和諧、融洽、親密,而人也會因為感恩心理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

常懷感恩之心

在我們的周圍,很多人熱衷於過美國的聖誕節,卻鮮有人知道美國還有一個感恩節——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達北美洲。年關交替,寒冬臘月,他們遭遇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了,活下來的移民很少。這時,印第安人給移民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善良的印第安人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移民們確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當天,印第安人和移民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被當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們又舉行了賽跑、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三百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在今天的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比聖誕節還要重要。感恩節期間,散居在他鄉的家人,都會趕回家過節,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這一天的晚宴,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

多少年來,感恩帶給人類的福祉是無以言表的。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人倫教化,還是校正人們的心態,淨化人們的心靈,它都是一劑良方。它使人的內心更加深沉博大。

有一年的感恩節,在一個平凡而貧困的家庭裏,早晨的陽光如利箭般穿透了薄薄的窗紗,照射到了**。家裏的小男孩早就醒了,但他沒有作聲——他不願意驚醒疲倦的父母,因為他們還在沉沉地酣睡。

其實,他的父母也早就醒了,隻不過他們不願麵對兒子那失望的眼睛。可是,他們沒有能力準備任何節日的禮物與膳食。

丈夫想如果能放下臉皮,去當地慈善團體聯係一下,或許能分到一隻火雞過節。但他做不到這一點。唉,怎麽辦呢?

幾個小時後,夫妻倆終於硬著頭皮起床了。丈夫沒有好心情,妻子當然也是唉聲歎氣的。生活太貧困了,他們又覺得去行乞很可憐,這個感恩節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就在一家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時,突然響起了一陣敲門聲。男孩跑去開門。門外站著一個高大的男子,他滿臉笑容,手裏提著齊全的節日膳食,火雞、罐頭,應有盡有,都是過節的必需品。一家人驚訝地看著他。那人說:“這些東西是一位知道你們有需要的人要我送來的,他希望你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關懷並深愛著你們。”

丈夫極力推辭這份禮物,但來人卻說:“不要推辭了,我隻不過是個送貨的而已。”他麵帶微笑,將籃子挎在了小男孩的臂彎裏,並輕輕地說:“祝你們感恩節快樂!”然後轉身走了。

此時,小男孩的心裏油然升起了一種無可名狀的神奇感受。這件發生在他童年時的“小事”,後來竟然影響了他的一生,並促使他決心要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他參加工作後,盡管收入很微薄,但仍堅持在感恩節那天買很多食物去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又一個感恩節到來了,扮成送貨員的已經長大的男孩出現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口。開門的是一位西班牙籍的婦女,她有六個孩子,然而丈夫卻拋棄了他們。眼下,她和孩子們正在遭受斷炊之苦。

男孩說:“我是來送貨的,女士。”之後,他拿出了豐盛的節日大餐和禮物。女人驚呆了,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而她身後的孩子們則頓時爆發出了歡快的喊吉……

女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用結結巴巴的英語感動地說:“哦,你一定是上帝派來的……”年輕人靦腆地說:“不,我隻是個送貨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來這些東西的。他讓我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一家人都過個快樂的感恩節。也希望你們知道,有人在默默地愛著你們。今後你們若是有能力,就請同樣將這樣的禮物轉送給其他需要的人。”

回想自己年少時的種種經曆,沒想到它們竟成為自己走向坦途的導引,指引他用一生的時間去幫助別人。童年時見到的那個送貨人,深刻地改變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覺得,傳播愛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幾年後,這個年輕人成為美國總統的特別顧問。他就是全球著名的心理勵誌專家、成功學權威——安東尼·羅賓。

感謝生活,感謝身邊所有的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當然了,感恩並不僅僅局限於感恩節這一天,在一年的365天中,我們都應常懷感恩之心。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一切

每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同。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讚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一個年輕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輕人問:“這裏如何?”老人反問:“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說:“簡直糟糕透了。”老人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又來了另一個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老人便說:“這裏也同樣好。”旁觀者覺得詫異,問老人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老人說:“你要尋找什麽,你就會找到什麽!”

在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也會變得不同。其實星星還是那顆星星,世界依然是那個世界。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就會發現很多美麗的風景;你帶著滿腹怨氣去看,你就會覺得世界一無是處。

理學家哈洛克曾做過一項獎懲混合的比較研究。

哈洛克選擇了許多數學程度相同的學生,將他們分為四組:

在給第一組上課時,每次課前都讚揚作業成績優良者。

對第二組則剛好相反,對他們中成績好的不予讚揚,僅對成績差者嚴厲譴責。

對第三組既不讚揚、又不譴責,但讓他們知道第一組和第二組每天發生的情形。

第四組則控製安置在其他地方,不使他們知道其他三組每天的情形,對他們的成績既不讚揚也不譴責。

不久,受讚揚的第一組和受譴責的第二組的成績立刻有顯著的進步,提高了35%~40%。

第三組的成績也有進步,但提高率隻有一組、二組的一半。

如此繼續下去,情況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受讚揚的第一組成績提高了79%,受譴責的第二組和不受獎懲的第三組的成績又低落下去,被隔離的第四組的成績也有輕微的降低,但不明顯。

上述實驗的結論是:當一項行為帶來滿意或鼓勵的結果時,該項行為則保持而增強;反之,如行為結果得不到鼓勵,或得到懲罰時,該項行為則傾向於不再重複。這說明了肯定意義的讚揚和否定意義的譴責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拿破侖·希爾博士小時候被認為是一個壞孩子,家人和鄰居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應該下地獄的人,無論何時出了什麽壞事,大家都認為是拿破侖·希爾幹的。在這種情況下,拿破侖·希爾破罐子破摔,一心想表現得比別人形容的更壞。他的母親去世後,一位新的母親走進了他的家庭,當父親介紹拿破侖·希爾時說:“這就是拿破侖·希爾,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此時,他的繼母卻親切地說:“他完全不是壞孩子,他恰恰是

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無非是要把他所有伶俐的品質發揮出來。”

繼母發現了拿破侖·希爾人性中唯一的優點,在繼母的賞識和鼓勵下,拿破侖·希爾開始改正自己的缺點,並發奮學習。繼母用她深厚的愛和不可動搖的信心,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拿破侖·希爾——美國成功學的創始人。

有人認為,在越來越個性化的社會交際中,“欣賞自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應用。這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起碼表明了人已經開始注重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有利於個性的張揚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可往往物極必反,“欣賞自己”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展成為極端的自私自利,發展到唯我獨尊的驕橫和霸道,發展到“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的個性變態表現。

假如我們肯把自己欣賞的目光從那些近似海市蜃樓般的“星係”中收回來,看看身邊這些你從來不曾欣賞過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雖不如明星、大款那般被傳媒“炒”得火爆,但他們卻仍舊認認真真地生活著,努力地工作著,真誠地與人打著交道。他們在與人交往中所表現的同情、關切、微笑和互相幫助都是樸實而真切的。這些人就生活在你的四周,他們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和鄰居,他們在你失敗受挫時安慰你、幫助你;在你成功興奮時會鼓勵你、讚美你;下雨時,他們會拉你同在一個屋簷下躲雨;刮風了,他們會為你披上一件禦寒的風衣。這些人才是你真正應該欣賞的人。

或許他們身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他們煩惱時也會喊一喊、罵一罵,他們在背後也會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缺陷,他們也喝酒、抽煙、打麻將,也有七情六欲。社會有多複雜,他們就有多複雜。但這些“惡習”誰能保證自己身上就沒有呢?真正懂得交際藝術的人,是知道怎樣用欣賞的目光把一堆粗樹根變成藝術品,明白善意的批評也許會使惡魔變成漂亮的天使。

任何時候,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圍的人,你便會更坦然地麵對一切了。人是有思維的,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你會很快樂,也會很坦然。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一位家庭主婦給客人端上米飯,客人稱讚說:“這米飯真香!”主婦興奮地告訴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問:“怎麽糊了?”主婦的臉色驟變,趕緊解釋道:“是孩子他奶奶燒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還有沙子!”主婦又答:“是孩子他姑姑淘的米。”你看,對於讚賞,她是那麽爽快地接受了下來;對於指責,她就千方百計地推托。也許你會說這位主婦特別喜好居功而又善於諉過於人。但你隻要真誠地問一問自己,難道你願意受到指責而討厭得到讚賞?其實,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讚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麵對指責時,不自覺地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製。

讚美之於人心,如同陽光之於萬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讚美,人人喜歡讚美。這絕不是虛榮心的表現,而是渴求上進,尋求理解、支持與鼓勵的表現。

愛聽讚美,出於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他人那裏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其內心深處都有被重視、被肯定、被尊敬的渴望。當這種渴望實現時,人的許多潛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會被奇跡般地激發出來。

在賣清粥小菜的餐廳,有兩位客人同時向老板娘要求增添稀飯時,一位是皺著眉頭說:“老板,你為什麽這麽小氣,隻給我這麽一點兒稀飯?”結果那位老板也皺眉說:“我們稀飯是要成本的。”還加收他兩碗稀飯的錢。另一位客人則是笑著說:“老板,你們煮的稀飯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得到了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費稀飯。

一句鼓勵的話語,一陣讚賞的掌聲,都會使一顆疲憊的、困頓的心靈

感受到一縷陽光般的溫暖。經常聽到真誠的讚美,明白自身的價值獲得了社會的肯定,有助於增強自尊心、自信心。

韓國某大型公司的一位清潔工,本來是一個被人忽視、被人看不起的小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險箱被竊時,與小偷進行了殊死搏鬥。事後,有人為他請功並問他的動機時,答案卻出人意料。他說,因為公司的總經理從他身旁經過時,總會讚美“你掃過的地真幹淨”。

人在被讚美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行為塑造”,我們會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種優點的人。並且,這種塑造有心理強化作用,會不斷鼓勵自己向著某個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具備人們口中的某些優點。正是在這種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一種不斷前進的力量。讚美他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常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別人的讚美。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心理學家的家裏,孩子的母親說:“我這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優點,讓我傷心透了。”於是,心理學家開始從孩子身上尋找某些他能給予讚許的東西。結果他發現這孩子喜歡雕刻,並且工藝很精巧,而在家裏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懲罰。心理學家便為他買來雕刻工具,還告訴他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同時讚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東西比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個兒童雕刻得都好。”不久,他又發現了這個孩子幾件值得讚美的事情。一天,這個孩子使每一個人都大吃一驚,沒有什麽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掃得非常幹淨。當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麽這樣做時,他說:“我想你會喜歡。”

人人皆有可讚美之處,隻不過長處和優點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隱有顯罷了。隻要你細心,就能隨時發現別人身上可讚美的“閃光點”。即使缺點較多或長期處於消極狀態的人,隻要稍有改正缺點、要求上進的可喜苗頭,就應及時給予肯定、讚揚。

不要以為讚美別人是一種付出。從“生命能量”的觀點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能量的轉換,對別人讚美的時候,你已經獲得了更多的力量。你從嘴裏吐出字字讚美的話,猶如粒粒珍珠掛在胸前,令你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讚美是一件好事,但絕不是一件易事。讚美別人時如不審時度勢,不掌握一定的讚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變好事為壞事。讚美別人不是廉價的吹捧,不是無原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包藏禍心的精神賄賂。讚美別人,是發自內心的欣賞與感動,是友善、是鼓勵、是寬容,蘊涵著尊重、理解和支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吝惜讚美,很難賞賜別人一句讚美的話,他們不懂得,多正麵引導,多表揚鼓勵,是順利交往的一條規律。予人以真誠的讚美,體現了對人的尊重、期望與信任,並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友誼,是協調人際關係的好辦法。

既然讚美對於生活有這麽重要的作用,那麽,我們就不要吝嗇對別人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