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陌生人交談要講究方法

雖然有電影警告我們“不要與陌生人說話”,但事實是我們一生中的“非陌生人”,哪一個又不是源於“陌生”?

下麵我們將介紹8個與陌生人談話所應掌握的技巧。

1.不要小看自我介紹

“接近對方”的語言藝術,絕不應該是一種花言巧語,而是以真誠、熱心、禮貌、得體為主,因此,接下來將陸續介紹9種和人初次見麵時,迅速建立良好關係的語言藝術。

和陌生人見麵,第一個步驟便是介紹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麵介紹,也可以自我介紹,不論采用何種介紹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隨便的態度。

特別是自我介紹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恰當得體。那麽,怎樣的介紹才算恰當得體呢?

一般來說,介紹的語言既要簡潔明了,又能使對方從你的介紹中找到繼續談下去的話題;既要使對方通過你的介紹對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對方覺得你在自吹自擂。接下來,我們比較以下3種介紹法:

A.我是×××,請多多指教。

B.我是大華實業公司業務部經理×××,請多指教。

C.我是大華實業公司業務部經理×××,是××大學經濟係畢業生,××教授是我的老師,我曾在××集團擔任過銷售顧問。

第一例的介紹過於簡單,相信對方在聽了介紹後,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無所知,很難把話題接續下去,做進一步的交談;第三例則太過畫蛇添足,顯得有些囉唆,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不願意與你做更深入的交談;第二例則既簡潔,又能使對方找到接下去交談的話題。

如:“啊,大華實業公司,我在報上看過介紹你們公司的文章。你們的公司現在經營得怎麽樣?”或者是:

“啊,你是做銷售工作的,我對這項工作也很有興趣。你一定很有經驗,可以在這方麵指點我一些嗎?”

這樣,雙方就能很自然地找到話題,使氣氛熱鬧起來。

2.找出最適當的稱呼

運用稱謂,看來似乎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其實,它在語言藝術中,卻是不可掉以輕心的一個關鍵。

有一次,一位心理學家應邀到一處少年管教所為犯錯誤的青少年輔導。當他麵對年紀輕輕的罪犯時,一時間不知道怎樣稱呼對方。

如果稱對方為犯人,必然會讓對方產生反抗心理,對輔導教育反而是不利的;稱先生,顯然也不合適,最後他用了“誤觸國家法律的年輕朋友”這一個特別的稱呼。誰知,這一稱呼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青少年罪犯聽到這一稱呼時都專注地凝視著他,有的還激動得哭了。輔導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認識一位善於演講的作家,他曾和我分享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心得:針對不同的聽眾對象,選用適當的稱呼,要比千篇一律地稱“朋友們或聽眾們”的效果好得多。

如果麵對的是青年聽眾,那麽“青年朋友們”的一聲稱呼,就是把自己和青年置於平等的地位;對大學生稱之為“未來的××師,××家”,確實更能激發他們的自豪感;把護士稱之為“白衣天使”,尊敬之情溢於言表。

凡此種種,隨情適景的稱謂,無疑會使雙方在感情上更為接近。

3,巧用“我”這個字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是經常會講到的。但“我”字怎麽用,卻大有學問。

“我”字講得太多,過分強調,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這會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必須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方法之一是少用“我”字,多運用複數或省略主語。譬如:

“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做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語已經很明確,那麽後麵幾句中的“我”不妨統統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毫無影響,且能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還能使“我”不至於太突出。

方法之二是配之以平穩和緩的語調以及自然謙和的表情、動作。具體而言,講“我”時,“我”字不要讀成重音,聲音不要拖長,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語氣也不要過分渲染。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是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的人,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自己。

方法之三是以“我們”一詞代替“我”。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可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4.懂得發問的藝術

在與不熟悉的人交往的過程中,巧妙的提問,不僅能起到投石問路的作用,還能使交談隨著自己希望的方向一層層展開,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

有的人問話一出,便立即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雙方相見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問話一出,卻使對方無言以對,使場麵變得尷尬,雙方隻得以“再見”收場。可見,發問也是一種說話藝術,對“拉近”雙方的關係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飯店招聘服務員,有兩位年輕人來應聘。

第一位應聘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您吃雞蛋嗎?”顧客擺了擺手,似乎答不出來,對話就此結束了。

第二位應聘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請問您吃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顧客笑著回答:“一個雞蛋。”

可見,第二位應聘者的說話策略相當成功。他在這裏運用的是限製性提問。這類提問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提問中便限製了對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識、有目的地把對方的思路引向提問者所希望的答案上。二是這類發問能使對方從中感受到提問者的誠意,在心裏有親切之感,覺得盛情難卻,不好意思拒絕,即使原來想拒絕,也會不由自主地改變主意,順著問話人的意思做出答複。但這類提問一般隻適用於預期目的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如果對情況不是很了解又無明確的目的,就不宜用這類提問方式。

情況不是很了解又無明確目的的時候,提問的範圍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須給對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這時,暗示性提問也是常被采用的方式。

如果你住在學生宿舍,別人用了你的洗臉盆,用完後忘了把水倒掉,於是你便很有禮貌地問了一句“請問您……洗臉盆還要用嗎”,那效果總要比直接問“你怎麽還不把洗臉水倒掉”或者說“請快點把洗臉水倒掉”好得多。

暗示性提問的特點在於婉轉含蓄,不會使對方感到難堪,可以因此避免許多誤解和矛盾,有時還會使對方覺得你很有禮貌、有教養而產生好感,從而使雙方的來往更加頻繁。

5.借力使力

在人際交往中,除了上述談到的投其所好、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以外,與其相類似的還有“借力使力”法。

你可以因人因事因物,就地取材、就近取材,以特定的物和事為媒介,作為引發交談的“因子”。

比如一個陌生人手裏拿著一份報紙,你如果想結識他,便可以以報紙作為媒介,對他說:“對不起,打擾一下。請問您手裏拿的是什麽報紙?有什麽重要新聞嗎?”這樣,你與他的對話就有了開始的可能。

6.轉移話題

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狀況,這時就需要靈活應變,另辟蹊徑,尋求話題的轉機。

1984年美國總統裏根訪華前夕,根據顧問們設計的步驟,他先與一位大學畢業的中國留美學生通過電話,告訴對方他將訪華的消息,問對方有什麽需要他轉告母校的。

這位學生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接到裏根總統本人的電話,頓時慌張失措,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裏根知道“此路不通”,立刻調轉話頭,親切地問:“你來美國有多長時間了?過得習慣嗎?”

對方順著裏根的問話,從一些日常小事談起,情緒逐漸平靜下來。裏根接著再趁勢自然地把話題轉回到原來的話題上,這位學生也很高興地請總統轉告他對祖國人民及母校師生的問候。

這個電話發展至此才獲得了預想的結果。

轉換的話題能否起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其關鍵在於當事者要善於從第一回合的接觸中擷取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斷,弄清楚對方的心理、性格、素養等特點,尋找出能被對方接受、理解,又能為談話找到出口的話題。

因此,話題的轉移不是隨心所欲的,也不僅僅是為了無話找話說,而是為展開原來的話題創造有利條件、鋪平道路。因此,新話題的切換,必須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加上通盤考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消除緊張情緒

一般來說,處於不平等地位的人際往來,在接觸的初始,往往會具有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態。

這種狀態的存在常常成為雙方接近的障礙,但是隻要通過適當的語言,轉移對方的緊張情緒,便能消除這種障礙。

消除對方緊張心理的方法有很多,如前麵列舉的美國總統改變自己的態度和使用鼓勵性的言語,就成功轉移了對方的緊張情緒;而幽默風趣的話語隻要運用得當,也能在自己和不熟悉的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雙方很快熟絡起來。

轉移緊張情緒的方法盡管很多,但如果沒有對人的平等和尊重的思想感情作基礎,是很難收到好效果的。

8.熟記對方的姓名

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如果遇到一個並不十分熟悉的人能叫出自己的姓名,就會對那個人產生一種親切感。相反的,如果見了幾次麵,對方還是叫不出你的名字,便會產生一種疏離感、陌生感,增加雙方的心理隔閡。

在人們的心目中,唯有自己的姓名是最美好、最動聽的東西。許多事實也已經證實,在公關活動中,廣記人名,有助於公關活動的展開,獲得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有一個人叫小吉姆·法裏。此人從來沒有進過一所中學,但是在他46歲時,已經有4所學院授予他榮譽學位,他也成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主席,美國郵政總局局長。

卡耐基去訪問小吉姆·法裏,請教他成功的秘訣。他說:“工作賣力。”卡耐基說:“別開玩笑啦。”

小吉姆·法裏接著反問卡耐基:“那你認為理由到底是什麽?”卡耐基回答:“我知道你可以叫出一萬人的名字。”

“不,你錯了。”他說,“我能叫出五萬人的名字。”

這項能力,使法裏先生幫助羅斯福進入了白宮。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一次宴會上,看見席間坐著許多不認識的人,他找到一個熟悉的記者,從記者那裏一一打聽清楚了那些人的姓名和基本的信息,然後主動和他們接近,並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

當那些人知道他竟是著名政治家羅斯福時都大為感動。從此以後,這些人都成了羅斯福競選總統時的忠實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