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忠言不逆耳”的說話技巧
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謂千古訓條。的確,治病須不怕吃苦藥,這樣才會發揮療效,達到治病的目的。可隨著科學的發展,一種內苦外甜的藥誕生了,它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服用。同樣,人們對溝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古時的這條良言也要隨著時代有所更新。那麽在這個時代溝通,我們的忠言是不是也該與時俱進呢?難道還一定要說逆耳的話以示忠言嗎?
一幢別墅裏住著一位大師,方圓數裏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誰遇到大事小情,都來找他,請求他提些忠告。
有一天,有個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帶著人際關係的困惑來求他提些忠告。
大師聽完他的傾訴,笑而不語。他拿來兩塊木板、一撮螺絲釘、一撮直釘、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
他先用錘子往一塊木板上釘直釘,但是木板很硬,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一會兒工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後來,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釘進到木板裏麵去了。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塊木板也裂成了兩半。
年輕人疑惑地看著大師,他又拿起螺絲釘、改錐和錘子,隻見他把釘子往第二塊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後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絲釘就鑽進木板裏了,而且天衣無縫。
大師指著兩塊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麽硬碰硬有什麽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麽大,隻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時候,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這位大師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學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樣,你的人際關係才可能和諧。換句話說,就是“良藥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
馬來西亞一座城市的公路旁有這樣的警告牌:“閣下駕駛汽車,時速不超過30千米,可以飽覽本市美麗的景色;超過60千米,請到法庭做客;超過80千米,歡迎光顧設備最新的急救醫院;上了100千米,祝君安息吧!”
這樣的“警告”讓人讀後備感親切,想必在那裏開車的司機看到這則警告後,都會自覺減速的,既溫馨又不失嚴肅,它收到的效果自然也比我們那些枯燥乏味、陳年老套的交通標語好多了。
我們應該學會把忠言變得“順耳”,這裏有五條建議。
第一,讓對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說忠言,到底是為了貶低他抬高自己,還是為他好,他也許並不明確。所以,你要設法讓他感到你說這些話的確是出於一片好意。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以為你在教訓他。
第二,不要進行比較。用人與人比的方式提忠言,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他的短,這樣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很可能頓生反抗之意,哪有心情聽你的忠言?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教孩子,本想讓孩子向著某個榜樣學習,結果話一出口就變成了:“你看你們班的小林,學習踏實,成績也好,你咋不學學人家呢?”像這樣的“逆耳忠言”,相信誰都不愛聽,說等於白說,不如不說。
第三,多“引水”,少“開渠”。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你僅僅提出建議,而讓別人自己去得出結論,讓他覺得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這樣不更聰明嗎?”許多實踐也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別人強加給他的看法更加堅信不疑。
第四,選擇適當時機。比如,當他人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最好不要急於向他提出忠告。這時他可能正在為費力不討好而懊惱,你若是向他提忠告,他可能懷疑你在指責他,心裏會頓生反感。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說幾句安慰的話,然後再與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他會欣然接受你的忠言。
第五,選擇合適的場合。一般來說,說忠言最好避開第三者,以一對一方式進行,以免讓他產生當眾出醜或尷尬的感覺。比如,張三在工作總結會上將“棘手的問題”念成了“辣手的問題”,這時雖然你是出於好心,也不宜當著大家指出這個錯誤,否則他一定會認為你是有意出他的醜。美國的羅賓森教授曾說過一段很有啟發意義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當眾說他錯了,他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甚至會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看法。這不是因為那種看法本身有多麽珍貴,而是因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羅賓森的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本能。
忠言,對於幫助他人和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確實有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能給予他人忠言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有價值的想法告訴對方。也就是說,不愛別人的人不會給予他人忠言,不被愛的人也同樣得不到忠言。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言,更應該給人以忠言。但是一定要記住這個時代的原則:“爽口良藥更利病,忠言順耳尤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