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健康身體

在獨生身子女家庭中,最讓家長們頭疼的莫過於孩子的“吃飯”問題了。因擔心孩子餓著,許多家長往往追著孩子滿屋子喂飯,哄著、**著,想方設法讓孩子吃上一口飯,而孩子一口飯含在嘴巴裏,咀嚼半天都不想咽下去。如此往複,孩子、家長都疲憊不堪。

事實上,與其如此辛苦地讓孩子吃飯,不如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孩子的飲食習慣養成了,把吃飯視為“自己”的需求,家長也就不用為孩子的“吃飯”問題大費周折了。正如有人說的,優秀的素質立足於優良習慣的養成。同樣,強壯的身體也要依靠健康的飲食習慣。

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對營養的需求非常全麵。現代家庭的生活條件優越,理應不存在營養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物質條件優越的今天,許多孩子反而出現了營養不良的問題,造成孩子營養不良的原因就是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有如下幾個方麵:

1.隨便浪費飯菜

隨著時代發展,生活中出現很多肆意浪費糧食的現象:家庭中許多未曾動過的營養菜肴被到進下水道;垃圾桶、廢品袋中,躺著整包的麵包、餅幹……對於這些現象,我們的大人、小孩都見怪不怪,以為生活水平高了,浪費點沒有什麽大不了。這就導致了許多孩子一邊吃飯一邊掉飯粒,吃一半就“啪嗒”一聲扔下飯菜跑去玩的現象發生。這一方麵反映了孩子的教養問題,另一方麵,表現出對他人勞動的極端不尊重。這對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立足是有害無益的。作為家長,應讓孩子明白,浪費是不可取的,尊重我們的食糧,生活才能更加富足。

2.偏食和挑食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許多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猛吃,看到不喜歡的飯菜就搖頭,有的一看見不喜歡的菜就會惡心、嘔吐……孩子對食物的挑剔,導致營養攝入不平衡、不全麵,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

有醫學研究證明:偏食、挑食,不愛吃蔬菜,隻喜歡吃魚肉的孩子,因為動物性脂肪攝入過多,成年以後容易患腫瘤和心血管疾病。

可以說,不良飲食習慣將會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極大危害,貽害終生。

3.對膨化食品愛不釋手

薯片、雪餅、蝦條這些膨化食品香、脆、酥、甜,孩子們越吃越愛吃,甚至將其作為主食。其實,膨化食品不但添加了大量的蓬鬆劑,更是高糖、高熱、高脂食物的典型。吃得過多會破壞營養均衡,影響孩子正常進餐,妨礙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4.愛喝飲料

白開水淡而無味,對於孩子的吸引力自然沒有甜甜的飲料那麽強。然而飲料雖好喝,卻極大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

(1)甜飲料影響發育。兒童因為處在生長發育期,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就更大。但甜飲料裏的糖分偏高,如果兒童從甜飲料中攝取過量的糖分,血液中的糖濃度一直在高水平狀態,兒童就沒有饑餓感,不能正常吃飯。這樣勢必給其他營養成分的吸收帶來障礙,從而影響孩子身心正常的發育。此外,各種飲料都含有糖分和大量電解質,進入胃裏會與胃酸、消化酶等發生複雜的生化反應,不但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增加腎髒負擔,影響腎功能,長期下去可致腎炎甚至腎衰。

(2)酸性飲料會使牙齒脫鈣。市麵上的大部分軟飲料出於風味和防腐等需要,一般都是呈酸性的,處於牙齒脫鈣的臨界pH值在5.0以下,因此當飲料接觸牙齒表麵時會侵蝕牙麵。孩子頻繁地長時間飲用各種酸性飲料,能引起牙釉質表麵的脫鈣及硬度的降低。

孩子挑食、偏食,不願意嚐試新食物,導致營養不全麵,影響了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專家分析,孩子挑食、偏食,歸結起來與以下原因有關:

1.受大人的飲食習慣的影響

兒童時期是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飲食行為、飲食習慣形成的過程中,主要是模仿家庭中成年人的飲食行為和飲食習慣。如果家中的大人就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同樣不良的習慣。

2.大人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挑食一味遷就

孩子愛吃什麽,大人就給什麽。不愛吃的食物即使營養再好,隻要孩子不愛吃,家長也不會再堅持要他吃。時間一久,孩子變得任性起來,形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

3.疾病及藥物的影響

各種急、慢性傳染疾病、寄生蟲病、消化道疾病,某些元素缺乏特別是微量元素(如鋅和鐵)缺乏是常見的引起食欲不振的主要原因。另外,患病期間服用各種藥物及其副作用的影響也是一個因素。

4.家長的強行壓製

有的孩子偶爾挑食,過於堅持原則的家長要求孩子“守規矩”。孩子不愛吃青菜,家長硬要他吃下去,孩子吐出來,家長再喂進去。孩子迫於家長的威嚴,邊哭邊吃,心情十分苦惱,最後造成對某些食物厭惡的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挑食傾向,在他沒有形成習慣之前,就要加以調整。不然,時間過久,習慣就難以矯正了。

第一,要想讓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家長應注意言傳身教,隨時教給孩子有關食物和營養的知識。如在吃飯前,家長要主動、積極、耐心地向孩子逐一介紹各種飯菜的有關營養知識,激發孩子對進餐的興趣和好感,引發食欲。雜糧為優,偏食為忌;粗糧為好,淡食為利;暴食為害,慢食為宜;鮮食為妙,過食為弊……並且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品嚐食品的味道、觀察食物的顏色,點評和討論飯菜的健康功效。

第二,吃飯前不要讓孩子吃零食,更不要喝過多的果汁或含糖飲料。飯前吃零食、喝過多的果汁或含糖飲料會影響到孩子的食欲,吃飯時挑挑揀揀,容易讓孩子養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第三,定時、定量、定點吃飯。對每人來講,一日三餐定時,就能夠形成固定的飲食規律。讓孩子按時定量吃飯,使兩餐間隔時間在4~6小時,這正是腸胃對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時間,保證充分足夠地消化、吸收營養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根據孩子的食量給予適量的飯菜,並堅持要求他們頓頓吃完。千萬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多吃,也不能由著孩子愛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頓飽一頓饑,然後用零食填補,這會影響下一頓的食欲,同時會養成任性、浪費的不良習慣!

定點吃飯,養成習慣。這需要從小開始。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可以讓他坐在童車裏,放在固定的地點喂,再大一點就可以在大椅子上放小凳子墊高,或給孩子準備一張可調高度的吧台椅,讓孩子上餐桌與大人共同進餐。

不管哪種方式,都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固定的用餐地點,而且要讓孩子在吃完自己的飯菜後才能離開座位。這樣堅持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會形成一到吃飯時間就去找餐椅的意識和習慣,而不致養成追到哪兒喂到哪兒的不良習慣。

第四,教育孩子不要偏食。要想孩子不偏食,家長要有意識地口頭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黃瓜真好吃,又鮮又脆”,或“我最喜歡吃肉團了,真香”等,從而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食欲。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用遊戲的方法激發,孩子去嚐以前不太愛吃的食物。如“我們來當小白兔吧,小兔最愛吃青菜蘿卜了”,“看誰先讓小魚遊到嘴邊池塘裏”,孩子越小,這種方式便越奏效。

如果孩子挑食、偏食已經形成習慣,家長也不要過於著急,不良習慣的糾正需要長期、持久的努力,用強迫、懲罰、哄騙、說好話等消極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產生負麵影響。對於孩子偏食、厭食的現象,家長應該認真觀察,針對具體情況分析,然後采取相對應的糾正措施。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方法有:

(1)避免大人的挑食習慣影響孩子。父母一定要起到榜樣的作用,自己不挑食,從而帶動小孩合理進食。

(2)想方設法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教育孩子不吃零食,少喝飲料,要定時進食,按頓吃飽。

(3)在孩子患病期間,飯食一定要做得清淡,多做流食,適宜小孩的口味。為了增進孩子的食欲,要盡量把飯做得好吃一些,變換花樣,烹調時使色香味俱全,一種菜可以采用多種做法,再取上個好聽的菜名,引起孩子的好奇與興趣,從而想吃,愛吃,多吃。

(4)孩子不喜歡吃某種食物,不用強迫孩子。實際上,隻要家長加以教育和引導,孩子就能形成好的習慣。教育孩子對每一種食物都要吃,避免對於不愛吃的食物吃得少,愛吃的食物吃得多。

衛生習慣,個人素質的代碼

隨著社會整體衛生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將衛生習慣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講文明、有素質的基本標誌之一。一個人如果不注重個人衛生,常常衣冠不整,邋裏邋遢,必定會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以致影響今後的人際關係與個人發展。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名企業家與外商洽談一個合作項目,並很快通過洽談,基本達成意向,準備第二天簽約。洽談休息時,企業家陪外商到廠區參觀,參觀時,這名企業家像在家裏一樣隨口吐痰。隨地吐痰在企業家看來沒什麽大不了的,卻給外商留下了極壞的印象。外商認為,不講文明,如此隨便,怎麽能做好大事呢?第二天,外商決定放棄簽約。企業家怎麽想也想不通自己錯在哪裏。

事實上,正是因為企業家不講衛生,導致他失去了一個大項目,失去了一個大好的發展機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習慣都是一天天、一年年養成的,可以說是日積月累,有的甚至是在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往往難以改變,不講衛生的習慣同樣如此。

衛生習慣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體現。是否講究個人衛生,不但反映出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出這個國家人民的文明程度。對於個人來說,是否講究個人衛生反映出這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的高低。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重要。因為它不僅體現孩子的個人素養,還是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首先,良好的衛生習慣可減少一些皮膚病、寄生蟲病、胃腸道疾病、傳染病的發生。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體質較弱,如果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很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講究衛生直接關係到人的健康,講衛生的孩子,身體一般會更加健壯。

其次,良好的衛生習慣能讓孩子的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如果孩子整天髒兮兮、邋裏邋遢的,自己的髒衣服、鞋襪堆積如山,書本、玩具隨便亂放。因為混亂,導致孩子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心情煩躁不堪。相反,一個講究衛生的孩子,做什麽事情都神清氣爽,也促進了良好情緒的滋生。

最後,整潔的服裝能使人自尊心增強,有良好衛生習慣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因為他們從鏡子中看到的自我形象是讓自己滿意的。在自我認可的情況下與人交往,孩子自然自信心倍增。相反,如果一個孩子不講衛生,不修邊幅,他很可能從他人那裏感覺到嫌惡與不友善,這將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

總之,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它不僅僅影響到孩子的現在,還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兒童時期是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家長抓住這個時期進行培養,能讓孩子受益終生。那麽,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呢?要想讓孩子做到幹幹淨淨每一天,家長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讓孩子意識到不講衛生的危害

一位媽媽最近發現孩子有一些新變化,他比以前愛幹淨了。以前,孩子可不是這樣的,他不太重視個人衛生,就連飯前洗手、睡前洗漱這樣的小事都要父母叮囑。如果沒人盯著,他就馬虎完事。可是,最近孩子變了。媽媽問他:“為什麽愛整潔了?”孩子說:“因為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講衛生和講環保的故事,而且還讓我們把自己的手放在顯微鏡下麵觀看。這讓我認識到,不講衛生、不懂環保的人簡直就是野蠻人。”

可見,隻有讓孩子意識到不講衛生的危害,才能樹立起孩子講衛生的意識。因此,家長應從小給孩子灌輸衛生意識。

2.讓孩子保持身體衛生

家長應從小要求孩子勤洗手、洗臉,勤理發、洗頭、洗腳、洗澡,勤剪指甲,這不僅能清潔身體,保持個人衛生,而且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健康。

3.應要求孩子保持儀表整潔

家長應教孩子經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幹淨整齊,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鞋帶是否係好了,頭發是否整齊。讓孩子了解,關注自己的儀表是素養高的表現,不關注自己儀表的孩子會讓人看不起。

4.要求孩子飯前便後洗手

作為家長,從孩子3歲起就應該培養其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到5歲時孩子應該已經養成了這一習慣。家長要幫助孩子鞏固這一習慣,並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

洗手時,應先浸濕,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後衝洗幹淨,最後用毛巾擦幹。家長可以給孩子作好示範,讓他們模仿。為了讓孩子記住正確方法,家長可故意在洗手時不抹肥皂,洗完後問孩子錯在哪兒或進行“看誰的手洗得幹淨”的比賽,以此來促進孩子認真洗手。

5.要求孩子保護好牙齒

家長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睡覺前不吃糖果餅幹等,並且養成固定的習慣。

6.讓孩子養成保持周圍環境整潔的良好習慣

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隨地大小便,不亂塗牆壁,不踩桌椅。孩子不僅要在家裏做到這點,而且在公園、電影院、公共汽車等公共場所也要做到。家長要讓孩子隨身攜帶紙巾,將吃過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紙巾裏。讓孩子時刻謹記,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7.家長要多督促、檢查

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力都比成人差,需要不斷地督促、提醒和檢查,這樣才能使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得到不斷強化與鞏固。有的孩子喜歡吮手指頭或咬指甲,這樣容易得腸道類傳染病,類似這樣的習慣是有害的,應督促孩子改正。

當然,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這就需要家長有一定的耐心。做到用愛心督促孩子的成長,用耐心關注孩子的健康。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慢慢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