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更有說服力話興趣

通常,人們麵對“道理”,在權衡一番利弊之後,都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正確意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用其精妙的語言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所在。那麽,毛遂究竟是怎樣利用他那張利嘴,去說服別人的呢?

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邯鄲被強大的秦國軍隊重重包圍,趙國派遣平原君作為使者向楚國家請求援助,在去楚國簽訂“合縱”盟約之前,平原君決定帶上二十名隨從。平原君說:“如果能說服對方,是最好的結果。如果說服不了,隻能用武力迫使對方簽訂‘合縱’盟約。這樣我們才能返回趙國。現在,讓我在門下挑選二十名貼身隨從吧。”遺憾的是,挑來選去,平原君隻湊了十九人,又不想在外麵挑選,沒辦法湊足二十人。正值此時,門外有個叫毛遂的人,前來求見,他走到平原君麵前說:“我聽說先生要去楚國尋求幫助,希望與之簽訂‘合縱’盟約,隨從人員仍未能湊足二十人,希望先生能把我毛遂算作一員。”

平原君問:“先生來趙國多長時間了?”

毛遂說:“到目前為止有三年了。”

平原君說:“賢達開明的人就如同錐子,即使裝在口袋裏,錐子尖也會刺破口袋,嶄露鋒芒。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周圍的人卻沒有一個稱讚你的,我也未嚐聽到過有關讚美你的任何言辭,這說明你的才能不足。先生的才能不足以隨我同去,請留下吧!”

毛遂說:“那是因為我今天才請求進入囊中。如果能讓我早入囊中,我就會像禾穗一樣,整個鋒芒都顯露在外了,而不隻是穗尖露在外。”

平原君被毛遂說服了,決定帶領毛遂入楚。毛遂到了楚國以後,在與其他十九個人爭辯的過程中,讓大家都由衷地佩服他的口才。

當平原君與楚國談“合縱”盟約時,反複說明利害關係,從太陽升起開始談起,直到太陽落山也沒決定下來。這時,那十九個人建議毛遂去問個究竟。

毛遂手握劍柄登上台階,來到楚王的跟前說:“‘合縱’的利害關係您已經非常清楚了,隻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可現在已經說了一天,最終還沒確定,是什麽原因呢?”

楚王不理睬毛遂轉而向平原君詢問道:“他是什麽人?”

平原君說:“他是我的隨從。”

楚王大怒,斥責道:“一個小小的侍從居然敢登上台麵大肆言論,還不趕快下去!”毛遂手握劍柄,上前一步說:“大王之所以敢斥責毛遂,是因為這是在楚國,你們人多勢眾。但現在,我距大王隻有十步之遙,輕易就能取大王性命,所以,大王的命掌握在我的手裏。在我君侯麵前,大王憑什麽斥責我?況且,我聽說湯以七十裏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裏的土地使諸侯稱臣,他們這麽做難道是因為人多嗎?事實上,他們之所以能這麽做,憑借的不過是他們的威勢。而如今,楚國有土地五千裏,手持長矛的士兵有上百萬,這些足以成為稱王、稱霸的資本!以當今楚國的勢力,天下沒有人能抵擋得住,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庶長罷了,率領著幾萬人馬,就敢來和楚國交戰,且一戰就拿下了鄢、郢,二戰進而燒毀了夷陵,而第三戰則侮辱了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也是令趙國人都感到羞辱的事,大王卻無動於衷。這‘合縱’的事情,是為了楚國,而不是為了趙國,在我的君主麵前斥責我是為什麽?”

楚王說:“是,實如先生所說,是為了我們楚國的江山社稷才訂立‘合縱’盟約。”

毛遂進一步問道:“‘合縱’的事情決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後,對毛遂刮目相看,從此毛遂名聲遠揚。

“毛遂自薦”是一個著名的曆史故事,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通常都會欽佩毛遂的勇氣與膽識,其實,最令人欣賞的是他的談話智慧。要知道,敢於推薦自己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氣,但成功與否,考驗的就是一個人的談話才能了。

從毛遂說服楚王簽訂“合縱”盟約這件事看,毛遂每句話都說到了楚王的要害。他把“合縱”的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徹,把大道理擺出來放在楚王麵前,楚王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麵前,認識到了自己的處境,於是答應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毛遂成功的案例說明,精妙的口才有時能勝過千軍萬馬的威力。

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咄咄逼人的談話氣勢、清晰透徹的利弊分析,往往可以讓說服者變被動為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單憑那張三寸不爛之舌,已不足以說服他人了,在說服過程中,還應加入事實作為依據。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說服他人隻需要具備把死人說活的本事就可以了。這麽想是不正確的,現代人大多都比較理性,如果對自己沒有益處的話,是不會被說服的。因此,這就要求說服者在勸服別人時,一定要用事實來說話,以道理來使他人心悅誠服。

說服別人時,應該學習毛遂這種善於分析利弊,講理清晰透徹的說服方式,促使對方醒悟。講事實,擺道理,冷靜地思考、全麵而深刻地進行剖析判別,這樣才能有效地說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