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舍得之道

“想必陛下也知曉‘若想與之,必先給之’的道理。我們所作之事頗有此番味道。”

見朱元璋麵上露出探尋的神色,方克儉眼前一亮頓時感覺抓住了重點。

他從朱元璋最後的那句話裏,找到了朱元璋對他窮追猛打的原因。說到底還是他們花的錢太多了。

看來朱元璋的思想意識,還是停留在舊觀念上。

方克儉如此想著,便將他在朱迪那裏學到的生意經,滔滔不絕的講了起來。

“陛下,請聽臣詳述此間生意之道。”

方克儉再次瞄了眼朱元璋,見其仍舊一副傾聽的模樣,更加堅定了他的猜想。

“臣也曾以為,生意便是買東賣西,商人將其他地方的商品,買到我們這裏,再將我們這裏的東西帶去其他地方買,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不應該朱大人的一些言論,卻完全改變了臣的這一想法。”

“朱迪大人曾說過,所謂生意,就是金錢的流動方向。隻有掌握的錢財的流動,才能主導生意的走向。”

“而如今的福州城,正需要資金的注入。因此我們不可守株待兔,要主動出擊將金錢的流動方向導向福州城。”

“因此,我們才會去和商賈接觸,並且竭盡全力的將他們的錢留下。所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媳婦抓不住流氓……”

“嗯?”朱元璋聽得好好的,被忽然這一句騷話,弄得一陣恍惚。

周圍的錦衣衛,也是驚訝異常。這些整日之乎者也的文官,也會說這種市井之徒才會說的俏皮話?

方克儉隻是對朱元璋和周圍之人笑了笑,並未多談這方麵的事情。他發現朱元璋的殺意已經消磨得差不多了,於是便把朱迪說過的俏皮話,拿來試探一下。

發現朱元璋果然沒有責怪於他,便更加安心下來。繼續賣力的說起了朱迪傳授的生意經。

“陛下,朱大人曾說過,談生意最好談的地方不是公堂之上,而恰恰就是在姑娘環繞的青樓之中。”

對於這些論調出於朱迪之口,朱元璋毫不意外。也隻有他能想出這麽多的怪招數,也隻有他會如此不在乎銀子的消耗。

不過對於這些朱元璋還是十分好奇的,因此隻是冷哼了一聲,倒是並沒有打斷方克儉的話。

“依朱迪大人所說,那些商人雖然在乎利潤,可在姑娘們的麵前,還是頗要臉麵的。不少人在眾人起哄的氣氛中,總會有些衝動。”

“雖然這種衝動不足以讓他們,做下幾萬幾十萬兩投資的決定。可我們也不隻是有姑娘,還有美食、美酒、琴棋書畫等手段,總有一種是商賈喜歡的。”

“如此一來,一個個小衝動累積之下,商人們就會更比平時更容易做出決定。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還可以拉近和商人的距離。這些商人總會被一些讀書人看不起,而我們這些官員折節下交,也能起到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

“多方累加之下,這生意就談成了。”

說完了生意經,方克儉看朱元璋所有所思,便口風一轉說起了他的“冤枉”。

“陛下,這就是臣在青樓中所作之事,也是臣口中所說的正事。除了與商賈談生意,臣從未因一己之私進入過青樓,更沒有將青樓中的姑娘帶出來。”

“總之,臣所作之事都是為了大明百姓,絕非私欲。望陛下明鑒。”

方克儉的鏗鏘之詞,讓朱元璋對其愈發相信。

看了看跪伏於地的方克儉,又看了看一旁的毛驤。

毛驤立刻拾取的上前一步:“陛下,在屬下的記錄中,方大人確實沒有這方麵的行徑。”

說完毛驤看了看方克儉,又補充了一句:“而且方大人每次去往青樓,也確實是都是與人結伴而行,即便是獨往也是等其餘人到達青樓後才有所花銷。”

朱元璋聽完毛驤的話仍舊沒有說話,隻是抬頭看了看天上掛著的月亮。今日是月底,一輪彎月掛在樹梢,就像一柄彎刀一般。

顯然朱元璋心中仍有殺意,隻是已經被方克儉說的十分猶豫。

方克儉見有了毛驤的解釋,仍舊沒有等來朱元璋平身的話,心裏開始打鼓。

若是朱元璋認可了他的作為,那麽此時至少應該讓他平身,而後訓斥也好,安撫也好都是後話。

可如今朱元璋不表態,就說明還在猶豫。

方克儉左思右想,總覺得不能這麽幹等著。

忽然朱元璋剛剛說過的話,再次在他腦海中閃現。

既然朱元璋是因為他們花銷太大而生氣,那麽不把這個解釋清楚,看來他是無法脫罪的。

“陛下,臣還有話說。”

朱元璋收回視線,落到方克儉身上:“一晚花掉萬餘兩,還有什麽可說的。”

方克儉心裏一抖,果然還是因為這個。

“陛下,朱大人時常將‘舍得之道’掛在嘴上。也經常與我們說,舍得舍得,要先舍才能有得。”

“臣所有的開銷都是為了拉投資,也是所謂的‘舍’的部分。”

“至於陛下所說的一晚開銷萬兩,也屬此列。那一晚宴請的是一家商會主事,他們共有十幾家商隊。最終在那幾名主事的牽頭下十幾家商隊都簽訂了協議,後續讓福州的經濟足足增加了幾百萬兩。”

“陛下,此舉乃是以小博大之道,用青樓中的小小花銷,換來的是商人們巨量的投資,和福州百姓美好的未來。”

朱元璋看著看著滔滔不絕的方克儉,感覺到一陣匪夷所思,以前方克儉,可是向來以惜字如金著稱,怎麽現在變得這麽能說。

特別是他說的那一套理論,聽的還都有些道理,但絕對不是方克儉自己想出來的。

“方克儉,你一口一個朱大人,想來是已經被其同化了吧。”

方克儉老臉一紅:“臣以往也隻是憑著自己的肩膀硬抗,全都是靠朱大人的教誨,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而且朱大人還說,福州不是一個人的福州。隻有所有人都心往一處使,才能建設好福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