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朱迪怎會如此撒幣

方克儉麵對朱元璋的怒火,腦子一時沒轉過來。

剛準備將才說過的理由重新說一遍,眼角餘光忽然注意到,毛驤與其身邊小旗官臉上的羨慕之色。

朱元璋、毛驤兩人的變化,以及朱元璋的問話。所有這些信息,被方克儉重新過了一遍腦子,而後猛地發現了其中的關鍵。

公家的錢?

方克儉剛才獨自喝了一整壺的酒,又與朱元璋解釋良久他沒有貪汙的問題。他的體力和精神都快要消耗光了,以致於一時間竟沒有注意到朱元璋話中的關鍵。

仔細回憶了一下,他所說過的話,小心翼翼的解釋道:“陛下,臣……沒說我們用的是公家的錢款啊。”

朱元璋聞言一愣:“不是公家的錢?你剛不是說了,這些錢都是朱迪報銷的。所有報銷都是走的‘公關補貼’,是由官府出錢報銷。”

“難不成,這錢是朱迪他的私產?”

朱元璋絕對不信,朱迪會拿出他自己的錢補貼官員。因此報銷錢財的來源,一定是朝廷的稅銀之類的錢款挪用的。

方克儉晃了晃有些昏沉的腦袋,總覺得他所說的東西,和朱元璋所想對不上。

一定是哪裏出問題了。

“陛下,這些報銷的錢,雖然不是朱大人的私產,可也不是公家的稅銀。那些都是朱大人此前在福州推行新產業,用商業手段賺來的,絕對與國庫錢款無關。”

朱元璋得知錢財是朱迪賺來的,臉色才稍稍好了一些。

不過還是不能理解,哪有官員去青樓還要公款報銷的,這不是貪汙是什麽?

雖說那些錢都是朱迪賺來的,可也都是利用了福州的地皮,還有他朱迪的官方身份賺來的。

如此雖說不是稅收那般,直入國庫,可怎麽也得給朝廷交上來一些,意思意思。

果然是個貔貅,錢財入了朱迪的手,再想摳出來可是真的難。

朱元璋眉頭皺起,又一個問題在他的心頭浮現。

即便官員逛青樓不算貪汙,可方克儉口口聲聲說是為了福州發展,這就有點離譜了吧。

“方克儉,咱家問你,你們……”說著朱元璋看向一旁的毛驤。

毛驤看到朱元璋的眼神看向他手中拿著的名冊,立刻明白朱元璋的意圖。

將那名冊展開,翻倒方克儉青樓消費那頁,送到朱元璋麵前。

朱元璋看了看上麵的內容,才繼續問道:“你們三人進入了浮香的房間,其間不知做了什麽,於午時六刻離開。”

“整整一個多時辰,你們都在幹嘛?”

“什麽時候在女人肚皮上的事情,也成了一門正經事兒?”

“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福州的發展?福州的發展難道離了青樓,就玩不轉了嗎?咱家不信這些事情你們在茶樓、酒樓談不了。”

說完後,朱元璋直勾勾的盯著方克儉,還有一句話他們沒有說出口,也是他想問的重點。

一個時辰就花了幾千兩,這麽多錢幹點什麽不好,非要扔在青樓不可。

這才是朱元璋一直無法接受方克儉所言的重點,大明難關無數,每當要度過每一個難關,都要花費無數銀子。這才是朱元璋對銀子如此看重的原因。

他總想將錢,花在刀刃上。而非如朱迪如此隨意撒幣。

方克儉一臉的無奈:“陛下,這些真的是關乎福州發展的正經事。”

“咱們的錢都是花在了刀刃上,可一點都沒浪費啊。”

“那些錢招待的都是各地來福州做生意投資的商賈,將他們招來福州朱大人可是廢了不少心思。”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他們留下來,並且要將他們的錢留在福州。”

“如此有足夠多外埠的錢流入福州,才能將福州的市場做活,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福州、來到福州投資。才能從一灘死水變得活絡起來,百姓也能夠從其中獲利,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

“陛下您想,若是那些商人的錢不投到咱們福州來,它們會被如何花掉?”

朱元璋想了想:“在富商家鄉買田、置地修園林、或者……”

朱元璋的話沒說完,方克儉便接著朱元璋的話繼續說道:“或者購買珍寶品玩,或者埋在家中地窖。”

“陛下,無論是哪種花錢法,都沒有投資到福州來對百姓更加有利,您說呢?”

朱元璋聞言沉默了少許,想著方克儉的話,不由得有些讚同。富商的錢無論如何不會花到百姓身上,可投資卻可以實現這些錢財的再分配,讓百姓也能獲得好處。

若是如此說來,難道真是正事?

一旁的毛驤收起那份名單,看了眼方克儉後說道。

“陛下,依屬下的觀察,福州的發展確實如方大人所言。”

朱元璋扭頭看了眼毛驤,沒說什麽。

毛驤明白這是讓他繼續說下去的意思,便整理了下思路繼續說道。

“陛下,最初屬下來福州時,與當地百姓了解過。在朱迪沒來之前,商隊要幾個月才來一次,而且販賣的也都是些日常雜物,不值什麽錢。”

“而在屬下到來之際,已經看到有絡繹不絕的商隊往返,那時候朱迪已經開了一個多月的青樓。”

朱元璋也想起了這件事,朱迪初來福州一個月,青樓就賺了二十萬兩白銀。

於是點了點頭,讓毛驤繼續說下去。

“在那之後,屬下眼看著福州一點點的繁榮起來。往來的商隊不但越來越多,而且販賣的貨物價值也越來越高,直至大基建項目之後,不少商人甚至留在了福州。”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朱迪這個手段還是起到了效果。”

朱元璋沒再多說,但還是皺著眉頭看方克儉:“盡管如此,但是你們一晚上的消費實在是太多了。”

拿過毛驤的清單,上麵寫著方克儉一個月花銷的銀子,心疼的想這麽多銀子用在賑災上該多好!

方克儉看到朱元璋態度的變化,也看到了有活命的希望,連忙就開始解釋:“這些都是必要的,說到底都是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