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禮有節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和朋友、鄰裏、同事、領導之間難免要交流。說什麽、怎麽說,什麽話能說,什麽話不能說,都有“講究”。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禮有節的人,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懂得禮貌用語。

平時我們經常要用到的禮貌用語,就是謙辭和敬語,謙辭包括鄙人、在下、犬子、寒舍、拙作、獻醜等,敬語包括令堂、尊駕、大作、墨寶、府上等,這些用語雖然對象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是表示尊敬禮貌謙虛的意思。

比如我們用得最多的口頭“敬語”,都有表示對人尊重之意。如“請問”,有如下說法:借問、動問、敢問、請教、借光、指教、見教、討教、賜教等;如“打擾”也有如下詞匯:勞駕、勞神、費心、煩勞、麻煩、辛苦、難為、費神、偏勞等委婉的用詞。如果我們在說話時記得使用這些詞匯,相互間一定可形成親切友好的氣氛,減少許多摩擦和口角。

多用“謙辭”,令人滿麵春風

謙辭就是自謙的話,使用正確的謙語能使對方與自己的距離縮短,為彼此的談話奠定基礎。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時,如果不會正確使用恰當的謙語,就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影響,引起別人的猜忌、困惑或反感,甚至使別人誤會了自己的好意,從而給人留下不佳的印象,因此要格外謹慎地使用謙辭。

語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高雅或粗俗。想使社交暢通無阻,就應得體的運用禮貌謙辭和敬語。

很早以前,有位士兵騎馬趕路,至黃昏時還找不到客棧,倏地見前麵來了位老農便高喊:“喂,老頭兒,離客棧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士兵策馬飛奔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五裏、五裏”他猛地醒悟過來,“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他掉轉馬頭趕回來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農說:“你已經錯過路頭,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不難看出,交際談話中如能用禮貌語言,就會讓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快地融洽起來。禮貌語言很多,例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別客氣,再見,請多關照,等等。

在我國,同人打招呼常習慣問:“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裏去?”似乎太單調,也有點不雅致,在這方麵,我們應豐富自己的禮貌語言。如見麵時稱道“早安”“午安”“晚安”“你夫人(先生)好嗎”“請代問全家好”等。語言務必要溫和親切,音量適中。若粗聲高嗓,或奶聲奶氣,別人就難對你有好感。運用禮貌語,還要注意儀表神態的美,當你向別人詢問時,態度尤其要謙恭。挺胸腆肚,直呼其名,或用鄙稱,必遭人冷眼,吃“閉門羹”。

在交往中得體地使用禮貌語言和謙辭,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和他人相見,互道“你好”,這再容易不過。可別小瞧這聲問候,它傳遞了豐富的信息,表示尊重、親切和友情,顯示出你懂禮貌,有教養,有風度。

敬語中,“請”字功能很強,是語言禮儀中最常用的敬語,如“請”“請坐”“請進”“請喝茶”“請就位”“請慢用”等。“請”字帶來了人際關係的順利進展,交往的順利進行。美國人說話愛說“請”,說話、寫信、打電報都用,如請坐、請講、請轉告。傳聞美國人打電報時,寧可多付電報費,也絕不省掉“請”,因此,美國電話總局每年從“請”字上就可多收入一千萬美元。美國人情願花錢買“請”字,我們與人相處,說個“請”字,既不費力,又不花錢,何樂而不為?

英國人說話少不了“對不起”這句話,凡是請人幫助之事,他們總開口說聲“對不起”:對不起,我要下車了;對不起,請給我一杯水;對不起,占用了您的時間。英國警察對違章司機就地處理時,先要說聲“對不起,先生,您的車速超過規定”。兩車相撞,大家先彼此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氣氛下,雙方自尊心同時獲得滿足,爭吵自然不會發生。

成功人士說話非常注意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歡迎光臨、請指教、久仰大名、失陪了、請多包涵、望賜教、請發表高見、承蒙關照,謝謝、拜托您了,等等。多用謙辭,確實能夠令人心花怒放,滿麵春風。

正確使用敬語,讓人流露敬意

敬語是一個人身份修養的標誌。在社交場合,敬語使用錯誤,會非常難堪。例如,請別人替你服務時,要加上“請”或“某先生”。尤其是在交談中,稱呼對方的父母,應該說“伯父”“伯母”,直接說“你爸爸”“你媽媽”當然也可以,但缺乏高雅的氣質。一個有教養的人,不應該忽略這些。

同樣一個意思,會因講法不同,而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前麵有人擋住你的去路,如果你說:“讓開!讓開!我要過去!”或許換來的隻是不屑一顧的白眼。如果你能使用敬語,客氣地說:“先生,對不起,麻煩您讓一下路好嗎?”對方一定會馬上讓開,麵帶笑容地讓你過去。而且,敬語也應適當地使用,否則,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這種習慣在平常就應培養。隻要你養成習慣,對別人時常存有尊重的意念,那麽敬意就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敬語。例如,上司有事叫你來,你不需使用敬語,隻要很自然地含笑點個頭,問:“有什麽事嗎?”那你的敬意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來了。

莎士比亞說:“要是你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地,你必須用溫和一點的態度向人家問路。”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加上我們喜歡使用一些傳統的敬語與謙辭,使這種文化更顯蓬勃。在適宜的場合,我們若能適當地用一些傳統的敬語與謙辭,既能夠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又能讓對方產生好感,更利於溝通。如:

初次見麵說“久仰”,久別重逢說“久違”;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人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看稿稱“閱示”,請人改稿說“斧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托人辦事用“拜托”,讚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至用“光臨”;

送客出門說“慢走”,與客道別說“再來”;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請人勿送叫“留步”;

歡迎購買叫“光顧”,物歸原主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自稱禮輕稱“菲儀”,不受饋贈說“反璧”。

上麵這些客套話,都屬敬語和謙辭,如果能恰當運用它們,會讓人覺得你彬彬有禮,很有教養。它可以使互不相識的人樂於相交,使熟人增進友誼;請求別人時,可以使人樂於提供幫助和方便;發生矛盾,可以相互諒解,避免衝突;洽談業務時,使人樂於合作;在批評別人時,可以使對方誠懇接受。

有些敬語或謙語是把日常使用語進行文雅的修飾,而使之成為日常通用的謙讓語。比如,把“我家”說成“寒舍”,把“我到您那兒去”說成“我去拜訪您”,把“請您看看”說成“請您過目”,把“我認為”說成“以我的膚淺之見”,把“您收下”說成“請笑納”等,都是這樣的。

家中有客人來訪時,端出茶點向客人說:“你吃不吃?”這是很無禮的,應泡茶一杯,說:“請您嚐嚐看。”或說:“請您慢用。”這才較為合適。

值得注意的是,敬語和謙辭不可濫用。如果大家在一起相處很久了,特別是非正式場合中,有時就可不必多用謙讓語。熟人之間用多了謙讓語,反而會給人一種距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