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身應具備良好的習慣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這是一位教育家的名言。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位父親說:“我是個大老粗,做司機的,每天跑車回來,就愛打幾圈麻將。隻要第二天不出車,我能一打就是一通宵。孩子他媽為這沒少說我,還讓孩子喊我回去幾次,我呢,老習慣,很難改。可是後來我還是狠狠心,把這‘麻將癮’戒了。”

“你知道為什麽?嘿,我那寶貝兒子,學好沒那麽容易,學壞居然一看就會。也不知怎麽著,他就學會打麻將了。不敢在家打,也不能到同學家打,他就跑到遊戲廳,在遊戲機上玩。我打麻將玩錢隻是圖個刺激,並沒玩太大,我那兒子可不得了,在賭博機上幾百幾百地輸,輸光了就偷同學的錢,偷家裏的錢。孩子他媽疑心孩子偷家裏的錢,跟我說,我還不相信,盤問了他兩次,也沒問出來。後來老師找上門來,說孩子在學校偷了同學的錢,還有證人。我頓時火了,把孩子暴打一頓。孩子哭得很傷心,說再也不偷了。問他為什麽要偷錢,他說:‘你們大人有錢,想怎麽賭就怎麽賭,我沒錢,隻有偷。’那一夜我失眠了,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當著孩子的麵,發誓說:‘爸爸今後再也不賭了,如再賭一次,我就把手剁了。’從那以後,我不管‘麻將癮’犯得有多厲害,都不曾上過麻將桌。孩子也改掉了壞毛病,不再偷錢了。”

這位父親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他知錯就改的精神值得家長學習。但是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在孩子養成這種壞毛病之前,父母就應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使孩子免受不良習慣的影響。

人無完人,生活在這個社會裏的人們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有的人養成了一些不大好的習慣,毫無疑問,這些有著不好習慣的家長,必將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比如,某個父親回到家裏隻是看電視、看報,靜等飯菜上桌。那麽,他的孩子肯定會將這一切看在眼裏,覺得父親的生活才叫逍遙自在,於是也學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再比如,某個母親愛趕潮流,買化妝品,做美容,塗脂抹粉,那麽她的女兒也很容易沾染上這種習慣,從小就對著鏡子塗口紅臭美。

父母的生活習慣是父母的私事,任何人都無權說三道四。但遇上教育子女這個大問題,這個私事也就有了公開討論的必要了。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影響,不要等到出現難以挽回的後果時,亡羊補牢那就太晚了。

父母的壞習慣會給孩子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麵影響,父母的好習慣也同樣會給孩子施加難以估量的正麵影響。“其身正,不令而行”,當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能贏得孩子的尊敬時,不用三令五申,不用大發雷霆、拍桌子、踢板凳,孩子也會自覺地效仿。

那麽,家長應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以下是教育專家對家長的建議:

無論什麽時候,都不說“不可能”;

凡事第一反應: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遇到挫折對自己大聲說:“不要灰心”;

不說消極的話,不落入消極情緒,一旦出現問題立即正麵處理;

凡事先訂立目標,並且盡量製作“夢想版”;

凡事預先做計劃,盡量將目標視覺化;

工作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於生產的事情;

隨時用零碎的時間(如等人、排隊等)做零碎的事情;

守時;

要做的事情先寫下來,不要太依靠腦袋記憶;

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

把重要的觀念、方法寫下來,並貼起來,以隨時提示自己;

肢體語言要健康有力,不懶散、萎靡;

每天出門前照鏡子,給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

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每天堅持運動;

聽心跳1分鍾,尤指在做重要事情前,比如疲勞時、心情煩躁時、緊張時;

開會時坐在前排;

微笑待人;

用心傾聽,不打斷對方說話;

說話時聲音有力。感覺自己聲音似乎能產生有感染力的磁場;

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

每天有意識、真誠地讚美別人三次以上;

及時寫感謝卡,哪怕是用便箋寫;

不用訓斥、指責的口吻跟別人說話;

不要讓自己做出為自己辯護的第一反應;

每天讀半小時左右的書;

不管哪個方麵,每天至少進步一點點;

每天提前15分鍾上班,推遲30分鍾下班;

每天在下班前用5分鍾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定期存錢;

節儉;

時常運用“頭腦風暴”;

恪守誠信,說到做到。 總之,擁有好習慣的家長才有可能培養出擁有好習慣的孩子,孩子更可能走向成功。因此,要想做一個稱職的家長,其自身應養成良好的習慣。

與孩子一起分享好習慣的經驗

不一定要自己發生錯誤才增長經驗,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是最劃算的。作為家長,要隨時與孩子分享好習慣。

孩子要減少做錯誤的決定,在於大人日常生活中發生了什麽事,什麽事情是怎麽做成的,什麽事和什麽事有什麽關聯……父母應常和孩子分享、討論生活經驗和周圍發生的事。當然家長也不要掩飾自己的錯誤、疏忽、失敗,孩子聽多、看多後,在需要做決定時就不會任性、隨性,而能有正確的判斷,也避免了為“麵子”而做出令大人擔心的行為。

下麵這位媽媽和她的女兒所經曆的,就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增加了自己的經驗。

有一次,這位媽媽帶著孩子參加大人的集會活動,有幾位大會發言的貴賓談到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大夥兒都沉思著,並頗覺受益。突然,一位長者大發苦水,大歎別人的不是,讓這集會有一些尷尬。會後女兒說:“媽媽,我覺得剛剛那位爺爺實在沒必要那樣說,因為在場的人對這事一點都不了解,一點忙也幫不上,可是這樣說給人的感覺很不好。”

雖然大人這次做了不好的示範,但卻讓孩子思考了怎麽做效果會更好。

許多父母明白好習慣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是該如何與孩子分享好習慣帶來的經驗?他們常常感到迷茫。教育家卡爾·威特與孩子分享好習慣帶來的經驗,也許能給家長一些借鑒意義。

威特嚴格地規定兒子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以培養他專心致誌的學習精神。在小威特複習功課時,老威特絕不允許別人對他有任何幹擾。開始時,平均每天給他安排15分鍾的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裏,小威特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就會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在監督孩子學習時,即便妻子和女仆人打擾,老威特也一概予以拒絕:“小威特正在學習,現在不行。”客人來訪,老威特也不離開座位,並吩咐道:“讓他稍候片刻。”可見,老威特是如此用心良苦,他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小威特在學習時形成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威特還培養兒子做事敏捷靈巧的習慣。如果小威特做一件事磨磨蹭蹭,即使做得再好老威特也不會滿意。這對培養孩子雷厲風行的作風起了很好的作用。

也許有人認為,老威特這樣的教育方法,一定會使孩子犧牲很多吸收其他知識以及玩耍的時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小威特每天隻花費一兩個小時在學習上。這是由於他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專心致誌,效率極高,從而贏得了很多從事運動、休息和參加社交的時間。

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從小嚴格要求,他在一本書中記載這樣一個實例:

兒子6歲時,我帶他到L村的E牧師家去,並在那兒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些牛奶。家裏的規矩,是灑了東西就要受罰,為此他隻能吃麵包了。我兒子本來就喜歡喝牛奶,再加上E牧師全家非常喜歡他,為了他的到來,還特意給他調製了一種牛奶,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這對小威特還是**不小的。我兒子在灑掉牛奶後先是臉紅了一會兒,但終於不喝了。我故意裝作沒看見。

E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實在沉不住氣了。再三讓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喝,並十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灑了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E牧師家的人還是再三勸說他:“沒關係的,喝吧!”我在旁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仍然故意裝作沒聽見。兒子還是堅持不喝,在萬般無奈之下,過於疼愛小威特的E牧師全家向我展開進攻。

為了打破僵持局麵,我讓兒子出去一下,待我向牧師全家說明理由以後,看看情況是否有所變化。他們聽後責怪我:“對一個剛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製他吃喝,你的教育過於嚴苛了!”我隻得加以解釋說:“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懼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他從內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的。”在聽了我的解釋後,E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隻好通過做一個試驗來揭示事實的真相:“既然這樣,那麽我們可以試驗一下,我先離開這個房間,你們再把他叫回來勸他喝,看他的反應。”說完,我就走開了。

待我離開房間後,他們把我的兒子叫進屋裏,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小威特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兒子還是不吃,還不斷對他們說:“盡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他們接著又說:“由於我們馬上要去散步,你什麽也不吃,中途要挨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隻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感動的淚水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出發。”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E牧師全家都深感不解。

事實上,小威特之所以有這麽強的自製能力,與他的父親從小的教育與經驗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他知道規則的可貴,更知道好的習慣是應該經得起考驗的。家長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妨多給予孩子這方麵的啟發與引導,與孩子分享好習慣帶來的種種益處。這對孩子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