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孩子的壞習慣

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必然要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在生活中,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有很多壞習慣,比如,學習不好的孩子往往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品德有問題的孩子,有可能是因為沒有養成好的品德習慣。

其實,孩子壞習慣的養成,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家長應當正確地進行引導,耐心地進行教育,既不能聽之任之、遷就姑息,也不能動輒訓斥、強令改正。家長在弄清孩子壞習慣養成的原因和動機後,要認真分析,並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不要用威脅性的語言,如“以後不許這樣做,小心我收拾你”、“再這樣就揍爛你的屁股,看你還敢不敢”等。這種恫嚇手段短時間可能產生一些製約作用,但因孩子內心不服,難以長久保持下去,一有條件,又會“舊病重發”。

烏申斯基說:“神經體不僅可以有天賦的反射,而且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可以形成新的反射、新的習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來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那麽,家長應怎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呢?

1.用遞減法消除孩子的不良習慣

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上五年級,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采取習慣培養的措施。

有一天,媽媽經過觀察,發現兒子寫10分鍾的作業就會站起來,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麽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一會兒又在屋子裏轉兩圈。這樣寫作業能不拖拉嗎?

媽媽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你站起來7次,這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愣,想不到媽媽挺寬容的。

媽媽繼續說:“你如果一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三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寫作業一小時站起來超過了三回,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於是,母子倆達成了協議。

五天下來,兒子有三天做到寫作業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三回,於是他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他有兩天沒做到,一到了晚上18點鍾,就急,因為他不能看動畫片,可他怎麽央求媽媽都不讓看。

在媽媽的嚴格訓練下,孩子增強了自我控製的能力,慢慢養成了寫作業專心的習慣。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孩子唯有養成自我控製的習慣,才能改掉自身的壞毛病。

2.不可忽略小事

“教育無小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做起來卻不甚容易。孩子從別人手裏搶東西、搶玩具,如果大人認為這是小事,以為孩子懂事以後自然會改而放任不管,就可能使其成為將來孩子的隱患。

3.不可錯過時機

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要適時,一般情況下,應在壞習慣出現後立即進行。例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食物,父母發現後可一邊給他講病從口人的故事,一邊督促其洗手。如果下次吃食物時孩子先洗手了,父母應及時地表揚他。

4.不可要求太高

糾正孩子已養成的壞習慣,家長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實際,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時期內發生奇跡般的轉變。隻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是進步,也可能以前的壞習慣重複出現,這是正常的。寬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過急,隻要引導和教育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5.不可有成見

孩子有了壞習慣,即使是“屢教屢犯”,大人也不能抱有成見,感到孩子乃“豎子不可教也”,這種態度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從反麵強化孩子形成壞習慣的動機。這就不僅不利於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也不利於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和成長。

6.不可盛氣淩人

大人要與孩子用平靜、愛護的口氣對話,孩子才能在感情上與父母“接軌”。如果父母居高臨下,盛氣淩人,甚至大動肝火,怒氣衝衝,孩子就會在感情上敬而畏之,懼而遠之。這不但不利於大人了解孩子壞習慣養成的原因與動機,也不利於教育措施的實施與實施後的效果觀察。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尤其是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時,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必須盡心盡力,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要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同時還要有恒心、堅持不懈,這樣孩子才會克服不良習慣,養成好習慣,健康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