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的語言來自親和的品德

人類發明了語言,它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人類相互交流的最基本、最廣泛的工具和思維要素。在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裏,語言是最為豐富、最富有情感的表達方式,但當今不少人在語言表達時不注意選擇語言,不注意語言的貼切和親和。

例如,有個陌生人走進一間辦公室,辦公室裏的人就要問他:“有事嗎?”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麽錯,但總讓人感覺有點冷漠,有點拒人於門外的意思。既然來辦公室,當然是有事的啊,可這一問,讓來者覺得自己不太受歡迎,難免有點尷尬。

語言的範疇非常廣泛。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社會生活狀況,以及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都可以在語言上得到體現。

親和的語言來自親和的品德,美麗的語言來自美麗的心靈。同樣是一個陌生人貿然走進辦公室,辦公室裏的人如果說:“先生(小姐),我能幫你做些什麽嗎?”或者說:“你需要幫忙嗎?”這麽親和的問話,一下子把雙方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來者感受到被人歡迎,自然也就不會尷尬、窘迫。

親和力,詞典裏是這麽解釋的:兩種以上的物質結合成化合物時互相作用的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是指“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

談話時語言表達的親和力,也是你人格魅力的一種具體體現。

阿·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在人的大腦裏好像有成千上萬個,也許是成萬個鍵子,一個正在講話的人,就好像是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大腦這個鍵盤上彈奏一樣,而講話人所演奏出來的那支交響樂也就在聽者頭腦裏回響起來。”這段話十分精辟地道出了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已經五十五歲的李老師在一所中學教書,最近剛接管了一個新班。這個班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但對宿舍、教室的衛生卻不夠重視。

一次晚自習,李老師來到班上,由於她剛洗過臉,並抹了一些護膚品,一進門便有一股淡淡的香氣飄進教室。前排的女生就開始嘰嘰喳喳地說:“李老師多大年紀啦?還搽得香噴噴的。”李老師一聽,接過話茬:“老師芳齡五十五啦!你們不要覺得我一臉的雙眼皮(皺紋),就是老太太了,我還挺愛美的呢!這不,晚上洗完臉,我還要抹護膚霜呢。”話一出口,學生們都笑了。於是李老師趁熱打鐵,把話題從愛美之心對心理健康的作用順勢轉移到環境之美對學習、生活及精神麵貌的影響上來,把學生們說得點頭稱是。

從此以後,教室裏、宿舍裏亂拋紙屑、果殼的人少了,值日同學對值日工作也比以前更重視了。

李老師針對學生不重視環境衛生的情況,並沒有一味地去批評,而是巧用語言的“移用”技巧把年齡說成“芳齡”,一下子就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老師不但可敬而且很可親。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談話時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使語言有親和力,讓談話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往往能起到“話”半功倍的效果。

劉非是一位著名作家,在一次研討會上,他做了有關小說創作方麵的專題發言。發言的當晚,他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就來到代表入住的地方。他看到一間客房內聚集了許多人,門開著,但門上卻貼有“請勿騷擾”字樣的紙條。

他一進門,便笑著對大家說:“各位,我來騷擾大家了!”大家一看是劉非先生,馬上站起來說:“歡迎騷擾!歡迎騷擾!”當時,整個房間的氣氛一下子就輕鬆、熱烈起來。互致問候後,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就小說創作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收獲頗豐。

劉非簡單的一句話,在玩笑間消除了與代表之間的陌生感,使他與大家的關係更加密切,讓大家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代表們又怎會不暢所欲言呢?

在與人交談中,語言的好壞不僅影響著談話的效果,也是測量你說話水平的一個標尺。

一個禿頭的人,當別人稱他“理發不用錢,洗頭不用湯”時,他當場就變了臉,使一個原本比較輕鬆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一位演講教授,同樣也是禿頭,他在自我介紹時說:“一位朋友稱我聰明透頂,我笑著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聰明絕頂了。’”然後他指著自己的頭說:“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外表美是心靈美的反映。”教授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演講,整個會場充滿了活躍的氣氛。

同樣是禿頭,同樣是容易受到別人的揶揄和戲謔,為什麽會得到不同的對待,其間的緣故就是發揮了語言的親和力,拉近了相互間的距離。鋼琴家波奇有一次在美國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看到聽眾不到一半,他顯然很失望也很難堪,可當他走向舞台時卻說:“福林特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於是整個大廳裏充滿了歡聲笑語,波奇也以短短一句話化解了當時尷蚧的場麵。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我們在看影視、戲劇等節目時,之所以能被裏麵的言語和情節所感動,多是因為親和力、誠懇。如果沒有親和力,胡編亂造,就不能引人入勝。連燒香拜佛也講究“心誠則靈”,因為人都有基本的分辨能力,花言巧語的虛情假意隻能欺騙少數人,多數人是不會上當的。如果遇到不太厚道的人,反會弄得非常尷尬。諸葛亮哭周瑜時,就是發揮了語言的親和力,用誠懇的語言感動了東吳上下,化解了兩家恩怨,鞏固了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統一陣線。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兩家是既聯合又鬥爭的一對盟友。在聯合抗曹獲得一定的勝利後,兩家為了荊州的問題起了分歧。諸葛亮用計“三氣周瑜”,結果使周瑜一命嗚呼,東吳上下對諸葛亮是恨之入骨,決心要殺死諸葛亮替周瑜報仇,孫劉兩家的聯盟也因此遇到了嚴峻的考驗。為了不使兩家分裂並結下仇恨,諸葛亮親自到柴桑為周瑜吊孝。劉備一方的君臣則堅決勸阻,認為諸葛亮一去必然要被東吳殺害,結果將會是有去無回。

諸葛亮分析後認為,周瑜死後,魯肅就會執掌東吳的大權,而魯肅是個深明大義的人,不會做出什麽魯莽的事情;東吳要在江東立足紮穩根基,也必須聯合劉備。孫權、魯肅都不會拿大局開玩笑,同時也需要通過這次吊孝化解雙方的恩怨。加上由趙子龍這位智勇雙全的將軍隨身保護,即使出現點意外,也是有驚無險的。諸葛亮說服眾人,過江去了東吳。到達柴桑後,魯肅果然非常客氣地接待了他。諸葛亮到了靈堂,讀完祭文就伏地痛哭,情真意切,痛哭不止。

他一口一個“周都督”,一嘴一個“周賢弟”,一邊訴說兩人聯合抗曹的策略,一邊長歎周瑜死後沒有了共同謀劃之人,好像這個世界上隻有周瑜是他諸葛亮唯一的知音。人們對周瑜是否是諸葛亮氣死的都產生了疑問,甚至認為周瑜之死是他自己心胸狹小造成的。

諸葛亮為什麽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那就是因為他發揮了語言的親和力的作用,令在場的人都十分感動,就連周瑜的夫人小喬也動搖了對諸葛亮怨恨的看法。

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人,是那些說話有親和力的人,而不是那些性情狂暴、孤僻、自大的人,這種人非但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而且會徹底毀掉自己。諸葛亮和周瑜的不同結果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我們在與他人談話時,語言要有親和力,言談舉止要流露出真情實感,要熱情洋溢、情真意切、話貴情真。發揮語言的親和力,使彼此產生親近的欲望,從而消除彼此間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