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習慣是一個“慢養”的過程

生活中,有這麽一些急性子的家長,總想一口飯吃成一個“大胖子”,急切地盼望那棵“苗”快點長成棟梁。為了能讓孩子盡早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們憑著自己的主觀意願,強迫著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前進,孩子稍有怠慢,父母就會恨鐵不成鋼。

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小剛很聰明,可是他有一些表現讓媽媽很頭疼。不是作業沒完成,就是聽寫詞語不會,語言材料不會背誦,成了班級的“尾巴”。

為了讓小剛的成績盡快趕上去,爸爸媽媽對小剛的學習抓得很緊,不讓他上網,不讓他看電視,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複習。

可是,令小剛的爸爸媽媽難過的是,他們用盡了一切方法都沒有奏效。

實際上,正是因為小剛的爸爸媽媽過於迫切地看到教育效果,才導致小剛出現今天的這種局麵。試想想,一個孩子成天讀書,既不運動,也不玩,怎麽會對學習有興趣呢?過度的學習,隻會讓孩子身心俱疲,一個對學習產生疲倦心理的孩子如何能把功課做好?如何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古語雲:“欲速則不達。”急於取得教育成果,隻能使教育結果與教育者的初衷相背,致使孩子難以健康發展,甚至還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引發多方麵的心理問題。

潛移默化的教育,隻有“慢”才能出效果。讓愛放慢腳步,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其實,父母隻要能從愛的角度出發,真正從心靈上尊重孩子、關愛孩子,尋求適合他的教育方法,看上去慢了,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愛放慢腳步,孩子會在父母的等待中得到信心、勇氣和力量。

蘇聯心理學家列伊捷斯也說:“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展,對於判斷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還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展,後來卻發生躍進的可能性。”

不過,現實生活中還是會常常看到下麵這種情況:

有一位叫黃可的博士,無論在做學問、幹工作,還是為人處世等各方麵都做得非常好。

黃可中年得女,愛如掌上明珠。他知道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特別注意對女兒品格的培養。

女兒兩歲時,喜歡自顧自地玩耍,大人和她說話,她充耳不聞。做父親的認為禮貌要從小培養,特別是女孩子,更應該“賢惠貞淑,知書達理”。因此,不能放任孩子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每當這時候,黃博士很心急,就走過去拿開孩子手裏的東西,嚴肅地告訴她,大人和你說話必須要回答。孩子對他的話毫不在意,反而哭鬧一番,事後還是“故伎重演”。

博士不死心,一次次地把女兒從玩耍中拉出來,對女兒進行批評教育。他堅定地堅持,一定要把孩子的壞毛病糾正過來!

要求小孩子講禮貌,好比對牛彈琴,她不僅聽不懂,還會受到驚嚇。

這位身為博士的父親並不知道,兩歲的孩子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還沒有建立起人際交往的互動概念。最重要的是,孩子這時正處於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一張小紙片、半截煙頭就可以讓其沉迷其中。兒童的智力發育、注意力培養、興趣發展都離不開這種“沉迷”。

這些看似無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對未來真正的學習研究進行的“前期準備工作”。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經常無端地打擾孩子,會破壞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後很難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時也失去對事物探究的興趣。

此外,“禮貌教育”頻頻引發的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還會導致孩子在認知上不知所措,打亂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長秩序,使他情緒煩躁,並且對環境產生敵意,影響他品性的發展。

教育孩子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教育方法要適合於孩子的這種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即以孩子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按照孩子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來組織材料,調整內容,進行教育。具體如下:

1.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性

孩子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各有其主要特征,如0~2歲屬感覺運動時期,為了感應當前世界,嬰兒利用天然的動作,如吮吸、抓握、打擊等,在主觀與客體交往中逐漸實現感覺與動作的分化和精確化;2~7歲屬學前運算階段,由於語言的參與,兒童學會了用符號和個人的想象去思維,但其思維不夠係統,運算規則不合邏輯,有極強的“自我中心主義”;7~ 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有條不紊的思考的能力,但僅僅在他們借助於具體對象與活動時才可能這樣做。

2.等待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他們的各種能力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這就是說,父母不要以孩子將來才能達到的能力水平去要求此時的孩子,不要急於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強加在還沒有成熟的孩子身上。

3.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切勿拔苗助長

父母在給孩子選擇教育內容時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項目,也就是說,不能超出孩子在該年齡階段所處認知階段的範圍。過早開發孩子潛能是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教育風氣,其實往往是做了無用功。比如讓孩子學畫畫,父母們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專業教師的班裏去接受規範技巧指導,結果是很早就能畫什麽像什麽,但是卻導致孩子喪失了應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何不讓孩子敞開心靈,自由地塗鴉,體驗自由想象、不受羈絆的快樂?

4.不要給孩子無限加壓

大家都知道,要想讓被加熱的水快一點沸騰,可以通過給水加壓達到。現在不少父母對待孩子也與此類似。眼下,許多父母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財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點成名。這種高投入及由此產生的高要求,必然使父母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與責難。孩子的自信與能力在這樣的壓力下往往每況愈下。因此,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加以引導,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負擔。

總之,教育的長期性決定了習慣培養的長期性。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體驗的過程,隻有在慢慢的“體驗”中,孩子才能形成一種穩定的,不易改變的習慣。

因此,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需要家長用自己的愛心與耐心,持之以恒地陪伴孩子,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常抓不懈,不斷引導,這樣,孩子才能養成穩定的、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