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會表達的人是怎樣煉成的 豐富的語言來自燦爛的內心

提高記憶力的技巧

如果沒有良好的記憶力,對積累是無濟於事的。著名心理學家薛兆爾說:“一般人平時利用他的記憶力不及百分之十,這是因為他違反了記憶的自然法則,浪費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的緣故。”你是否也是這樣?如果是,你一定感到進行讀書計劃時會產生重重困難!

增進記憶的方法,是促成你口才的一種因素。為什麽你往往對事物的印象並不深刻,一會兒便會忘掉?這是因為你不懂得記憶的秘訣。對你打算牢記的事物,抓住一個深刻、生動、能啟發人的印象,集中注意;隻要一分鍾努力地集中注意,將比心不在焉恍惚幾日的成就更優。有人說:“一小時緊張工作,可超過如夢般的幾年。”這便是秘訣,特別是對於記憶力的增強。

愛迪生說過:“普通人的腦子所記住的不及他的眼所見的千分之一,我們真正的觀察力之貧弱,甚至極為可笑。”

當你遇到同時被介紹認識三位陌生朋友時,一兩分鍾以後,竟會忘了他們的姓名,這是什麽緣故?因為你起初就未能充分注意他們,也沒有精確觀察他們。要是你聽準了別人的姓名,或是未聽明白而再問一遍,他會因你的注意而心悅,你也因集中注意而牢記他們的姓名,並得到準確的印象。

記憶最自然的一項法則就是:對於你想要記憶的事物,獲得深刻、生動而且持久的印象。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你必須集中注意力。羅斯福的驚人記憶力使他對見過麵的人具有深刻印象。而他有這種傑出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他的印象仿佛是刻在鋼鐵上,而不是寫在水上。他曾經通過堅強的意誌和練習,訓練他自己,使他即使在最混亂的情況下也能集中精神。在1912年的芝加哥黨大會舉行期間,他的總部設在國會旅社。群眾湧向旅館下的街道,揮舞著旗幟,高呼:“我們要泰迪(羅斯福)!我們要泰迪!”群眾的呼喊聲,樂隊的演奏聲,來來去去的政治家,匆匆召開的會議,各種磋商活動——這種混亂而嘈雜的情況早已把普通人搞得心神不寧了;但羅斯福卻安然坐在他房間裏的搖椅上,忘掉了所有的混亂與嘈雜,專心閱讀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作品。在巴西荒野旅行期間,每天傍晚,他一到達宿營地,立刻在大樹底下找一處幹燥的地方,取出一張露營用的小凳子和他隨身攜帶的一本英國曆史學家吉朋寫的《羅馬帝國興亡錄》,迅速沉迷在書中,完全忘掉了滂沱大雨、營區的嘈雜聲以及熱帶雨林特有的各種聲響。難怪他能深刻地記住他讀過的內容。

花5分鍾主動、積極地集中注意力,將獲得比在精神模糊的情況下胡思亂想好幾天更好的效果。亨利·華德·畢丘寫道:“積極投入的一小時,勝過迷迷糊糊的多年歲月。”每年賺取百萬美元的貝泰鋼鐵公司老板大吉尼·葛瑞斯說:“我一生當中學會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每天都奉行不渝的,就是:集中精神,注意我目前手中的工作。”

這就是提高記憶力的秘訣之一。

林肯告訴我們一個助長記憶的方法,那就是他每次閱讀必須要記住的書報,必須高聲朗誦。他說:“當我高聲朗讀時,有兩種官能在工作:第一,我看見了我所讀的是什麽;第二,我的耳朵也聽見了我所讀的是什麽。因此,我比較容易記住。”誰都知道林肯的記憶力是異常牢固的,他自己說過:“我的心像一塊鋼板,很難在上邊畫上事物,但畫上以後,就極難拭去。”總之,同時利用兩種官能,是林肯記憶的秘訣,你也不妨加以效仿。

不過,我們坐下來記憶一段話,翻來覆去直到能記熟為止,所用的時間,雙倍於用適當的記憶方法。因為我們的心,應該適當休息,才不會因使用過度而疲乏。《天方夜譚》的譯者瑞卻通先生能講二十幾種語言,且非常純熟。他承認,從來不會為了記憶一種語言,每次超過15分鍾之久。他告訴我們,在15分鍾之後,大腦便對所記內容失去了新鮮感。

詹姆斯教授告訴我們另外一個記憶秘訣,他說:“我們的腦子,原是一架聯想的機器。如果在一陣沉默之後,突然要你記好,你當然會瞠目不知所對,因為你根本沒有什麽印象記憶了。也就是說,記憶必須有一個線索,如果我要你記憶自己的生日,或是早餐吃些什麽,或是記住了一曲歌譜,那你就當然可以立刻回答出來,因為有了聯想的線索,這聯想的線索控製了我們的一切思想。我們運用腦子,無非是受了聯想的係統所牽引!總之,凡是記憶,都靠著一個係統的許多聯想,而這良好記憶的秘訣,便是把我們要記的東西,形成許多的聯想。譬如,兩個經驗一樣的人,誰能把過去的經驗記憶聯想最多且最有係統,便是誰的記憶力好。”

例如,一個不大容易記憶的年代,你可以和已經發生重要事件的年代聯在一起,比如美國的南北戰爭的結束在1865年,是每一個美國人都不會忘記的。如果要他們去硬記蘇伊士運河的完工年代是1869年,那就困難了,要是叫他們改記南北戰爭結束後4年,一定較為容易。

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以上方法也很容易實踐。記憶是優秀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沒有好的記憶力,要想培養出口才是不可能的。隻有大腦中充分地積累了知識,你才可能張口即出,滔滔不絕。如果你大腦中空空如也,那麽你再伶牙俐齒,也無濟於事。記憶與口才一樣,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後天的鍛煉對它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記憶力增強了,口才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廣泛獲取多領域的知識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是構成口才表達內容的基本要素,是一切口才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材料,再高明的口才表達主體,也隻能徒歎奈何!材料平淡,本身不具有社會價值,即使主體口吐蓮花,也隻能泛泛而談,不可能有什麽遠見卓識、真知灼見。沒有豐富而準確的材料,口才表達內容就不可能符合客觀實際。凡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就是錯誤的思想,就會將人們引到岔路上去。所以,必須首先從占有豐富而準確的材料入手,這就要求說話者要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

人類知識包羅萬象、紛繁複雜,也是當眾講話者侃侃而談的力量之源。知識在於厚積而薄發,有多方麵知識積累的人,講起話來也底氣十足。有的人之所以很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對講話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麵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講話者,應當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有以下幾方麵:

1.處世知識

處世就是指處理人情世故、社會活動、與人交往。每個人與社會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沒有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要想使自己的言語達到彼此交流溝通的目的,就必須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這樣,才能說出與當時的情境適宜的言辭。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在當眾講話過程中,就會因某一細微疏忽講錯話而造成不良後果,導致講話失敗,甚至鬧出笑話。

2.世事知識

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麵麵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無須潛心去學;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能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當眾講話的溝通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麽造成笑話,要麽釀成苦酒。

3.文化知識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諸如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等。這些知識往往以成語、典故、佳作、名言、警句為載體,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闊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不能從實踐中獲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在人生路上,不斷積累學習,當眾講話時便會充滿活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專業知識

所謂“術業有專攻”,人一生精力有限,不能做一個博學家,要精於本職工作,熟練掌握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的獲得,一是靠學習,二是靠實踐。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知識更新迅疾,一個好的專業人員不關注本領域最新進展,就無法發現自身的知識盲點,既不利於工作進行,更不利於說話水平的提高。

除了從這4個大方向上把握知識麵的拓展以外,我們應該使自己具備多方麵的常識。這裏有一個小笑話:某君以口齒伶俐而見長,有人向他求教有什麽訣竅,他說:“很簡單,看他是什麽人,就跟他說什麽話。例如同屠夫就談豬肉,對廚師就談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問:“如果屠夫和廚師都在座,你談些什麽呢?”他說:“我就談紅燒肉。”由上麵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要應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具備多方麵的知識。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麽應付各種人物自然就得心應手了。雖然不一定要樣樣精通,但運用全在你自己。你不懂法律嗎?但遇到了律師,你不妨和他談最近發生的某件案子,或你提供給他案情(這全是從報紙上看到的),其餘的問題就讓他去說好了。

日本東京有一家美容院,生意興隆為當地之冠。有人問他們生意興隆的原因,店主人坦率地承認,完全是由於他的美容師在工作時,善於和顧客攀談之故。但怎樣使工作人員善於說話呢?

“簡單得很,”店主人說,“我每月把各種報紙雜誌買回來,規定各職員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閱讀,就當日常功課一樣,那樣他們自然會獲得最新鮮的談話材料,從而博得顧客的歡心。”

這不過是千百個例子中的一個。知識是任何事業的根本,你要使談吐能適應任何人的興趣,更要多讀一些書刊,把天地間的知識儲存在你的腦海中,一旦到應用的時候,就可以有選擇地打開話匣,與人對答如流了。

博覽群書來充實自己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30年之久的葉洛特博士曾說:“我僅承認一件事,受過教育的男女們,在知識上所應得的收獲,就是能夠正確優美地使用本民族語言。”

要增進自己的知識,書就是真正的秘訣所在,多閱讀書籍,不斷地充實你講話所用的詞句。英國的約翰·伯萊特說,他覺得每逢走進圖書館,就憤恨人生太短促了,使他不能夠將心愛而珍貴的書去遍覽一次。伯萊特15歲時就被迫輟學,到一家棉紗廠中去做工,從此便沒有再返學校的機會。可他不但英語講得流利純熟,並且能對拜倫、彌爾頓、雪萊的長詩熟讀深思,又能將莎士比亞的名劇倒背如流。他每天總要溫習一遍《失樂園》,以充實他的字句、提高他的能力,最後終於成為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演說家。

另外,英國18世紀的著名政治家畢特,他的自修方法是每次讀一兩頁希臘文或拉丁文的作品,讀過之後,再試譯為英文。他這麽努力了10年,說:“現在,我已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能力,不必費思想,就能把恰當意見、合宜字句排列成次序,絕不會有一些紊亂的謬誤。”林肯是不願意把智力浪費在和他智力相同或者較低的人們身上的,他最好的教師,卻是曆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其他優秀的人物。他可以背誦拜倫的長詩,勃朗寧的詩篇也是他最愛閱讀的,他還見過一篇關於詩人彭斯的演講。他要拜倫時時刻刻做他的教師,所以,他借了兩本拜倫詩集,一本在寫字間裏,另一本在家裏。在他辦公的前後,或者休息的時間,他總是去請教這冊詩集,因此,把書皮都翻得殘破了!

做了總統的林肯,以及在南北戰爭軍務繁忙中的林肯,每晚睡前,還要讀幾首歌德的詩,或者,在半夜醒來,也要拿起詩集來念。當他發現美好的句子,總是興奮地跳下床來,隻穿上睡衣,便連奔帶跑地走到大廳,找到他的書記,一篇一篇講給他的書記聽。

一個胸無點墨的人,當然不能期望他能應對如流。學問是一個利器,有了這個寶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了。你雖然不可能對各種專門學問都有精湛的研究,但是你卻不妨采取“鯨吞泛讀”的方法來達到擴展自己知識麵的目的。能巧妙地運用你已了然於胸的廣泛的知識,那麽應付任何人10分鍾有趣的談話,想必是不困難的。

讀書看報是你充實自己的有效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每月所出的各類書刊越來越多,經常閱讀書刊,是最低限度的準備工作。國際和國內的動向、一般的經濟發展趨勢、科學上的新發明和新發現、世界所關注的事件和新聞人物,以及藝術名作、電影戲劇等內容,都可在每日的報紙和每月的雜誌中看到。

在你看報的時候,拿一支紅藍鉛筆,把每天最有興趣的新聞,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來,要是能剪下來更好。一天隻要兩條,兩個星期之後,你便記下不少有趣的事情了。

在你看雜誌或書籍的時候,每天都要記住其中的一兩句你認為很有意義的話,用紅藍鉛筆在那句話邊上畫上線,如果能抄在你的日記本上那就更好了。記住,開始時不要貪多,因為你還不太習慣,不要一開始就使自己過分為難,否則沒有幾天你就會放棄了。

每天隻要一兩句,又省事,又容易記。你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一兩句,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記下去,兩三個月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思想比以前豐富得多了。每當談話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想起它們,或者用自己的話把它們加以發揮。這些有趣的話題,隨時隨地都會冒出來幫助你,解救你的窘境。

另外,圖書館和網絡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寶庫,要善於利用它。幾乎每個圖書館都有定期文獻、讀者指南,列出了雜誌文章的作者、題目和主題,多年成卷,存於圖書館的參考資料部分。

一個好的大百科全書選集(如不列顛、美國世界全書)在許多圖書館都可以見到。而且,這些書籍對於所列條目的說明無論哪兒都是簡明扼要的,每年的年鑒所提供的資料使這些百科全書通常能跟上潮流。但是,你的知識來源不應當僅僅是它們。

目前,網絡是發展迅速的電子產物,你隻要輕輕點擊幾個著名網站,就可以獲得大量資料;你也可以隨意進入世界著名的圖書館瀏覽。利用互聯網能夠更快、更迅速、更便利地獲取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雖是一句老話,但至今仍然適用,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最會表達的人,首先必須充實自己,做到“利其器”。

善於學習祖先留下的智慧

這裏所說的祖宗的牙慧,就是那些通過智慧的打磨,被人們廣泛認可,流傳百世的名言、詩句、諺語、俗語等。這些語言精練、形象、生動而有美感,平時多積累並將它們運用到說話中,能為我們的語言增添不少色彩。

其中,俗語是群眾語言,就是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通俗易懂、人民群眾熟悉的、喜愛的語言,它包括諺語、歇後語等。這些語言大都來自社會實踐,是人民群眾創造發明的,在講話時巧妙地運用,能夠大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容易被群眾理解和接受。

俗語是通俗而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形象。恰當地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講話或演講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1985年5月,美國總統裏根前往蘇聯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說:“總統先生,你很喜歡俄羅斯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匆催生。”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在論辯中巧妙地運用俗語可以調節氣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從而達到明確地講清道理、有力地反駁對方的目的。演講中,可以適當地引用名人的言論、公認的史料、數據以及廣泛流行的成語、諺語等,可以更好地點明主題,佐證觀點,使文義含蓄,富有啟發性。成功的演講都能巧妙地或明引、或暗引、或仿引古今中外、東西南北,使聽眾會心言外,深思徹悟。

演講家李燕傑演講時善於旁征博引,說古道今。聽他的演講可以馳騁九萬裏,縱橫五千年。他有篇以《心上綻開春花,芳草綠遍天涯》為題的演講,整個演講隻有十來分鍾,可引用的哲言、警句、詩文達二十多處。

在演講中,如果你能找到合適的短句或詩句作為你的結尾是最好不過了。它將產生最合適的效果以及莊嚴氣氛,將可以表現出你的獨特風格,並將產生美。

世界扶輪社社長哈裏·勞德爵士在愛丁堡向在當地召開年會的美國扶輪社代表團發表演講時,以這種方式結束他的演講:

各位回國之後,你們當中某些人會寄給我一張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給我,我也會寄一張給你。你們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出的,因為那上麵沒有貼郵票(笑聲)。但我會在上麵寫些東西:

春去夏來,秋去冬來,

萬物枯榮都有它的道理。

但有一件東西永遠如朝露般清新,

那就是我對你永遠不變的愛意與感情。

這首詩很適合哈裏·勞德的個性,當然也能與他演說時的氣氛相協調。因此,這段結尾對他來說,是極為合適的。

所以平時多積累一些約定俗成的語句,是提高說話水平的一條捷徑。同時,要注意恰當地使用。

隻有會聽才能會說

如果要問怎樣才能練就一副驚人口才,開口就能侃侃而談、滔滔不絕,那麽人們會告訴你首要做的不是說,而是學會聽。隻有先聽別人說話,我們才能接收到資訊,知道很多信息,而這些信息正是我們說話所需的材料。曆來的美國人,從來沒有比林肯講話所用的字句更優美的了!他所寫的散文,有人曾經這麽歌頌過:“竟像音樂一般悅耳!”隨便舉個例吧:他在二次總統就職演說時,曾說了這麽一句話:“勿以怨恨對待任何人,應以慈愛加給所有的人!”

說起林肯,誰都知道他的父親是一個庸碌無識的木匠,他的母親也沒有特異的才學。那麽,林肯怎麽會有這言語的特別天才呢?的確,我們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過進了不滿一年的學校。單從書上吸取學問是不夠的,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他自己也曾對群眾承認過自己在學校裏學習的時間非常短暫。誰是林肯的老師呢?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帶有數位巡遊的村儒學究,曾無意地幫助林肯得到了很多的長進——在他們的彼此促膝交談中,林肯多數時候是在傾聽,借鑒別人的說話智慧。

林肯的老師很多,在伊裏諾伊州第八司法區,他曾每天和許多農夫、商人、律師,商討著對於文字的連用——請牢記吧,林肯成功的方法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他的教師!這和孔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倒有點相仿。此外,他再也沒有什麽特別法術了!

總的來說,不管林肯的老師有多少位,他始終堅持一點:隻有聽覺是無本萬利的信息來源。

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隨時都可以碰到充滿智慧的警句和諺語。把這些記在心中,寫在紙上,日積月累,你談話的題材和資料就會越來越豐富,你談話的技巧也會越來越嫻熟。當你談話時,就會很容易地想起它們,或者用自己的話加以發揮。這些有意義的話,隨時都會跳出來幫助解決你的困難。你的口才就越來越純熟了。久而久之,你甚至可以出口成章,無論說什麽都有條有理。

聽別人演講更是一個培養口才的優秀途徑,因為在演講中聚集了許多語言的精華,表現人類智慧的警言或諺語時時會活躍在你的耳邊。

“無論何時都不要拒絕工作中的細小事情,因為偉大的事情是由細小的事情構成的。”

“愛一個人,最要緊的是愛他的將來。”

“個人一定要顧及團體,因為保護他的是整個團體。”

“無論對哪一個人,如果他給我縛手束腳的愛和友情,那我兩樣都不要。”

“不滅的隻有事業,生命是在運動中發育起來的。”

“對於學習,永遠沒有太老的時候;對於改過,永遠沒有太遲的時候。”

“聰明人從傻瓜那裏學到的東西,比傻瓜從聰明人那裏學到的東西多得多。”

不過,我們應該“使用”這些話而不是“引用”。之所以說“使用”這些話,而不說“引用”這些話,是因為這些話畢竟是從別人的演講中得來的,多多少少帶有一點書生氣。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必須根據它的思想內容,配合語境自己再加以發揮,把它說得更明白一些,更順口一些。

傾聽對於我們口才的培養還有一大妙用。在談話過程中,我們可以注意傾聽對手的話,提取其有用內容,將之變化一下,形成自己的談話資料。

有一個慈善家,他發動朋友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進行得很艱難。他的一個朋友打算放棄這項工作,並說:“這真是‘十扣柴扉九不開’,算了吧!”為了鼓舞他的朋友們,慈善家接著說:“不錯,我們現在的情形是‘十扣柴扉九不開’,但這也是說十扣柴扉有一扇會開。那麽,我們要敲開十扇門,隻要努力一點,多敲幾扇門就是了。這叫‘百扣柴扉十扇開’。”慈善家正是從朋友的話裏吸附了有用的知識,把它變成對自己有利的資料,成功地說服他的朋友們,完成了募捐工作。

在將他人的話題轉為自己的談話資料的同時,甚至還可以添加一些幽默元素。一段幽默風趣的話不僅能引人發笑,而且還能強化雙方交往的願望,引發談話的興趣,使你更容易達到談話的目的。

炎熱的夏天,中士領著一隊新兵在進行刺殺訓練。士兵們個個無精打采。中士不得不暫停,向士兵訓話:

“你們聽著,這些稻草人就是你們真正的敵人,他們燒掉了你們的房子,殺害了你們的父母,搶走了你們的姐妹,偷走了你們的錢財,並且喝光了你們家裏的威士忌!”

中士剛說完,一個士兵端著步槍,瞪著血紅的眼睛,衝著中士大聲問道:“中士,請你告訴我,是哪一個喝光了我們家的威士忌?”

相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奶奶對上一年級的孫子說:“我像你那麽大的時候,哪有機會上學呀!沒錢!而且學校少。”孫子對奶奶說:“奶奶,那你現在替我去上學吧。”

哥哥對小弟弟說:“你讓我給你買一個口哨吹著玩,假如你拿到口哨就會攪得我不安寧。”

小弟弟說:“哥哥,不要害怕,我隻在你睡覺時才吹。”

妻子對丈夫說:“沒見過像你這麽臉皮厚的人。”

丈夫說:“我臉皮厚,可我還長得出胡子;而你呢,卻厚得連胡子都長不出來了。”

A問:“你那蹩腳俄語在莫斯科一定會給你自己帶來麻煩吧?”

B答:“不!我不會感到麻煩,感到麻煩的倒是那些俄國人。”

A問:“你說,為什麽射擊時要閉上一隻眼睛呢?”

B答:“知道,因為閉上兩隻眼睛什麽也看不到了。”

這種先聽後說的例子隨處可見。隻要我們用心傾聽,從別人嘴裏多接收信息,無疑會增加我們自身說話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