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營才能是創業者的基本功

要成為成功的創業者,首先要做一個成功的經營者,並具有出色的經營才能。所謂經營才能,是指創業者駕馭企業的能力。它是各種能力的集合體,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作用的,不同層次的集合體。它由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三個層次組成(見表2-1)。其核心能力是創新;必要能力是決策、指揮、組織;增效能力是控製和協調。這種能力集合體,是由它的地位、作用與職責所決定的,也是創業者有效行使職責、充分發揮作用所應具備的主觀條件。

表2-1創業者經營才能結構

第一層次核心能力創新能力

第二層次必要能力策劃能力、指揮能力、組織能力

第三層次增效能力控製能力、協調能力

(一)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就是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善於敏銳地察覺舊事物的缺陷,準確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膽的、新穎的推測和設想,繼而進行周密論證,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的能力。通常說的“人無我有”的決策,“出奇製勝”的銷售策略,都是創新的具體表現。

創新能力的形成,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

創新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偶爾所得。它有一個從舊到新的漸進過程。經營者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創新,非從前人的知識和經驗中吸取營養的啟示不可。這個階段包括積累知識、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收集國內外資料、分析前人的經驗等內容。在這個階段中,有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信息的收集、篩選、歸納、整理起著很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經營者必須站得高,看得遠,視野開闊,把眼光投向未來,才能使創新的思維結出豐碩的成果。

2.醞釀階段

經過較長時期準備後,經營者在某一方麵的信息已有相當多的積累和掌握,這時對於創新中的問題和困難,就要進行反複的思考。思考過程中需要經營者刻苦鑽研,在深謀遠慮上下功夫。

3.確立階段

經過較長時期的醞釀之後,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構思就會逐步形成。在中外企業經營管理的曆史上,突發性的、富於戲劇性的創新是不乏見的。有的經營者在林間散步時,因見到某花卉,從而引起了改變產品的花色和款式的決策。有的經營者的一種新的構思甚至出現在夢境之中。有的經營者在出外旅遊中受到啟發,引出了管理上一係列的創新。這些都是事實。是由於企業家大腦中的潛意識未因日常活動而中斷,一旦遇上了“契機”,一個創新的觀念就會躍然而出,好似在黑暗中見到曙光,給人以無比的喜悅。經營者在創新活動中的這種“領悟”,並非一時的“靈感”所致,而是一種漸進過程的中斷,一種思維的飛躍,是大量艱苦探索的豐碩成果。

創新能力是內在因素與社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一種效應。管理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創新能力與其個人的氣質、動機、情緒、習慣、態度和觀念,以及才能等各個方麵有著密切的關係。富有創新能力的人,一般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興趣十分廣泛,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理,往往能從平凡中發現奇特,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找到異常之處,從細微中見到方向。

(2)對環境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找出實際存在和理想模式之間的差距,能察覺到別人未注意到的情況和細節,能不斷發現人們的需要的能力,並巧妙地運用這些需要和能力的潛力。

(3)具有立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特點,善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想出較好的點子和辦法,提出非同凡響的主張。

(4)富於獨立意識,對現成的事物不盲從,不人雲亦雲、隨聲附和,勇於脫出一般觀念的窠臼。

(5)頗具自信心,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即使遭到阻撓和非難,也不改變信念,總是一往直前,義無反顧,直至成功。

(6)敢於麵對常人無法忍受的困境,鼓足勇氣,大膽探索,直到取得突出的成果。

創業者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除了要致力於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素質外,還要重視創新方法的學習和研究,這對激發自己的創新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二)策劃能力

策劃能力是經營者根據外部經營環境和企業內部經營實力,進行創意性的構想,是製定方案中確定企業發展方向、目標、戰略的能力。

1.發現問題的能力

這種能力與前述的創新能力不一樣。創新能力是對尚未出現的問題進行設計、設想,對未來做出敏銳的洞察,對“明天”進行立體思維。而策劃能力是對現實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運用各種理論知識和經驗,作出判斷並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2.適應能力

企業中有許多問題,都是關係到企業發展方向的,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才能做好策劃。這對經營者來說,應當敢於麵對自己不可能具有多種專業知識的現實,增加適應能力,組織和依靠有關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用組織能力去彌補技術能力的不足。經營者的這種適應性,是強化策劃能力的手段之一。

3.優化能力

一個優化決策,它既具有對實際的“足夠低度”,使決策切合實際需要,又具有對權力的“足夠高度”,使決策能有效貫徹。這兩個“度”的交點,就是決策的“優化點”。經營者從多種可行性方案中進行抉擇時,必須有掌握優化點的能力。同時,經營者還要認識到“優化”不是“最佳化”,而是“滿意化”。在實際中不存在“最佳化”的理想狀態,而隻有接近於“最佳化”的狀態。

4.自檢能力

策劃付諸實施後,主客觀條件仍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比如,當出現某種新的工藝技術時,就又可能引起生產經營上的某種突變。為了使策劃能在動態環境中運用自如,經營者應不斷對已做出的決策進行檢驗,並及時調整和修正,以保證策劃的正確實施。

要有效地發揮策劃能力,經營者要考慮做到一下五個問題:

(1)當一項決策擺在企業家麵前時,經營者首先要考慮到這項策劃所涉及的職權範圍和限製因素,然後分辨出該由誰來作決定。

(2)經營者要考慮策劃的價值。鑒別一項策劃有沒有價值的最好辦法,就是反思一下,假如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失掉些什麽東西,這樣很快就可以看出策劃的重要性。

(3)經營者要考慮策劃的時間性。策劃的價值與策劃的時間是有關聯的,最佳時間的策劃,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價值。如果條件不成熟,就貿然做出決定和選擇一項策劃,那是冒險;條件成熟而拖延做出決定和選擇,優勢會轉化為劣勢,那會坐失良機。

(4)經營者要考慮策劃的根據和後果。經營者在策劃前,一定要親自審查所掌握的情況、事實和資料,從而提高策劃的科學性。同時,要考慮到一項策劃帶來的後果和反響,采用必要措施來補救一些策劃的偏差麵,克服可能帶來的任何一點消極的因素。

(5)經營者要考慮各個方案的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經營者在進行策劃時,要仔細衡量每一種方案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利弊分析,把握虧損和獲益的準確數據,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從中選擇出最優方案。

(三)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指經營者為了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從縱橫交錯的相互關係上,從時間和空間的相互銜接上,高效地、科學地組織起來的能力。經營者這種組織能力的發揮,可以使企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並保證其高效率地運轉。

作為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其組織能力,包括以下幾項基本的內容。

1.組織分析能力

指經營者對企業的現實狀況,依據組織理論和原則,進行係統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使經營者能夠對企業現有組織狀況的效能進行全麵分析,對其利弊進行正確的估計,能夠找出現有組織結構的問題。

2.組織設計能力

經營者要善於從經營管理的實際出發,以提高企業組織管理的效率、效能為目標,對企業組織機構的基本框架進行設計。框架設計要求經營者考慮整個企業設立幾個係統,設置幾個層次,主要部門的上下左右關係等,根據框架設計,再進一步完善各組織係統。

3.組織改革能力

經營者的組織改革能力,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執行改革方案的能力;二是評價改革方案實施的能力。前者指經營者所在貫徹改革設計方案時,有引導改革行動的能力,使改革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後者主要指經營者對改革方案實施後可能帶來的利弊,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以利於企業組織的日趨完善,組織的效能不斷提高。

經營者要有效地發揮組織能力,要注意:

(1)要把企業組織看成是一個動態概念。人們往往把“組織”看成是建立一套固定的機構或部門,一旦創建以後,就萬事大吉。這種看法,極不利於經營者組織能力的發揮。組織是個過程。經營者的組織能力必須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必須與企業經營目標相適應。如大批量生產轉到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無論在職能部門和生產部門都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機構和生產流水線都將會重新調整和組合。

(2)要集思廣益地設計組織改革方案。一個完善的組織改革設計方案,不可能由經營者關在小房間裏冥思苦想出來,就是想出來了也是很難實現的。經營者的任務就是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擬訂出組織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結構,其中每一個部分、每個細節,則必須依靠各個主管部門負責人共同思考,共同設計;還必須發動全體職工為改革組織結構獻計獻策。這樣做,經營者就能集中全體職工的智慧和創造力,使設計方案更趨完善。從實踐來看,最好請一些企業外麵的專家或谘詢機構,來企業中“會診”,以便找出問題,避免走彎路。

(3)創造一個有利於改革企業組織的氣氛。在企業組織後麵,都是人的活動,經營者要發揮自己的組織才幹,必須經常教育員工樹立組織改革的觀念,使他們充分了解組織改革的重要性,以減少改革中的抵觸情緒,在企業內部創造良好氣氛。

(四)指揮能力

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組織、權限,按照經營目標的要求,通過下達命令,對下屬進行領導和給以指導,把各方麵工作統籌起來的能力。

1.正確下達命令的能力

命令,是指揮的一種手段。沒有命令,也就說不上指揮。不能正確下達命令,就無法有效的指揮。所謂“正確下達命令”,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下達命令內容的正確性;二是強調下達命令方式的正確性。

經營者下達的命令,必須前後連貫,命令之間不能相互矛盾,朝令夕改,弄得下屬無所適從。

2.正確指導下屬的能力

經營者要使自己的命令能切實貫徹執行,除了命令本身的正確和下達命令方式的正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那就是要正確指導下屬,使下屬的經營行為,符合經營者命令的要求。這是令行禁止的重要保證。

經營者正確下達命令的能力,是強調指揮能力的單一性;而經營者正確指導下屬的能力則是強調指揮能力的多樣性。因為經營者麵對不同類型的下屬,由於這些下屬的年齡、修養、性格、籍貫、學曆的不同,各有各的特點,必須對他們采取“因人而異”的指導方式和方法,從而使每一個下屬對同一命令有統一的認識和行動。對於經營者來說,堅持命令單一性和指導多樣性的統一,是其指揮能力的基本內容。

經營者有效地發揮指揮能力的標誌,是下屬是否真正服從其指揮;是內心服從,還是表麵服從。一個經營者,有了指揮權,不等於就能有效地發揮指揮能力。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下屬對經營者指揮的態度常常有這樣一些情況:

(1)不服。在中小企業中有少數員工,對企業經營者的指揮,無論從內心到表麵,都表示出不服氣。

(2)懾服。在中小企業中有部分員工,由於老板獨掌大權,怕長不了工資,怕“炒魷魚”,因此不管企業經營者指揮正確與否,在表現上都是服從的。而當經營者不在場時,往往就會另外一個樣,牢騷滿腹,意見一大堆。

(3)佩服。中小企業中大部分員工,因為老板懂行,當生產經營上發生問題時能把原因說得清清楚楚,能把責任分得明明白白,對什麽都認認真真,因而對其十分佩服,感到在這種老板的手下幹事,就得認真,來不得絲毫差錯。在這種情況下,員工雖然心理上是緊張的,但又是佩服經營者的。

(4)悅服。如果經營者不僅在生產經營上懂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對員工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懷,這樣,在經營者行駛指揮權時,就會出現一呼百應的局麵。這時,員工接受經營者的指揮是主動的、心甘情願的。所以,經營者指揮能力有效發揮的關鍵是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徹底轉變“見物不見人”的傳統管理觀念。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經營者指揮能力的有效性。

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指揮能力這三種能力是經營者的必要能力。其中決策能力是核心,由於各種原因,目前經營者的決策能力比起其他兩項能力要低一些。因此,經營者更需要下功夫迅速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以適應中小企業在未來新的經濟環境下持續發展的需要。

(五)控製能力

控製能力,是指經營者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保證經營目標如期實現的能力。

1.自我控製的能力

自己做的工作,自己最明白。經營者要經常對各項工作進行反思,哪些做得及時,哪些沒有做好,都要一並考慮並確定下一步如何進行改革。要做到這一點,經營者要對完成企業經營目標具有自我控製力,對自己的行為自我調整。同時,還要使自己的部屬以及全體員工逐步具有自我控製能力,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有效控製。

2.發現差異能力

控製,是為了防止和減少差異現象的發生。因此,發現差異能力是控製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發現差異能力,是指對執行結果與預定工作目標之間發生的差異,能及時測定或評議的能力。掌握發現差異能力,是改進工作的開始,是工作能力提高的表現。這對於經營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經營者如果不具有對實現經營目標過程中出現的差異的發現能力,那就無法控製全局,從而使企業遭到嚴重損失。

3.目標設定能力

差異,是現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如果目的不明確,也就說不上什麽差異了。經營者要實現有效控製,就要具有目標的設定能力。設定目標,必須是定性與定量相統一。隻有定性,沒有定量,就難以將目標與實際結果相比較,就沒法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雖然有些工作極難定量,但大多數工作是可以定量的。因此,經營者隻有做好數的定量化、質的定量化、時的定量化,才能使“按質、按量、按時”完成經營目標有成功的保證。

要有效地發揮經營者的控製能力,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要全麵加強企業的各項基礎性工作。製定企業管理的各項指標,健全各種工作規範和技術規範,整理各項原始記錄和統計報表,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科學管理基礎上得到有效的控製。

(2)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企業信息管理係統。沒有全麵、準確、迅速、明白的信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難以控製,更不用說有效控製了。這個係統要為不同層次的人,提供不同的信息。而且要提供優化的、準確的、經過篩選後的信息,這樣才有利於控製工作質量的提高。

(3)要提高全體職工的責任心。實現有效控製,要靠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都實現個人自我控製。如果沒有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即使有再好的管理信息係統,運用再現代化的手段,也是不行的。因為“輸入”進去的是不正確的數據,通過“轉換”,“輸出”的也隻能是不可靠的“信息”,這對控製根本就不起作用。

(六)協調能力

是指解決各方麵矛盾,使全體員工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密切配合,統一行動的能力。

1.善於解決矛盾的能力

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由於職責分工上、工作銜接上和收益分配上的差異以及認識水平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矛盾。處理不好,有時矛盾還會激化,會對完成企業經營目標的整體行為,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經營者就應該善於分析矛盾的原因,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麵,提出解決矛盾的對策。

2.善於溝通情況的能力

企業內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不協調現象,往往是由於信息閉塞、情況沒有溝通。為此經營者應該具有溝通情況、交流思想的能力。這一點,在協調管理層之間的關係上,尤為重要。作為經營者是通過他的部屬集中指揮、統一領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因此,經營者與他們要經常通氣,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統一行動,才能更好地發揮經營者的各種能力。

3.善於鼓動和說服人的能力

要使企業的全體職工都能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奮發努力,經營者應該具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鼓動和說服能力。為此經營者還需具有一定的演講技能和談話能力,既要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清道理,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又要以真摯的熱情,感染和打開別人的心扉,給人以激勵和鼓勵,催人向上。

強化協調能力要注意的問題。首先,要認識協調的本質是對人際關係的協調。經營者要重視人的各種心理需要的研究,在工作中對職工合理的心理需要,要創造條件,給予滿足。其次,應該是堅持以下原則:即協調與控製相統一;說服教育與批評處分相統一;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相統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個性與共性相統一。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協調能力得以有效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