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

我們在觀賞馬戲團的演出時,經常會覺得那些穿人類服裝的猩猩、猴子之類非常滑稽可笑,因為獸類本來不具有文明的特征,把人類文明的東西強加於動物身上,自然給人以不協調感,所以容易為之發笑。這就是張冠李戴造成的喜劇效應。說話也是這個道理,故意地用甲來代替乙,並使之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不協調性,且意味深長,便是幽默了。

例如:一個記者請某領導談談他保持身體健康的經驗。領導笑著回答:“經驗隻有一條,那就是保持進出口平衡。”一句話,讓在座的人都笑了。“進出口平衡”本是外貿行業裏的一個比較大的術語,卻被這位領導借代到飲食養生問題上來,其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既說明了新陳代謝對身體的重要意義,又在不協調的借代中造成一種大與小的反差,聽之趣味無窮。這位領導選擇的“帽子”無疑是十分恰當的,因其恰當,才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在聯想中咀嚼出幽默的味道。

選擇恰當的“冠”,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從現成的行業術語、專業術語、政治術語中去選擇,像前邊提到的“進出口平衡”等便屬此類,相對來講,這樣的選擇比較容易。二是在交際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詞語來完成換名,這種選擇和應用相對要難一些,但隻要替代得好,更有現場效果和機智的幽默感。

張冠李戴幽默術的運用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對方有意挑釁,試圖讓你感到難堪。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冠”直接給他“戴”回去,讓他“自吞苦果”。由於預期與現實的差異性和戲劇性,幽默也隨之而生。

英國作家蕭伯納富有民主精神,同情窮苦人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遺餘力地抨擊那些為富不仁的大亨、政客和貴族。因此英國的所謂上層人士對他是又恨又怕。一次,他到倫敦市郊的一條林蔭小路上散步,迎麵碰上了一位大腹便便的富賈。富賈傲慢地說:“我從來不給驢子讓路。”蕭伯納微笑著說:“我則恰恰相反!”

這裏,富賈以“驢子”暗指蕭伯納,蕭伯納卻故作不知,巧妙地借同一主題回避的一句話——“給驢子讓路”,將“驢子”的“桂冠”又原封不動地奉還給富賈,令他哭笑不得。我們在佩服蕭伯納的機智之餘,肯定會報以會心的微笑。

第二種情況是雙方無意間發生衝突,或自己不小心觸犯別人而遭到責怪。這時候進行的回擊不能像第一種情況下那樣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而要盡量地縮小影響,轉移矛盾。使用張冠李戴時也盡量避免直接“戴”回對方,而是“戴”到一個與雙方都沒有關係的第三者身上。因為“戴”得巧妙,幽默味也就自然流露出來。