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與音樂

愛因斯坦不光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愛因斯坦酷愛演奏小提琴,他的小提琴——莉娜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

每當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愛因斯坦去參加物理討論會時,愛因斯坦總愛住在他的朋友——大物理學家保羅·埃倫菲斯特家。

科學是需要**的,當思路敏捷的埃倫菲斯特發現愛因斯坦的話語中哪怕有一點點漏洞,他也會一下子抓住不放。當然,愛因斯坦也不會立即妥協,於是一番激烈的唇槍舌箭就此展開。每當他們麵紅耳赤時,音樂便是最好的調和劑——愛因斯坦是一個小提琴家,埃倫菲斯特是出色的鋼琴家。

有時候演奏正在進行,愛因斯坦卻用小提琴的弓子用力地打擊小提琴的琴弦,意思是讓埃倫菲斯特停止鋼琴演奏——他又要開始他科學的獨白了。而埃倫菲斯特則手伏在鋼琴上細心地聽著,猶如森林中的獵人端著獵槍等待著愛因斯坦的話語間出現漏洞。有時愛因斯坦的思維遇到阻礙時,他就會著急地也走到鋼琴前,用幾個手指堅強而有力地反複彈著和弦,似乎是在叩響大自然為人類設下的屏障,問道:“怎一麽一辦?!”彈著彈著,居然豁然開朗了,於是這兩個朋友從論戰中又溫和地相對而笑了。

研究發現,音樂訓練能改變大腦結構。音樂家的運動皮層、小腦和胼胝體比普通人更發達。弦樂器演奏家的大腦中,控製手指的那部分感覺皮層比其他人更多。無論音樂訓練是否能令人更加聰明,至少音樂課能夠提高小孩子的空間能力。上音樂課,接受音樂訓練,能讓小孩的腦幹對人聲更敏感(腦幹與最基本的聲音編碼有關,就算沒有音樂天賦,多聽音樂也能改善腦幹結構)。

音樂能影響人類大腦的活動,但古典音樂和搖滾樂對大腦活動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古典音樂使人變得更理性,搖滾樂則會使人更容易激動。

這是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與神經生理學研究人員在對8位年齡從22歲到47歲、沒有經過專業音樂教育的人進行試驗後,得出的結論。8位參與實驗者被安排在與聲音絕緣的房間裏(實驗中使用了弱、中、強不同的音量,音響設備離試驗者的距離為1.5米),先讓他們聽了10分鍾的莫紮特的古典音樂,又聽了10分鍾滾石樂隊的搖滾樂,通過安裝在大腦外層的電極來記錄腦電圖。

實驗發現,在低頻區,古典音樂能使人大腦的活動能力降低;在高頻區則提高了大腦的活動能力,這種現象擴散到整個大腦皮層。在弱音和中等音量的情況下,大腦的活動能力最佳。這種變化同人們在聽講、解算術題等活動中的大腦活動的變化一樣,換句話說,古典音樂影響大腦的理性活動,而中等音量和高音量的搖滾樂則相反,提高了大腦在更加緩慢頻率的區域內工作。科研人員認為,這種效應與人們的緊張、恐慌狀態相似。

實驗還發現,當被實驗者停止聽搖滾樂後,大腦中的上述變化仍然保留,但聽古典音樂卻沒有這種變化。另外,對於非音樂人士,音樂引起的變化在右腦部分,這與人們平常所說的右腦與情感有關的觀點相吻合;而對於音樂專業人員,音樂引起的變化更多的是表現在左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